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观察比较三组的观察指标含量及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且AECOPD组更为显著,而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34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CRP、D-二聚体分别为(12.10±3.45)mg/L、(1.64±0.47)mg/L;治疗后分别为(2.18±0.67)mg/L、(0.44±0.31)mg/L.对照组CRP、D-二聚体分别为(1.46±0.46)mg/L、(0.32±0.23)mg/L.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急性脑梗死组,然后再选取同时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大面积梗死患者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与中等梗死面积患者。结论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改变及治疗后两者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30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测定,观察其改变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早期明显高于体检者,经治疗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明显降低。结论:测定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是反映早期脑梗死病变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许志坚 《当代医学》2021,27(23):66-67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名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与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密切相关,了解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可帮助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有相关性(r=0.469)。结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红娟 《中原医刊》2007,34(17):10-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早期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ACI患者64例,随机分为葛根素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和常规治疗组(32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健康人和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葛根素组的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的C-反应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素组治疗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ND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人明显升高;葛根素具有降低血中D-二聚体的作用,而对C-反应蛋白无影响;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律静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02-160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所有被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含量并通过超声诊断颈动脉内膜厚度,根据患者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将所有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小面积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颈动脉内膜的厚度。结果:脑梗死患者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颈动脉内膜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颈动脉内膜厚度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组(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3例无效,20例有效,29例显效,8例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5.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和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并发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检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和hs-CRP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和hs-CR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当患者的梗死面积越大时,D-二聚体和hs-CRP的值也越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D-二聚体和hs-CRP进行检测能够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发生,而且可以评估梗死的程度,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检查组)与同期就诊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体检者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并对比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检查组患者的血清hs-CRP为(14.53±6.33)mg/L、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3±0.17)mg/L,对照组的血清hs-CRP为(1.65±0.52)mg/L、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14±0.06)mg/L,通过两组人员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检查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组人员的比较差异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轻度、中度、重度)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联合检测可以判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建霞  赵丽  侯云栋 《中外医疗》2008,27(32):44-4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3周后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组治疗前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1周、2周、3周D-二聚体阳性率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 对其动态观察表明溶栓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亦可用于脑梗死治疗的疗程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话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不同时期和20例对照者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FIB、D-二聚体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AP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16,P<0.01)。结论血浆APTT缩短,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对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5月~2012年05月期间236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以同期8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同年龄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枛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血沉及D-二聚体可早期知道临床诊治,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cystain 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00名,并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照者80名,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加以分析评价。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及P<0.05),病例组中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P<0.01及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hs-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仅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关,还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相关,临床中应早期监测,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55例,西药对照组38例。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水沟进行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及脑复康注射液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显著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针刺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重症胰腺炎患者21例,轻症胰腺炎患者31例)与健康对照28例分别进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及C反应蛋白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应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重症胰腺炎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轻症胰腺炎患者与对照组,轻症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二聚体、红细胞压积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