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古代文献“胃痞”病因证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整理春秋到明清时期“胃痞”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出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升降气机、扶正驱邪、化痰活血之法,为“胃痞”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归纳整理春秋到明清时期“胃痞”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出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升降气机、扶正驱邪、化痰活血之法,为“胃痞”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宋孝志教授治疗胃痞五法王玉芬,刘小北,李小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名老中医;胃痞,平调升降;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健脾悦胃;寒热并用宋孝志教授行医诊病,勤于思考。在强调中医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又常根据其病证的发病特点、病程、...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方面对中医胃痞证作一总结,认为对胃痞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胃痞辨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痞证的分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仲景《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 将痞证分为热痞、热痞兼表阳虚、呕利痞、水饮食滞痞、胃虚痞、痰痞、气痞等七类。并根据其共同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方法。着重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各类痞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 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 L/只,生药1 g/m 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学及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及胃黏膜间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胃消痞胶囊对大鼠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隔日禁食的方法制作大鼠胃运动功能紊乱模型,分别测量正常大鼠和造模大鼠的胃电图,分析正常胃电慢波节律百分比和主功率。结果正常大鼠和胃消痞胶囊各剂量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增多,主功率增加,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大鼠模型组大鼠胃电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和胃消痞胶囊可使正常大鼠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增多;可预防饥饱失常大鼠异常胃电节律的发生。有调整胃电节律的作用,这可能是其调节胃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胃痞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每组各29例。胃痞消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胃痞消治疗,胃复春组采用口服中成药胃复春片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病理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和次症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胃痞消组的下降作用均明显优于胃复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方面: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93.10%,胃痞消组的疗效优于胃复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黏膜病理学改变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胃痞消组治疗后不典型增生积分下降(P0.05),而胃复春组治疗后不典型增生积分下降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胃痞消组在降低胃黏膜萎缩积分方面优于胃复春组(P0.05)。【结论】胃痞消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临床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又称为糖尿病性胃潴留或胃麻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减少,排空延迟,甚至胃酸分泌减少,黏膜萎缩,可有上腹部胀满、痞闷、疼痛,伴有顽固性恶心、呕吐等症状。1病因病机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了胃痞病的阶段发展与转归,进而构建了胃痞病"疾病-阶段层次-证型"的三级架构模型。总结出胃痞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病机和症状,可分为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后期阶段,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治法方药。构建胃痞疾病的模型对临床诊疗中精简辨治、截断病势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复制GPL大鼠模型,连续18周。从第9周起,给药组按上述剂量连续灌胃给药共10周,观察胃痞消治疗后大鼠胃黏膜上皮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积分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痞消各剂量组病理学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以胃痞消低剂量组作用为佳(P0.05或P0.01)。【结论】胃痞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断和逆转GPL大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病变,低剂量胃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法复制了大鼠胃癌前期病变模型,并观察了大鼠胃粘膜胃螺旋样菌的感染情况及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其防治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大鼠胃螺旋样菌感染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中、小3个剂量的消痞灵冲剂对其感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胃螺旋样菌感染参与了大鼠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对胃螺旋样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消痞灵冲剂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常见胃脘痞胀疼痛与右胁隐痛、肩背疼痛相兼,而西医则诊断为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兼有胆道疾病(胆囊炎、胆囊或胆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胆胃同病"(或称胆胃综合征)[1]。胆胃同病可由胆及胃,亦可由胃及胆,或胆胃同时发病。临床观察所见和文献资料证实,脾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影  相似文献   

14.
临床常见胃脘痞胀疼痛与右胁隐痛、肩背疼痛相兼,而西医则诊断为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兼有胆道疾病(胆囊炎、胆囊或胆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胆胃同病"(或称胆胃综合征)[1]。胆胃同病可由胆及胃,亦可由胃及胆,或胆胃同时发病。临床观察所见和文献资料证实,脾胃气滞、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大鼠胃粘膜螺旋样菌(GHLO)感染情况及中药“实痞通”“甘平养胃”及“胃乐”三种方剂水煎液对实验性慢性胃炎(ECG)大鼠胃粘膜GHLO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插入法及去氧胆酸钠口服法复制大鼠慢性胃炎病理模型,并用改良Ploton法显示大鼠胃粘膜螺旋样菌(GHLO)。结果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GHLO明显高于正常组,“实痞通”及“胃乐”方剂治疗组GHLO明显降低。结论GHLO感染参与了大鼠胃炎的发生和发展“实痞通”及“胃乐”方剂对其感染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胆囊等疾病导致幽门关闭不全,以胆汁为主的十二指肠液自下而上反流入胃,导致胃、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胃、食管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痛""痞证""呕吐""嘈杂"等范畴.采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BRG,既能缓解症状,又能祛除病因,可取得标本兼顾之效.  相似文献   

17.
胃痞是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以长期食少,胃脘痞胀,腹泻,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中药消痞灵冲剂对胃癌前病变DNA含量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消痞灵冲剂预防和治疗组的DNA指数、S期和G2/M期细胞数、细胞增殖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病变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药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慢性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吕文亮教授从事脾胃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胃痞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吕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可为脾虚、肝郁等,但湿热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之一。临床从湿热论治胃痞,以清热化湿法为基础,兼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