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38-42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7月~2017年12月间住院的19例胃肠道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4例,结肠2例,食道、阑尾及肠系膜各1例。其中恶性2例,胃神经鞘瘤同时合并腹壁神经鞘瘤1例。男女比例1:1.4,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51岁。腹痛、腹胀及腹块最常见。13例行CT,12例显示边界较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影,囊样改变1例,密度不均匀伴钙化1例。7例行CT增强,其中6例均匀强化。超声内镜显示固有肌层低回声肿物,边界清,10例内部回声均匀,2例欠均匀。病理上良性17例,恶性2例。肿物无包膜,镜下梭状细胞为主,胞核呈模糊栅栏状排列,外周淋巴细胞套形成,肿块内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100和Vimentin强阳性,CD117、SMA、DOG 1、Desmin阴性。4例CD34阳性。1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行内镜下治疗,随访时间3~176个月。1例患者在随访18个月时出现肿瘤复发,二次手术后1年死亡。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需注意与胃肠道间质瘤等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相鉴别,CT及超声内镜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主要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S-100蛋白是其重要标志物。绝大部分患者术后预后良好,但肿物较大的患者术后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神经鞘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神经干或神经根,通常无症状,但有时伴有疼痛及压痛;镜检有两种组织构象:(1)束状型(A型),细胞呈梭形,境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排列呈栅栏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后者称 Verocay小体;(2)网状型(B型),细胞稀少,排列呈稀疏的网状结构,细胞间有较多的液体,常有小囊腔形成.免疫组化显示:S100(+),GFAP(+),CD34(+),CD117(-),SMA (-),desmin(-).结论 神经鞘瘤多为良性肿瘤,结合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3.
肖成涛  叶涛 《海南医学》2004,15(4):118-119
目的 探讨假腺性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 ,并文献复习。方法 对 2例假腺性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级化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除了具有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外 ,尚有上皮样细胞衬覆的腺样或囊样腔隙特征 ,但上皮样细胞下面无基膜存在 ,而与周围梭形瘤细胞相移行。免疫组化 :S -10 0呈阳性 ,MBP阳性 ;而CK、EMA和CEA呈阴性 ,证实这些假腺样或腔隙样结构由神经鞘瘤细胞组成。结论 神经鞘瘤内的腺样或囊样腔隙可能与肿瘤的退形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夏天  程蓉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S):50-50,67,F0003
目的探讨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例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形态主要由多边形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组织化学Fontana阳性。免疫组化S-100、HMB-45、Vim阳性,Ⅳ型胶原和Laminin可显示肿瘤周围基膜物质。结论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其病史、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等综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集胃肠道间质瘤(GIST)48例,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观察48例GIST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原始造血细胞(CD34)、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总肌动蛋白(Ac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抗原(PCNA)10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DAKO(EnVisionTM Syatems)方法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术后随访。结果: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方式多样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在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中阳性率分别为75.0%,66.6%、70.5%和100%。PCNA阳性率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及肿瘤出血坏死有显著相关性。随访13例现均存活,仅1例复发。结论:GIST为动态未定的肿瘤,应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CD34是诊断GIST的主要标志物,PCNA阳性率可作为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例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形态主要由多边形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组织化学Fontana阳性。免疫组化S-100、HMB-45、Vim阳性,Ⅳ型胶原和Laminin可显示肿瘤周围基膜物质。结论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其病史、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等综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7.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MPNST)主要由神经鞘膜细胞、神经内衣和神经束衣的内膜细胞组成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 ,易误诊为软组织肉瘤的其他类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患者 4例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2 7~ 67岁。肿瘤位于下肢 2例 ,腹膜后与颈部各 1例。病程 8~ 48个月。4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均为本院 1 998年至 2 0 0 0年间外科手术标本 ,所有标本经 1 0 %福尔马林液固定 ,常规HE染色。并经免疫组化证实。标记抗体有 :Vim、S - 1 0 0、FN、NSE、CD99、Des、α-AT、PGP9 5、CD34、MSA、SMA、CK。2 结果2 1 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朱庆宝  姜新建  任祖东  李明  戴荣权  吕文革 《安徽医学》2010,31(2):156-158,F0003
目的初步探讨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率。方法通过对1例脑内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术前诊断胶质瘤,术中见肿瘤与脑组织无浸润,手术全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神经鞘瘤,痊愈后出院。结论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为罕见,其发病性质不明,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提高对颌面部神经鞘瘤的认识,提高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6例颌面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体会。结果 有12例患者术前误诊为其他良性肿瘤,其中10例曾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论 颌面部神经鞘瘤易误诊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神经纤维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无明显帮助,手术切除肿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
张莹 《医学综述》2011,17(23):3666-3668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腹膜原发性腺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平均年龄67.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EMA、广谱CK、CEA、p53均阳性。结论腹膜原发性腺癌罕见,预后差,与卵巢癌、恶性间皮瘤及胃肠道转移癌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鉴别。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病例资料并应用CD117、CD34、SMA和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20例GIsT中男女发病例数相等,平均年龄59岁。肿瘤常见于胃,多呈结节状,大小不等,瘤体边界清楚,部分切面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组织学类型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95%、CD34阳性80%,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和15%。20例GIST极低度风险3例、低度风险7例、中度风险2例、高度风险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发病率最高,CD117、CD34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GIsT可以向肌源性分化或向神经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以及四个免疫组化标志 物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手术切除的GIST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79.14%,CD34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 (olfactoryneuroblastoma)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进行总结分析、特殊染色检查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神经母细胞瘤少见 ,常见于鼻腔、副鼻窦 ;光镜下可见菊形团或假菊形团结构和腺样结构 ;免疫组化神经标记阳性。结论 诊断本病应排除其他疾病并紧密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5.
5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治率。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的角度,对5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存在差别,CD34阳性率为35.29%,CD117阳性率为88.2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CD117与CD34在诊断中的常规应用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叶锋  谢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83-84,F0003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后肾腺瘤由紧密而规则排列的圆形小管状、乳头状腺体构成,含有圆形细胞巢的实性区域相间构成,偶可见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CK阳性及EMA阴性为特点。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肾性腺瘤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持征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后肾腺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主要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状、乳头状腺体构成,其间含有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Leu7( ),Vimentin( ),CK7灶性( ),EMA( ),CK(-)。结论:后肾性腺瘤是肾胚胎残留发生的罕见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肾母细胞瘤病和肾源性残余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陈燕  党小雨  郝树远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094-1096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LPD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100多例报道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在腹腔内呈多发性结节状生长并突出于腹膜表面,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交错成束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分化良好。免疫组化染色示:Vim、Des、act、SMA、ER、PR蛋白均阳性。结论:表明LPD是发生有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必须与分化好的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性腺外畸胎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组织学分型对51例手术切除性腺外畸胎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性腺外畸胎瘤患者发生部位多见于人体中线两旁,频率依次为纵隔、骶尾部、腹腔、盆腔、腹膜后、肺、颅内等。51例中4例为恶性,恶变率为7.8%;其中3例为成熟性畸胎瘤伴腺癌或鳞癌,1例为未成熟畸胎瘤Ⅱ级。结论性腺外畸胎瘤好发于年轻患者,多见于中线两旁,有较高的恶性率,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压迫症状,非体表部位畸胎瘤可合并感染,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