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在我院选取60例已经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统计其患者在24小时期间发生心房颤动的频率和发作的时间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此外观察患者在发作开始之初有无触发性房早以及房颤发作前所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患者在24小时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了216次,有164次发作之前可出现房性早搏(75.92%),出现联律的间期为(346.7±38.5)ms,而早搏的指数为(0.41±0.05)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412.3±40.2)ms以及早搏指数(0.56±0.07)来说较短。此外,过半的患者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都出现长短周期的现象。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房早所引起的,并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间期更短一些,其早搏指数也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房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PAF的患者80例,统计24 h心房颤动发作的次数,并观察心房颤动发作前有无触发性房性早搏,测定早搏指数(PI)及偶联间期(CI),并观察心房颤动发作前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 PAF共发作384次,其中242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可见触发性房性早搏(63.0%),其早搏指数及联律间期明显小于/短于非触发性房性早搏。55.6%的PAF发生前存在长-短周期现象。结论 PAF大多有房性早搏驱动,且触发性房性早搏的早搏指数更小,联律间期更短,相当一部分PAF发作时存在长短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统计房早次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阵次,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结果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4h平均房早(10998±1896)个,阵发性房颤(232±42)阵,其中25例(83.3%)由房早诱发,3例(10%)由短阵房速诱发,2例(6.7%)由房扑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360.2±40.2)ms和(808±89)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418±40.6)ms和(716±102)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比未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长(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由房早始动,其与房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有关,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以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房性早搏218次,占88.98%;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次,占7.35%;窦性心动过缓5次,占2.04%;长R—R间歇1次,占0.4t%;其余3次占1.22%。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中房性早搏最常见,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阵发性房颤发作及其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探讨其发生的触发因素.方法对4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12-HOLTER检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平均(64.89±12.70)岁.对阵发性房颤组(分为诱发组、未诱发组)及对照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触发机制.结果(1)41例患者的12-HOLTER检出阵发性房颤79阵/次.72阵/次由房性早搏诱发,占91.1%(72/79);6阵/次突然发生,占7.6%(6/79);1阵/次由心房扑动所诱发,占1.3%(1/79);(2)诱发组与未诱发组及对照组相比,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明显缩短,(490±90)ms,(590±140)ms,(630±90)ms,P〈0.05;房早指数明显较小(0.52±0.12),(0.62±0.09),(0.71±0.06),P〈0.05;房性早搏呈“P’on T”现象几率明显增高(84.72%,26.39%,2.78%,P〈0.05);诱发组的房早前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90±280)ms,(940±210ms),P〈0.05;(3)阵发性房颤发作前2min。30s内与总时程内的房性早搏频度相比明显增大(由0.43次/min增加至3.5次/min、6.00次/min,P〈0.05);(4)诱发阵发性房颤的房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心房上部(61/72,84.7%).结论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性早搏所诱发,其中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短、房早指数小、呈“P’on T”现象、房早前周期延长同时房性早搏频度增快时更容易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且大部分起源于左心房上部.  相似文献   

6.
丁元芳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2-172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在肌袖性房颤病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肌袖性房颤患者 40例 ,对照组 :非房颤患者 46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2 4小时连续记录 ,统计单个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总数 ,房颤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 ,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房早的联律间期 ,不能诱发房颤的房早数量和联律间期。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 ,共有 962 4次阵发性房颤发生 ,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5秒 ,9例为单一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8例为 2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13例为 3— 5种联律间期房早诱发房颤 ,其中 2 6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频发房早 (>72 0次 /2 4h) ,14例有同样联律间期的偶发房早 (<72 0次 /2 4h)。诱发房颤的房早均呈“PonT”现象 ,联律间期 0 .45± 0 .0 7秒。 18例 3 2 0 8阵房颤发生在 2 0 :0 0至 8:0 0之间 ;2 3例 64 16阵房颤发生在 8:0 0至 2 0 :0 0。对照组 :4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寻找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寻找一种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 ,并评价消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Af)与无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的诱因,探讨Af的诱发机制。方法将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出Af的病例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观察组)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对照组),分析Af发作前房性早搏的特点。结果观察组由房性早搏诱发的Af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Af多由房性早搏诱发,并且引起Af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更短,早搏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房颤动(AF)及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检测分析,来评价12导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及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5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①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检出房颤386例,占总数16.41%,其中阵发性房颤86例,占总数3.66%,占AF病例数22.28%;②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房颤检出率16.41%,阵发性房颤检出率3.66%,均明显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0.68%.③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多发生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较多(AF163例,占42.23%;P AF36例,占41.86%;),年龄>70岁患者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较高(AF217例,占25.47%;PAF57例,占26.27%);女性患者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高于男性(女性AF224例,占17.69%;PAF55例,占40.34%;男性AF162例,占14.91%;PAF31例,占2.85%;p<0.01).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发现并明确诊断房颤及阵发性房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颤及阵发性房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张合民  亓令志 《中原医刊》2003,30(19):46-47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疗效。方法:有头晕、心悸、胸闷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2例,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均能于48小时内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0.2每日4次,7天后改为0.2每日2次,14天后改为0.2每天1次,维持6~12个月。结果: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26例,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5%以上(时间和次数)4例,无效2例。结论: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Qu XF  Liu L  Guo XN  Piao JY  Gao GY  Huang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40-2842
目的探讨房性早搏(房早)后心率震荡(HRT)在评价阵发性房颤发作前自主神经短暂变化中的意义。方法24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共56例,用闪光卡经解压和扫描,记录房颤开始时间。(1)分析一天中的3个时段:上午(6~10点)、下午(13~17点)和夜间(24~4点)房早HRT的变化。各时段分别按顺序入选3个房早,计算心率震荡指标: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数值。(2)比较阵发性房颤发作前、后1hHRT指标TOA、TSA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低频/高频比值(LF/HF)的变化。结果(1)房颤发作前1hTOA、TS.均较发作后1h明显增高,(0.47±0.32)%VS(0.24±0.18)%及(16±6)ms/RRVS(13±4)ms/RR(P〈0.05)。HRV各指标在PAF发作前后无明显差异。(2)TOA、TSA夜间均较上午明显增高,(1.24-0.6)%VS(0.8±0.4)%及(17±6)ms/RRVS(14±4)ms/RR(P〈0.05)。(3)PAF在夜间发作最多,其次是下午。结论(1)提示房早可能引起迷走神经抑制反应缺失,甚至发生一过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导致房颤发作。(2)应用房早后HRT评价阵发性房颤发作前自主神经的变化,在PAF发作前异位搏动较多的情况下,可能会优于心率变异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4,(16):131-133
目的对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监测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43例和同期无房颤健康体检者50例,对其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两组对象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等存在明显差异(P〈0.05),房颤组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较对照组发生显著缩短(P〈0.05)。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是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进行早期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临床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同时合并房性早搏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脏彩超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将120例房性早搏患者分为左房增大合房性早搏组(A组n=80例),无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B组n=40例).对比两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触发情况的比较.结果 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1(x2=20.44);左房增大患者中由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5(x2=4.083);由“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非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房颤.结论 左房增大同时存在“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患者更易发生阵发性房颤,应早期药物干预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对32例阵发性房颤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房颤发生前均有房早出现,且呈进行性增多,诱发房颤的房早多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收缩中期;且诱发房颤的房早P波落在ST段上及T波升高时限内占87.6%。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电复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一般概念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 )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为 0 .3%~ 4 % ,老年人群中可高达 5 %~ 10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心脏病 ,尤其心房扩大伴有频发的房性早搏 (房早 ) ,或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者 ,最易诱发房颤 ;除各种心脏病外 ,也有原发性房颤 ,或称特发性或孤立性房颤———即病人除房颤外其他各种检查均正常者。房颤通常先呈阵发性 ,其前奏为频发的房早 ,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心房扑动 (房扑 )到房颤 ,可反复发作 ,其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越来越长 ,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5.
早搏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搏即过早搏动 ,又称期前收缩 ,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所致的心脏搏动。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 ,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1 房性早搏1 1 临床征象 房性早搏简称房早 ,多见于正常成年人 ,在老年人尤为常见 ,通常无症状 ,有时可伴有心悸。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性早搏发生率较高 ,而心房病变、心房增大、心房压力增高或心力衰竭时较常见。房性早搏多属良性 ,少数可伴有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房颤 )。1 2 心电图特点  ①提前出现P′波 ,形态与窦性P波不一致 ;②P′ R≥ 0 1 2秒 ;③代偿间…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来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于肺静脉局灶驱引起的,但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的发生有其维持机制和触发机制.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房颤患者的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亦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将通过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的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房早及左心房内径大小与阵发性心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 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其Holter(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同PAF(心脏彩超)的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设为A1组(观察组);同期选择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设为A2组(对照组);针对A1组与A2组患者分别实施Holter检查以及PAF检查,对A1组与A2组患者的检查指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在24小时房早次数方面,A1组多于A2组患者明显(P<0.05);在房早联律间期方面, A1组短于A2组患者明显(P<0.05);A1组与A2组患者在左心房内经大小方面,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疾病的出现同诸多因素相关,房早提早量以及左心房大小等诸多因素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吴虹丽  袁文娟  冯晓萍 《当代医学》2021,27(32):128-13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动过速患者,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统计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并对比不同疾病类型患者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联律间期、伴发异常情况及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结果 经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确诊,8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8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2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颤患者检出率为94.74%(36/38),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32%(29/38),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检出率为95.24%(40/42),高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76.19%(3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24 h房速前窦性频率、房速频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房速持续时间长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时联律间期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房颤患者伴发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且睡眠、清醒状态房性心动过速阵数高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在鉴别诊断阵发性房颤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价值更高,故临床应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特征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晕厥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瞩其在检查中尽可能的诱发晕厥发作并同时记录其发作时间,从而纪录发作时心电图变化。结果 15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各种心律失常45例,占30%.其中检查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1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1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心电图长R-R间期〉3s共90次,其中有56次晕厥发作,R-R间期〈3S1078次,对应时间无晕厥发作。结论晕厥与心电图长R-R间期有显著相关性,且晕厥的临界值为3S,明确了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源性晕厥方面是可靠的,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