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在《温热论》论治邪留三焦中提出"战汗"与"转疟"的机转,对于"战汗"的人多熟知,而对于"转疟"则较隐晦难解,引起不少争议。本文从各医家对"疟"的争议出发,探寻"疟"的古今变迁所代表的含义,指出"疟"非"疟疾"。并通过对叶案中有关"转疟"记载的剖析,认为转疟其实为暑湿成疟、邪轻向愈之义。岭南温病学家刘世昌教授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用"时邪类疟"将"类疟"与"疟"区分论治,总结了"转疟"的特点为湿邪留连不解。由于转疟是在暑湿成疟这种模糊的病因学观点下提出的,同时包含了邪轻向愈的积极意义,因此可与战汗同类互称。  相似文献   

2.
“战汗”是温病临床上的一个症候;同时,“战汗”又是温病学的一种透邪外解的方法。作为前者,已被人们所熟识,然而,后者却往往易被忽略,现试就后一问题谈点肤浅认识。一、战汗透邪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思想和方法“战汗”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祛邪方法,用于“战汗”将发未发之际,通过药物配合机体,因势利导,促使郁里之邪由里达表,随汗外解,即所谓“战汗透邪”。吴又可《温疫论》“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首次将“战汗”作为一种治法而提出,从此,战汗透邪作为一种积极的治疗思想和方法,在温病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  相似文献   

3.
吴又可论“战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介宾  杨进 《山西中医》1996,12(1):37-37
吴又可论“战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10029)朱介宾指导杨进关键词吴又可,战汗战汗多由邪气留连气分,既不外解,亦未传入营血,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栗汗出。温病进程中,出现战汗,一般来说是好现象。因为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也就是患各...  相似文献   

4.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往来寒热还可通过战汗而解。调护方面,战汗时不可扰动,汗后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往来寒热要重视其治疗药物应去滓再煎。转归方面,战汗是外感病病情转归的关键,而往来寒热往往提示外感病仍处于相持阶段。对比分析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的证治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慄”与“战汗”之词多见于外感热病典籍,二者往往在外感热性病的过程中出现。战慄表现为身体抖动,振摇不定,心内发(忄禁);若在战慄之后继而全身汗出则称为战汗。从临床看,病人出现战慄之后不一定都有汗出,故战慄不一定演变为战汗,但是,凡战汗者必有战慄,所以可以把战汗看作是战慄的一种转归,  相似文献   

6.
作者活用温病转疟法治疗一例痰热羁留,三焦不畅所致的特殊汗出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在其《温热论》第6条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但益胃治法的意义、目的及具体方法,叶氏未明确提出。对此,注家颇有争议,笔者管见如下。对叶氏本义,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和“战汗”。笔者认为:温热之邪在气分留连日久之原因是正邪相近而阳气微感不足,两者处于僵持状态,故邪不得入里,亦不被逐出。此时,恰可冀战汗而解。战汗发生的机理即为邪盛正馁,邪留不去,一旦正气来  相似文献   

9.
温病是临床常见之病,痎疟是古今医家忽略的古病名,通过文献研究可发现,痎疟不应与疟疾、伤寒少阳证相混淆,古痎疟与明清温病有相互交叉之处。《黄帝内经》中"伏邪"原是用于解释春之温疟、秋之痎疟的机理,二者的症状描述亦与后世的春温、伏暑一致,伏气温病应包含在痎疟之中。明末瘟疫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药都与瘴疟吻合,可证实明末瘟疫是瘴疟。因古今医家不识得痎疟,故而另立温病一派之门户。必正痎疟之名,温病学的源流才能澄清;发掘古痎疟理法方药,能印证并重释温病学相关理论,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汗证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症。根据汗出的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者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历代医家对汗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选方用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疟原虫)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根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根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民间俗称"打摆子"。地处云南西部的德宏、保山等地是多民族集居地,气候潮湿炎热,历上是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和风湿、胃痛等疾病高发的地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存繁衍及与疾病斗争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笔者从温病战汗机理入手探究,认为叶氏"益胃"之法应包含清热养阴以破僵局,甘寒生津以备汗源,宣畅气机以通汗门3个方面的考虑,并且这3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清热、生津、宣畅气机三法的结合,从而营造战汗条件,最终达到透邪外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对疟病的病因、机制、表现、分类传变、治疗进行了全面探究,重点分析其病因与发作机制。疟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互影响而产生,二者缺一不可,在内伏暑耗炽营阴,蒸发腠理,在外风邪、水气相继从腠理侵入机体。疟病的发作与卫气日循于阳,夜入于阴,抵御邪气的生理特性关系密切。其产生寒热往来的实质为卫气、营阴、水气、风邪的虚实更替交错。传变上,起于风疟,循经为六经疟,再次为五脏疟和胃疟。治疗上开创性地提出发作前干预并应用截断法针刺、放血使邪有出路,对现代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劳疟的治疗规律,为临床中治疗疟疾提供治疗思路,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医案类聚》所辑书目中的疟疾类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医案从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标引,运用统计学的频次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疟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汗出为主的疟证与以形瘦、神疲、脉细弱为主的虚证并见。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当归与陈皮。大量使用补益药物,然而截疟药用之较少。28则医案中,有5则明确提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疟。结论:治疗劳疟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截疟为辅。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劳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型疟是感染疟疾后最容易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在以往的脑型疟的治疗中发现,脑型疟与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中的气分证、营分证有密切的相关性。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脑型疟与中医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脑型疟红细胞内期的病理过程本质,提高脑型疟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6.
概论疟疾,在我国发现最早,自有医学的记载,便有疟疾,如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分:“痎疟、塞疟、温疟、瘅疟、五脏疟、六经疟”等类型;于疟疾的发作期称“疟有一日而作,间日或数日而作。”季节性则有“秋为痎疟,秋善病风疟。”等说明,还采用针灸治疟的有效方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于慢性疟疾的脾脏肿大,名曰“疟母”,并首先采用蜀漆(常山苗),柴胡、鳖甲等药物治疗疟疾。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并发明用砒霜治疟的新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疟疾观察,更为进步,他指出疟疾由感染毒气而来,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所称“瘴疟”。即为恶性疟  相似文献   

17.
疟病,乃人体感受疟邪、邪居半表半里而出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证的一类病证。疟病在《素问》中已有专篇论述,如《疟论》、《刺疟》等篇。另外,在《素问》其它篇章中亦有提及,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夏伤于暑,秋必阂疟。”《金匮要略》所论之疟病,既有对《素问》相关论述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冥眩反应为表面凶险但实质为一种治疗有效的反应。其往往被医家和患者误会惶恐而改弦易药,失去治愈良机。伤寒论中描述了很多这样的反应,如衄血、战汗、下利、昏冒、目眩、发烦、发狂等,不一而足,为人们认识冥眩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疟者,是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清代医家王孟英,用温病理论辨治疟疾,服膺叶天士之论,而独具见解。其时,陈仰山观其治疟如神,疑其“别有神授”,孟英曰:“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王氏医案中,治疟案特多,辨证精详独到,处方灵活周匝,不以疟名印定心目,常收灵巧锐捷之效,对后学启迪不少,兹将王氏治疟经验探述如下。一、因时气所感缘求诸疟之治孟英针对很多医家治疟不辨时气感之异,恒以小柴胡汤之类,“颟顸施治,罕切病情”的大弊,提出治疟当辨“正疟”与“时疟”,不可一概施治。他认为正疟是感受风寒之轻者,入于少阳而成,脉象必弦,治以小柴胡汤为主。“若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  相似文献   

20.
乔作现 《中医研究》2001,14(1):55-56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 ,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 ,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时时汗出 ,动则益甚者为自汗 ;睡中汗出 ,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 ,肢冷息微者为脱汗 ;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者为战汗 ;汗色黄而染衣者为黄汗。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 ,休克等的出汗 ,皆可列入上述范围。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 ,盗汗两种 ,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 ,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然临床病情复杂 ,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 ,治疗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