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德荣 《河南中医》1998,18(4):210-211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治验周德荣天津市第二医院(300141)主题词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应用头痛/中药疗法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出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组方精炼、药专力宏,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病症,其效颇捷。现结合运用体会,介绍如下。1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2.
正三黄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黄连、黄芩、大黄3味药组成。《金匮要略》原著中论及三黄泻心汤的原文有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载:"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本方适用于  相似文献   

3.
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关于本方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心气不足”究竟是什么;二是泻心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关系如何?笔者试就这两个问题浅述如下:l 关于心气不足 由于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物组成,  相似文献   

4.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熱痞所设。此方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组成。方中大黄泻热开结,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我们在儿科热性病中,见到邪实正盛,蕴热较重者用此方效验较佳,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1泻心汤出处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组成。《金匮要略》原著中论及泻心汤的原文有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的条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  相似文献   

6.
欧阳学认  连逸青  许华 《新中医》2017,49(1):226-227
正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分温再服。"据研究,大黄黄连泻心汤具有抗菌、导泻、抗消化性溃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解热、镇静、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性及抗凝血、降血压、降脂、抗肾功能损伤等作用~([1])。许华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对儿科疑难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痞名方,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病机探讨其治痞机理,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运用“麻沸汤浸渍”是该方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独特煎煮方法可“取其气,薄其味”,即“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扬之气,去苦泄之味”,避免大黄、黄连、黄芩苦寒趋下,药过病所.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深入认识,“薄其味”或非“去其味”,“薄”乃量之变化,非“去”之质变.并通过对“薄其味”之意蕴深入探讨,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或非热邪为患,或是火邪致痞.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9.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的重要方剂,由大黄、黄连两味中药组成。在《伤寒论》中,记述与之相关的条文有二:第154条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164条日:“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善用经方,活用经方,以经方之理与经方之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上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胃病、口腔溃疡、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菌痢等均有良效~([1])。《注解伤寒论》中第四卷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大黄黄连泻心汤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我们用大黄黄连泻心  相似文献   

11.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大黄、黄连二味组成。后经宋代林亿考证,本方当有黄芩。本方服法不同,功效亦异。《伤寒论》用滚沸如麻之汤浸渍分服,重其无形之气,不重其味,取轻扬上达,可攻邪热凝聚之痞。正如徐胎所云:“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又曰:“治上  相似文献   

12.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两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心下者,胃也;痞者,但满而不痛者.笔者随导师临床学习,发现导师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化裁治疗多种肾脏疾病,屡获显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泻心汤对热盛胃出血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心汤对热盛胃出血模型的影响宋建平任周新崔姗姗孙红光李瑞琴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泻心汤/药效学出血,胃肠/药物作用动物小鼠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是临床治疗吐血的常用效方。有关本方的实验研究,既有报告本方可缩短出、...  相似文献   

14.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泻心汤最早出自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其方名的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此外,《金匮要略》泻心汤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泻心汤均非同一处方,前者为泻心汤的变方,后者为甘草泻心汤。  相似文献   

15.
谢静  周洁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27-228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为五泻心汤之一,载于《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寒凉之药,加温热的附子组成,主要用于热痞兼阳虚证。此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益华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9-110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伤寒论》原文154条载:"满而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组成。能和胃降逆,开始除痞。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了痞症,邪在少阳,应以和解。笔者学古师法,以本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痛之症,疗效堪称满意。现择验案4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五泻心汤,通常是指《伤寒论》中之大黄黄连泻心、附子泻心、生姜泻心、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等五汤方而言。此乃《伤寒论》治痞的“五泻心”方,吾师其法而活用之,常可建功于临床,足见仲景书之所以堪为后世法也。笔者不揣谫陋,结合个人经验,略述于下: 1、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二味组成。用麻沸汤渍之须臾,去滓,分温再服。方中用大黄,意在下气开结泄热,不在攻下,以黄连入心清热而消痞,药仅两味,渍而不煎,利于发挥其轻扬泄热消痞的性能。故仲师独以本方治热痞。所谓热痞,乃无形之气热互结而成。盖气热互结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读宋版《伤寒论》第154条原文之时,发现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有黄芩,但此结论显然与方后的药物位数"上二味"矛盾,如果是错笺造成黄芩的缺失,为何连药物的位数都错?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其他的条文中极为罕见。所以笔者又仔细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过文献考证以及仲景对黄芩的用药规律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无黄芩,《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为两首不同的经方。  相似文献   

19.
三黄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商朝伊尹所创,相传伊尹是最早的中医方剂学著作<汤液经>的作者,所以,后人将三黄泻心汤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1].一般认为三黄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相似文献   

20.
<正>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由黄连、大黄二味药物组成,主治热邪结于心下,症见胃脘部痞闷堵塞,按之柔软者。其煎服法原方后注:“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