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0岁以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Ⅰ组),颈2脊神经节阻滞治疗组(Ⅱ组),各28例,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d,1周,1、3、6、12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结果(ROM)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RS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NRSⅠ组下降至(4.1±0.9),Ⅱ组下降至(5.0±1.1);ROMⅠ组下降至(1.9±0.9),Ⅱ组下降至(2.5±1.0),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及动脉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3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志 《现代康复》2001,5(4):119-119
目的: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拔、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拨、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 有效率100%。结论 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量。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 共选取50例 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法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二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比较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复位与中频脉冲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E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中频脉冲治疗,观察组应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头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查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中频脉冲比较,颈椎手法复位治疗CEH的短期疗效更佳,且可显著缓解患者头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8例),A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2.1±1.0、2.1±1.0和2.8±1.5;B组2.2±1.1、3.1±1.8和3.7±2.1.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88.1%、83.3%;B组:94.7%、71.1%、6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头痛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头痛可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头痛的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在头痛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不断提高,但神经阻滞疗法仍占主导地位。本文回顾最近几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颈源性头痛的最新研究进展,希冀为临床工作上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曹阳 《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2):719-720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疼痛科诊治的CEH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和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改善CEH,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神经定位、触诊检诊及颈椎X线片、MRI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常规推拿手法和灸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86.7%,P<0.05)。结论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解除症状,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颈2横突和二者联合阻滞三种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选择74例头痛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行外周神经(枕大、枕小或耳大神经)阻滞(25例)、颈2横突注射(24例)和二者的联合治疗(25例),各组使用剂量相等的二丙酸倍他米松与倍他米松磷酸钠(得宝松)1ml与甲钴胺(弥可保注射液)0.5mg溶于0.4%利多卡因,每个穿刺点注射3ml,隔周注射1次,共治疗2次。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的随访中,各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有随时间推移效果降低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外周、颈2和联合组NRS7.38±2.09、6.98±2.18和7.66±1.91相比,治疗后2周时3组的相应NRS为2.38±2.99、3.63±3.62、2.82±2.84;1个月时为3.70±3.32、4.42±3.28、3.32±3.10;3个月时为4.08±2.75、4.85±3.25、4.08±2.75。治疗前后3组颈部活动度(ROM)明显改善,组间区分不明显,但颈项僵硬主观缓解感后两组好于前者(P<0.05)。治疗后即刻在颈2阻滞和联合组出现3例头晕,观察期内3例出现激素副作用。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横突注射和二者的联合治疗对于缓解CEH的疼痛程度和颈项僵硬均有显著的疗效,但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更为简单、安全,在三种方法中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EH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椎牵引及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持续治疗10 d。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椎动脉(V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2±0.67)分和(2.32±0.5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PI、RI及Vm值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RI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0.56±0.07) vs (0.63±0.07),P<0.05]。 结论 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CEH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低温等离子消融组(L组,n=50);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组(H组,n=30)。L组采用颈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肌筋膜松解,H组采用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联合肌筋膜松解。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周(T1)、4周(T2)、12周(T3)、24周(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部活动障碍评分(ROM评分)、术后疼痛缓解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ROM评分均较T0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L组相比,H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各时点的ROM评分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吴氏手法配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8月该院收治的7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吴氏手法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眩晕严重程度[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双侧椎动脉Vs、Vd比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DARS评分、DHI评分比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吴氏手法配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治疗,观察组34例予以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84.38%),且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组复发率低。结论: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将颈椎调整手法配合颈部核心肌群功能锻炼治疗效果确切,达到协同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