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项研究首先是为了比较正常听力与人工耳蜗植入患在节拍辨别、韵律模式识别、曲调识别等三项音乐感知项目中应用言语冗余的能力,其次是为了确定言语冗余和频谱冗余在原声和电声听力曲调识别方面的作用。以听力正常和植入人工耳蜗患为研究对象,节拍辨别项目设计为有两个间隔的强制性选择程序,要求受试在四个标准节拍环境下(60,80,100和120拍/分)选择较快的  相似文献   

2.
语后聋成人耳聋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在音乐感知方面远不如其听力及言语方面的提高令人满意。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手段,其在音乐感知方面的不理想在近年来人工耳蜗的研究中比较深入。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语后聋成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现况及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方法以助于音乐感知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音色的识别能力,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中的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组为人工耳蜗植入时间≥0.5年的成年语后聋患者30例,对照组为30例听力正常成人。使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 u .S .I .C )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不同音色(包括来自不同乐器家族且具有代表性的六种乐器以及男高音、女高音)识别能力的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识别正确率。结果①实验组音色识别正确率49.23%±18.93%,对照组90.23%±12.28%,后者高于前者( P<0.001);实验组识别正确率:男高音(76.7%)最高、钢琴(73.3%)次之,吉他(23.3%)最低。②实验组对每种音色的错选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选择更为分散,其中将吉他误选为钢琴的错选率最高(66.7%);其次为长笛错选为小号(33.3%)。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音色的识别能力低于听力正常者,并且容易造成弦乐器之间、管乐器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4.
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各层面音乐感知能力进行合理检测与评估,是了解其音乐感知特征、探索其感知规律、进而提升其感知能力的前提。本文以音乐自身特点及其对应的物理属性为线索,对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加以梳理与总结。在现行评估体系简介、测试材料制作、与乐音属性(音高、音色、时长)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体系 ,研究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能力。方法 构建测试用的标准钢琴音调和乐曲测试素材库 ,运用该素材库在CakewalkPro 8.0平台上进行音调和乐曲的感知能力测试 ,测试对象包括已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的 2名语后聋成人、8名语前聋儿童和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结果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测试的系统。音调差异感知阈 (df/f)在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分别为 7.78%± 6 .6 3%和 14 .4 9%± 11.2 0 % ,与各自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在熟悉乐曲测试中 ,对正确乐曲的感知差异度为 - 2 .75± 0 .35 (半音 ) ,离散度为 1.5 0± 0 .71(半音 ) ,都与正常成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和MIDI软件建立的这一测试系统能够方便的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不及正常人  相似文献   

6.
1引言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听觉辅助设备,其作用是帮助重度至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或重获一定的声音知觉[1]。目前,人工耳蜗设备已经帮助众多失聪患者部分恢复或重建了听觉,获得了良好的言语可懂度,但对音乐的感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者们针对如何提高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了各项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人工耳蜗的性能[2]。  相似文献   

7.
8.
两例患者接受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一侧耳植入Ineraid电极和MedElCIS处理器 ,对侧耳植入Hi Focus电极和Clarion处理器 ,分别检测电极音调等级并进行单耳、双耳言语识别能力评分。电极音调等级结果显示 :植入Hi Focus电极的电流比植入Ineraid电极的电流向蜗顶部延伸范围更广 ,这意味着Hi Focus最顶端的两个电极比Ineraid的最顶端的电极传导声音的音调更低。由于上述原因以及两种不同排列的电极其刺激电极的数量不同 ,因此 ,同样的信号在中枢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表达不尽相同。尽管如此 ,两例患者在双侧人工耳蜗均启动时言语辨别力仍然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感知能力的差异,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的规律特征和听配能差异。方法耳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使用音乐感知评估平台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音色识别能力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音色识别正确率和总应答反应时间。结果①耳蜗组音色识别正确率(80.42±11.87)%,显著低于对照组正确率(96.6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耳蜗组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识别正确率82.50%,西洋乐器正确率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③耳蜗组对音色测试总应答反应时间(170.50±21.81)s,与对照组(161.85±18.1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3,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显著低于听力正常者,在测听任务过程中所需听配能增加,并且容易混淆管弦乐器。对比西洋乐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感知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旋律及音色的感知能力。方法对13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26.5±6.9岁)分别进行音乐聆听行为评估和旋律辨别、乐器辨别测试。实验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MU(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和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进行评估。对照组为40例听力正常受试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6.8±6.7岁)。结果①人工耳蜗组与听力正常组的年龄及音乐经验相互匹配。②人工耳蜗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69.3%,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51.2%,听力正常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0.4%,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旋律感知能力和音色感知能力明显落后于听力正常者。  相似文献   

11.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用于成人及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康复的神经替代物.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电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是目前唯一可用于人体的市场化神经替代物.使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建听力的装置。近20年来.随着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善.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逐渐提高.但对音乐感知和调式语言的学习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对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就近几年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CI)已开展三十余年,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获听力的重要治疗手段。CI术后儿童中前庭症状鲜有发生,而成年人CI术后出现前庭功能症状较常见,特别是老年人风险更高。绝大多数CI术后前庭功能受损的患者在经康复训练后前庭功能得到了补偿,表明术后出现的前庭症状是可恢复的。CI术后前庭功能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众多,涉及了个体、手术、检查方法、术后康复等多个方面。结合CI术前、术后评估及术后处理对策对术后前庭功能的保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估MED-EL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FS4编码策略和HDCIS编码策略时的音乐音高和言语感知能力,探索提供精细结构信息的编码策略对人工耳蜗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12例植入MED-EL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患者分别在FS4和HDCIS编码策略下编程调试,并进行音高差阈、音高方向和言语感知测试,比较2种编码策略下各项测试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FS4编码策略下的音高差阈和音高方向测试结果均显著优于HDCIS编码策略下的测试结果,测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编码策略下的汉语声调、声母和韵母识别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4编码策略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音高感知有较大帮助。在汉语声调、声母和韵母识别方面,FS4和HDCIS编码策略的使用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6名1~3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社会情绪以及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失调行为和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0%、2.17%、4.35%和8.7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社会情绪呈不同程度的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语言能力对儿童的外显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9.470,P<0.05),气质的趋避性对内隐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26.285,P<0.001),语言能力和气质的适应性对失调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6.883,P<0.05;F=6.088, P<0.01),气质的持久性对社会情绪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14.892,P<0.01)。结论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植入是当今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获听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耳蜗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所产生的“声音”与自然声音有较大区别,其声音类似于电子琴或金属撞击声.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结合一例人工耳蜗植入病例谈谈言语康复的情况.1 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36岁.自幼双耳听力较差,其父亲和两个姐妹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植入手术前2年因接受庆大霉素治疗而致双耳重度聋.助听器对她来说只有声感而无语感.患者讲话口齿虽较清楚,但语速较慢.平时借唇读及笔谈与他人交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著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著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著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对13例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患者在CI术前及开机后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13例患者在开机半年后SCL-90问卷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偏执的得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SAS得分(36.77±7.18分)较术前(40.92±8.4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得分(38.08±9.42分),较术前(45.46±11.78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PQ的内外倾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四个量表得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SI-A得分平均10分(9~15分)较术前(平均7分,5.5~1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有利于改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和社会交往状况,以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1,女,1974年10月2日生,就诊我院时38岁.主诉"右耳听力下降30余年,左耳听力下降2年".自幼右耳听力差,伴走路不稳,无耳鸣、耳溢液等不适,未予诊治.2年前发现左耳听力渐进性下降,遂来就诊,就诊时吐字清楚,说话流利.诊断为"1.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轻度,右极重度);2.内耳畸形(右不全分隔I型)...  相似文献   

19.
韩东一 《耳鼻咽喉》2004,11(1):11-14,32
人工耳蜗植入是帮助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可靠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耳蜗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多学科人员的密切配合。本文从植人手术、听力学检查与调试、听觉言语康复等方面,围绕我国近十年来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做了回顾和展望,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人工耳蜗国产化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工耳蜗作为使深度听障者复聪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我国的人工耳蜗从植入数量、科研水平上均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耳蜗植入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者能够自如地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其康复成功的第一个标志应该是听懂言语。与国外术前、术后言语评估大量的报告相比.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国人术后效果与全球各地的比较,而且难以解释现有的多道装置和编码策略对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