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继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证实的继发性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 恶变发生在骨盆3例,股骨1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骨帽不规则增厚、破坏或消失,钙化成堆,密度不均;基底部及骨干骨皮质溶骨性破坏,骨膜出现放射状骨针及Codman三角;软组织明显肿胀。CT表现为软骨帽钙化增多,骨质破坏;基底部及骨干皮质虫蚀样破坏;瘤内广泛的不规则钙化或环状化及骨化影,密度不均;放射状骨针及骨膜三角;软组织明显肿胀。结论 继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规X线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可早期发现恶变征象。  相似文献   

2.
报告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邻皮质(骨膜)软骨肉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X线改变有:①局部骨皮质表面呈碟形凹陷;②局限骨皮质增生硬化;③软组织肿块与各种形态的钙化,但无肿块外钙化或骨化包壳;④垂直或(和)平行骨膜反应.文章对肿瘤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X、CT、MRI表现,其中髂骨翼4例,髋臼4例,耻骨5例,坐骨1例,骶骨1例。15例患者均行骨盆X线及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X线表现:13例可见低密度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7例瘤内含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灶。10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肿块内含有钙化灶,1例表现为含钙化的骨盆软组织肿块。CT表现:13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瘤内可见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1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4例含有钙化灶,12例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1例由骨软骨瘤继发的软骨肉瘤,伴有明显增大软骨帽。增强扫描后12例显示病灶边缘及软骨小叶分隔明显强化,3例高级别软骨肉瘤呈结节状及弥漫性明显强化。MRI表现:T2加权成像及压脂像呈高信号影,其内伴有少许低信号钙化灶和纤维间隔。T1加权成像呈低或等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后8例出现特征性的弧形或环形强化。3例边缘可见"树芽征"样由周边向中央强化。结论正确认识和理解骨盆软骨肉瘤不同影像表现及其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对临床处理包括诊断、活检、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儿童内生软骨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内生软骨瘤的临床与X线平片特征。方法:对资料完整并经临床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内生软骨瘤33例的临床与X线平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单发内生软骨瘤10例,多发23例,有85块四肢管状骨受累,共115个肿瘤。主要X线平片表现为囊样、条索状骨破坏,还可见膨胀性生长、皮质断裂、瘤内钙化、硬化边、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和病理性骨折,部分肿瘤向骨干或骨骺侵袭。结论:儿童内生软骨瘤的X线特征是干骺端骨透光区,伴有硬化、钙化,结合临床、X线平片进行分析多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高级别与低级别软骨肉瘤的影像学鉴别。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软骨肉瘤23例,其中低级别13例,高级别10例。对二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包括骨皮质扇贝样改变,骨皮质增厚,骨皮质破坏,骨膨胀性改变,软组织肿块,骨髓水肿,软组织水肿,钙化,出血,肿块最大径线及增强特征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级别软骨肉瘤13例,包括非典型软骨样肿瘤及软骨肉瘤Ⅰ级;高级别软骨肉瘤10例(Ⅱ级8例,Ⅲ级1例,去分化型1例)。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软组织水肿在高低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水肿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钙化+在高低级别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低级别软骨肉瘤肿块最大径线的直径约(6.2±2.9)cm,高级别直径约(9.3±5.2)cm,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明显斑片状/筛网状强化在高低级别软骨肉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中,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软组织水肿、骨髓水肿、钙化比例、肿瘤最大径线及强化方式对鉴别四肢长骨低级别与高级别软骨肉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MFH患者的X线和CT检查结果,及6例MFH患者的MR表现。结果(1)X线平片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4例骨质破坏边缘有断续性硬化,2例于骨质破坏区边缘出现断续骨膜反应;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2)CT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4例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示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所有病例CT上未见明确骨膜反应。(3)MR表现:6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6例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M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外(软组织)软骨肉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其X线表现包括:软组织肿块形成;肿瘤内见有各种形态的钙化,集中于肿瘤中心区域;少数病例可伴有骨皮质表面浅弧状凹陷,及其两侧的"沙丘状"骨膜新骨增生和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骨盆4例,上颌骨3例,肩胛骨2例,胫骨干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尺骨干1例。影像表现为溶骨型6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出现广泛骨质破坏9例,骨膜反应2例,软组织肿块9例,瘤骨或肿瘤样钙化11例。CT较X线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在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和瘤样钙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RI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方面较CT有优势,能清晰显示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蔓延程度、软组织肿块的形成。结论 少见部位的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影像学表现以溶骨型骨肉瘤较为多见,病灶内出现瘤骨或肿瘤样钙化是诊断的关键,X线、CT和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盆软骨肉瘤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7例骨盆软骨肉瘤,比较其X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结果:CT能发现所有病例的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病灶内的坏死液化、钙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X线平片对早期骨质破坏,淡薄、模糊的钙化及坏死液化区的显示不如CT。结论:CT是诊断骨盆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骨盆部软骨肉瘤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部软骨肉瘤的CR/DR、CT、MRI及DSA图像,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盆软骨肉瘤的诊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软骨肉瘤患者均行X平片及CT检查,9例行MRI检查,6例行术前DSA造影及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栓塞后2~3 d内手术.结果:14例均为单发病灶,骶骨3例,髂骨4例,同时累及骶骨及髂骨6例,坐骨1例.X线平片显示14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11例伴软组织肿块,9例软组织肿块内见多发斑点状、小片状不规则钙化.CT显示14例均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12例见多发不定型钙化,另2例见少许钙化.9例行MRI检查者显示肿瘤组织信号不均,多有分隔,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MRI显示骨质侵犯范围明显大于CT.6例行DSA病例显示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肿瘤染色明显,至少有2支以上供血动脉,行明胶海绵栓塞后2~3 d内手术,术中瘤体肿胀明显,肿瘤部位出血显著减少.结论:骨盆软骨肉瘤多数具备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即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软骨样钙化,各种影像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术前综合各种方法对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Eight cases of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verified extraskeletal (soft tissue) chondrosarcoma were analyzed with regard to clinical and X-ray features. Their cardinal clinical aspects included presence of a local soft tissue mass and gradual enlargement of the mass accompanied by increasing pain. The X-ray signs were formation of a soft tissue mass, various forms of calcification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tumor presence of saucer-like defect on the cortical surface of neighbouring bone in some cases, and bending deformity of the affected bone. The incidence and sites of predilection, the main X-ray findings, radi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tumor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骨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阐明不同病理类型的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99mTc-MDP骨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其临床诊断提供线索。方法:选择行99mTc-MDP骨显像表现为四肢骨放射性分布异常患者76例,将99mTc-MDP骨显像检查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和放射性分布特点的差异,采用半定量法(T/N)检测病灶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和良恶性病变组间T/N值的差异。结果:①76例四肢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病变52例。②年龄及病变部位。良性病变中骨巨细胞瘤患者年龄为(42.1±17.4)岁,发生部位为膝关节周围;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年龄为(48.0±17.1)岁,发生部位为股骨近端。恶性病变中转移癌患者年龄为(64.0±14.2)岁,均发生在股骨干;骨肉瘤患者年龄为(30.3±15.3)岁,发生部位为长骨骨骺端;尤文氏肉瘤患者年龄为(49.2±4.7)岁,股骨骨骺及骨干均可见;纤维肉瘤患者年龄为(39.5±17.2)岁,发生部位为长骨远端;软骨肉瘤患者年龄为(63.0±14.8)岁,发生部位为长骨近端,长骨骨骺端及长骨骨干均可见。③放射性分布特点。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纤维肉瘤和软骨肉瘤呈"楔形"和"团块状"分布为主,骨巨细胞瘤缺损范围较尤文氏肉瘤及纤维肉瘤更大,骨肉瘤及软骨肉瘤中心区缺损罕见;纤维结构不良和骨转移癌主要呈"条形"分布,骨转移癌累及双侧骨皮质为多见伴中心区放射性缺损,而纤维结构不良沿单侧骨皮质放射性分布均匀。④恶性病变组T/N值(3.38±1.95)高于良性病变组(1.43±0.51)(t=-11.35,P<0.01)。结论:根据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99mTc-MDP骨显像特点可初步推测病变的病理类型,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胸骨肿瘤临床CT诊断价值和检查意义。【方法】搜集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1例恶性胸骨肿瘤CT资料,其中胸骨转移性肿瘤37例(肺癌转移27例;乳腺癌转移7例;食道癌、前列腺癌及骨肉瘤转移各1例)。原发性胸骨肿瘤4例(骨髓瘤2例、软骨肉瘤1例、骨肉瘤1例)。【结果】胸骨局部骨质改变,其中溶骨性骨破坏26例(肺癌转移18例、乳腺癌转移5例、骨髓瘤2例、骨肉瘤1例)。成骨性骨破坏8例(肺癌转移6例、食道癌转移1例、骨肉瘤转移1例)。混合性骨破坏7例(肺癌转移3例、乳腺癌转移2例、前列腺癌转移1例、软骨肉瘤1例)。胸骨处软组织肿块21例,胸骨前胸壁肌、皮下脂肪和胸骨后脂肪间隙浸润17例,皮肤表面数个小结节状影突起2例。【结论】恶性胸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CT检查对胸骨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的MR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对肿瘤的发病部位、形态、信号、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以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半球,其中4例跨中线生长。MR表现为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团块20例,结节状1例,21例中16例有"流空效应",阳性率为76.2%;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花环状、花瓣状强化18例,整个病灶或环壁呈"栅栏"状,19例增强病例中18例可见假"栅栏"征,阳性率达94.7%,1例呈结节状轻度强化。20例病灶有明显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仅1例不明显。结论: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性MR表现,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多个脑叶,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瘤内可见出血,可跨中线生长,水肿和占位征象明显。尤其是假"栅栏"征及"流空效应"对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间叶软骨肉瘤为一种少见的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文献报道的多为光镜下的形态描述,超微结构观察报道甚少,尚未见扫描电镜下此肿瘤的表面形态观察。本文系1例经病理证实为间叶软骨肉瘤的标本,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肿瘤细胞表面中央部多有“脐窝”状凹陷,并有少数半圆状突起,还见到此突起逐渐移行为软骨,显示瘤细胞向软骨过渡的起始部位。肿瘤软骨区与正常软骨不同,呈花瓣状及结晶状,均为透明软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进一步明确此肿瘤两种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显示了光镜所不能观察到的某些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MRI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表现,6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6例肿瘤5例位于侧脑室孟氏孔附近,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16~38岁,平均年龄25岁,肿瘤宽基底与透明隔相连,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5例呈囊实性混合性病灶,1例肿瘤呈实体性,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有1例病灶侵犯邻近脑实质,1例肿瘤向第三脑室内生长,较大病灶均可见囊变,并见等信号条索状结构与侧脑室壁、透明隔、胼胝体相连或粘连,较小病灶没有囊变,部分病灶内可见迂曲血管影,所有病灶均未见出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DWI呈等高信号,部分病灶内信号不均,呈蜂窝状,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有轻度到明显强化。病理切片显示,CNC由形态一致的小细胞组成,胞核圆形居中,包浆透明,可见特征性的由纤维基质组成的无细胞带及“假菊花团”征象。免疫组化染色提示本组6例突触素(Syn)均呈阳性结果。 结论 脑室内CNC有特征性“周边囊肿-条索征”“血管匍行征”表现,结合DWI信号特点,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准确性及协助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8.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 DSRCT)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罕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本文报道的1例DSRCT患者腹部包块超声表现为腹内病灶巨大,呈实性,边界欠清楚,形态不规则,内部无明显液化及钙化,血供不丰富。其包绕血管生长,但未见确切侵犯血管征象;肿瘤发生肝内及腹内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灶可见周边低回声晕;肿瘤包块压迫推挤邻近组织器官,引起双肾积水,对骨有破坏浸蚀征象。分析总结 DSRCT的超声表现可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诊断提供超声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跟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影像特点,提高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恶性肿瘤27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CT检查20例,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增强扫描18例,其中16行DWI检查。将全部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5例,纤维肉瘤及淋巴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各3例,尤文氏肉瘤和浆细胞瘤各2例,转移瘤1例。影像学表现为跟骨骨质破坏、瘤骨形成、骨膜异常、钙化、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结论(1)跟骨恶性肿瘤中骨肉瘤最常见。(2)跟骨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为主,瘤骨形成及骨膜异常、软组织肿块程度轻。(3)跟骨恶性肿瘤中,病理骨折多见且发生早,易合并出血。(4)跟骨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中,跟骨内肿块与跟骨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