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118例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发生原因依次为肿瘤(69.5%)、血管畸形(13.6%)、炎症性肠病(5.9%)、肠憩室(5.9%),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论肿瘤及血管畸形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增强螺旋CT扫描、内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瑞乔  沈新明  王益  吴刚 《腹部外科》2010,23(3):160-161
目的分析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52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经结肠镜检、选择性动脉造影、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证实其病因分别为:结肠肿瘤15例(28.8%),小肠肿瘤9例(17.3%),肠道血管病变9例(17.3%),直肠癌8例(15.4%),息肉5例(9.6%),炎症性肠病4例(7.7%),原因不明2例(3.8%)。其中43例行手术治疗,9例行非手术治疗。51例治愈或成功止血,1例死于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大部分病例可通过结肠镜检、选择性动脉造影、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术中肠镜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纪伟  曾勇 《腹部外科》2010,23(3):144-146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35例(83.3%)。经血管造影后介入治疗治愈28例(66.7%),经内镜治愈1例(2.4%),手术治愈13(31.0%)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加血管介入栓塞术是诊断和治疗肠血管畸形的首选有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治疗肠血管畸形出血最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兰明银  周猛  张敏  菅志远 《腹部外科》2010,23(3):150-152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对近20年内经手术明确诊断的60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术前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钡餐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16.9%(10/59),气钡双重造影的阳性率为20.0%(3/15),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9.5%(35/44),CT的阳性率为26.3%(5/19),核素扫描的诊断符合率为58.3%(21/36)。78.3%(47/60)病变位于空、回肠,21.7%(13/60)位于结、直肠。血管畸形占33.3%(20/60),小肠间质瘤占30.0%(18/60)。结论合理掌握各种诊断手段的适应证和时机可望早期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有益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3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同治  凡启明  付伟 《腹部外科》2010,23(3):162-16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8例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为18例(47.4%),良性、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例(23.7%)、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3例及钩虫病1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2例(84.2%)行病变段肠管切除术。结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等,对原因不明的出血行剖腹探查及术中纤维内镜分段检查。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为切除病变段肠管。  相似文献   

6.
肠道出血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郑直  段鑫  何涛  王勇  郑英键  李明杰 《腹部外科》2010,23(3):155-15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诊断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病因为:小肠肿瘤9例,小肠憩室病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及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4例,Crohn病4例,溃疡性结肠炎5例,肠结核1例,小肠静脉扩张症1例。其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明确诊断8例,64排CT及增强扫描诊断16例,DSA诊断2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4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例,剖腹探查诊断1例。结论对于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诊断,复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是重要选择之一,64排CT扫描在无创检查中诊断率最高,DSA和腹腔镜探查虽然有创,但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小肠出血35例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全利  曹其彬  傅卫 《腹部外科》2010,23(3):153-154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35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出血和贫血表现外,62.9%(22/35)不伴其他症状,85.7%(30/35)不伴腹部阳性体征。35例中急性大出血4例,慢性显性出血29例,慢性隐性出血2例。入院时合并失血性休克4例(11.4%)。出血病因中小肠肿瘤为首位,占37.1%(13/35),其次为小肠憩室31.4%(11/35),小肠炎症22.9%(8/35),血管疾病8.6%(3/35)。35例中,33例手术,2例行内镜下止血治疗。3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28例均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腹腔镜下憩室局部切除。术中肠镜7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小肠炎症是小肠出血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为最后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小肠出血的诊治体会宋世兵,颜志生,李强,侯纯升本文总结分析了15例急性小肠出血病人病因及诊断体会。术前核素扫描与术中纤维内镜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本组13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2例术后复发小肠出血。临床资料1986年至1994年,我院...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2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急诊剖腹探查术的确诊率及手术止血率均为100%。本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23例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活动性出血期行DSA、ECT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术前辅助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高,而对小肠憩室、息肉等出血病灶的诊断率低。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量大、有休克表现和诊断不清的病例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76例小肠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小肠出血病人肿瘤占首位(37/76),其中包括小肠间质瘤32例,其余依次为美克尔憩室(21/76)、血管病变(15/76)及异位胰腺(3/76)。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1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诊断13例,腹腔核素扫描诊断11例,小肠镜检查诊断6例,腹腔镜探查诊断21例,剖腹探查诊断4例。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为主(68/76)。随访时间6月~5年,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核素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腔镜探查及剖腹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联合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5年12月间39例腹腔镜诊治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并对腹腔镜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不仅明确所有39例小肠出血的诊断,而且同时实施相应的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时间为70.3±32.6min,术中失血为16.1±12.4ml,切口长度为3.6±1.3cm,术后排气时间为2.3±0.8d,术后住院天数为7.9±3.1d。2例(5.1%)术后出现吻合口糜烂出血和束带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不仅对小肠出血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实施安全、可行、微创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