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 1 汉代确立补气、活血、利水的基本功效 早在汉代以前,黄芪已用于临床,《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等的记述。  相似文献   

2.
药用黄芪属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黄芪,古称戴糁、戴椹、芰草、百本、王孙.黄芪又为黄耆.其处方用名为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绵黄芪.目前商品主要来源在内蒙古.黄芪是一味力大功宏,使用面广的补药,有很多美称,如:"补药之长"、"补气之要药"、"疮家圣药"等.最早黄芪见于东汉未年《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明确提出黄耆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提出黄芪有活血和止渴作用.金元时代《汤液本草》提出黄芪补肾脏元气.清代《本经逢原》提出黄芪泻阴火,止表虚自汗.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本草正义》指出黄芪不仅补气,兼能升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在对黄芪有新的认识,新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黄芪功用“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以祛病为首,尚未强调补虚作用,历代学者不断深入,张元素归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毒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张介宾概括“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张锡纯秉承东垣之意,创立大量应用黄芪治“大气下陷”及诸多杂症之名方“升陷汤”。从黄芪功用演变过程可清晰地看出,最初确定功用侧重祛病,治疗外科痈疽疮疡等,逐渐过渡到补虚,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元阳虚损、大气下陷、生津、长肌肉、固表止汗等。  相似文献   

4.
黄芪为“疮家圣药”,有“补气之长”,从古至今在医学界占据重要作用。随着黄芪功用的不断演变,其补诸虚劳损治小儿百病之功日趋凸显,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久败疮之功效逐渐淡化。事实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医学药理作用研究,均表明黄芪在痈疽及难愈疮面诸疾方面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黄芪小方中黄芪配伍效应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 《河南中医》2008,28(6):67-68
黄芪,被尊为补药之长,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戴糁,被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后世通过临证,将黄芪的功效归纳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本文以历代方剂中5味药以内的黄芪小方为研究对象,收集了黄芪小方375  相似文献   

6.
黄芪是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材,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历代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芪备加青睐,称其为"补药之长""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又名黄耆,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称为戴糁,曰:"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疮,补虚,小儿百病."被列为上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等的记述.骨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7.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百药棉、王孙等。《本草纲目》中释名日:“耆,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亦将其列入上品药,是历代医家备加推崇的补气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  相似文献   

8.
黄芪性味甘,微温。其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本经》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大明本草》又日:“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以上充分说明了黄芪的具体的功效。故笔者用重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连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渭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妇人阴中作痛”。主产四川,以雅州、眉州产者优.故名“川黄连”、“雅连”。本品太苦太寒,上泄心胃肝胆之实火,下燥胃肠积滞之湿热。常用于湿热证、泄痢、目疾等,又解毒疗疮.以治痈疽肿毒.口舌生疮等。临床除内服外,外用以治疮痈、皮肤病,取效甚捷。本文就十余年的外用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蛋黄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洁 《中成药》1998,20(4):40-40
蛋黄油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gallusdomes-ticusBrisson)的卵黄煮熟后所熬出的油性物质。本品味甘、性平。具有能解毒消肿。敛疮生肌的作用。一般外用于涂搽患处,亦可作为内服。早在五代的《日华子本草》中就有记载:“(鸡蛋)黄,炒取油,和粉傅头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用验方甚多,如刘禹锡《传信方》用乱发鸡子膏治孩子热疮,《集验方》则用蛋黄油治汤火烧疮,以及《唐瑶经验方》用蛋黄油治杖疮已破,天泡水疮,《谈野翁方》治耳疳出汁等。清·汪《医林纂要》中更用“卵黄煎出油,同发灰治痢血,外傅击伤,及诸虫疮毒。…  相似文献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补十宣散,是痈疮内治的代表方剂。用于“一切痈疽疮疖,未成浓者速散,已成脓者速溃,败脓自出,无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犯刀杖,服药后疼痛顿减,其效如神”。由黄芪、人参、当归、桂心、芎蒡,厚朴、甘草、防风、白芷、桔梗组成。明代徐用诚撰《玉机微义》称本方为局方托里十补散,笔者研究有关文献,认为内补十宣散并非源于《和剂局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载;“内补散,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内补散比内补十宣散仅少一味黄芪,而且用药  相似文献   

12.
黄芪十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见于《神农本草经》,称戴糁,被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后世通过临证,发觉其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药性温和,可主治各科虚劳之疾,为补药之长,故改名之。王好古《汤液本草》言:“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咯血,柔脾胃,是  相似文献   

13.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黄芪功用"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以祛病为首,尚未强调补虚作用,历代学者不断深入,张元素归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毒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张介宾概括"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张锡纯秉承东垣之意,创立大量应用黄芪治"大气下陷"及诸多杂症之名方"升陷汤"。从黄芪功用演变过程可清晰地看出,最初确定功用侧重祛病,治疗外科痈疽疮疡等,逐渐过渡到补虚,治疗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元阳虚损、大气下陷、生津、长肌肉、固表止汗等。  相似文献   

14.
<正> 补托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应用益气活血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达到愈病的目的。祖国医学对补托法早有认识,如我国第一部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治痈疽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惙少气力,内补黄芪汤方。”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补托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斑蝥出自《神农本草经》,是昆虫类中药之一。别名较多,《本经》称其为“龙尾”,《药性论》称其为“龙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其性寒味辛,人大肠、小肠、肝肾经,有大毒。其主要功能为破血逐瘀、攻毒散结,临床传统用于治疗癌肿,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等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斑蝥“治疝瘕,解疔毒,制犬毒、沙虱毒、轻粉毒”。“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本品一般外用较多,内服由于毒性较大,涉“雷池”者不多。  相似文献   

16.
白及防治放射性食道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及《神农本草经》云“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本草纲目》亦有“生肌治疮”的记载。笔者受其启发,用其防治放射性食道炎,取得满意效果。放射性食道炎是食道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区放射治疗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咽痛及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放射性食道  相似文献   

17.
“托法”又称“内托?或“托里法”。查诸医学文献,早在《鬼遗方》中即有“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用“托毒散”的记载。《河间六书》谓:“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导、行荣卫三法。”乃置“托法”为三法之首。宋·齐德之《外科精义》更明确指出:“凡为疮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可见“托法”在外科内治法中的重要地位。薛已,明代著名医家,出身世医,尤精于外科。所著《外科发挥》(据《薛氏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下同)八卷,列外科主要病症31种。症后列举临床治验425条,附内服药176方。其中论及“托法”者21种,治验  相似文献   

18.
远志的炮制沿革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远志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属安神药,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有远志和制远志两种。现把远志历代的炮制方法和现代研究加以整理,以供炮制研究和临床用药者参考。1 远志的炮制沿革1.1 去心 南齐《刘涓子鬼遗方》首次记载了“去心”的炮制方法。《本草害利》:“去骨取皮用,否则令人烦闷……”。《雷公炮炙论》:“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普济方》中远志汤,麦门冬丸,人参散、犀角散等,均要求远志去心用。  相似文献   

19.
人参、黄芪均为临床补益常用中药,且均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然人参条文下谓其主补五脏;而黄芪条文下则称其有补虚之功效.岳美中谓"仲景在《伤寒》绝不用黄芪,《金匮》则罕用四逆"[1].观仲景《伤寒论》113中,补益从不用黄芪,用人参竟达二十二首之多.如若不用黄芪为何在《金匮要略》中又可见七方?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补益药中选用人参、黄芪的区别略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病初起红肿高突皮肤逐渐出现多个脓头,故名有头疽。是发于皮肌间的有蜂窝状的急性脓疡,是疮中的重症,容易引起毒气内陷。其特点:初起在红肿板硬的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蜂窝。临床上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在《灵枢·痈疽》篇中叫“脑烁”;在《千金翼方》称“脑烁痈”,外科专书里称为“脑疽”、“脑后发”、“对口疽”(发于颈后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