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人体皮肤扩张的最佳动物模型,进行模拟临床皮肤扩张的研究。最后一次注水后的第1、2、3天,在扩张和正常皮肤上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样条进行皮肤生物力学的研究。同时在扩张皮肤的中心、中部和边缘取小块标本,在临近周围取小块正常皮肤标本,观察和测定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琥珀酸脱氢酶(SDH)和酸性磷酸酶(ACP)。扩张后第1、2天的应力一应变曲线,有明显的变化,但第3天的曲线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组织化学的平均密度变化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其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程≤5年和≥15年者各17例。用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方法,以左前臂皮肤为测定点,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记录阻断前、中、后的皮肤微血流值。结果: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流最大值明显高于长病程组(27.83±8.83比18.07±6.91,P<0.01);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速率明显大于长病程组(2.62±1.50比1.57±0.96,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血管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糖尿病对小鼠肝脏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用四氧嘧啶建造糖尿病动物模型,8周后取肝作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以探讨实验性糖尿病对肝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表明在糖尿病状态下,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受到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鼠膈肌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膈肌酶组织化学变化,以了解糖尿病膈肌的损害。方法: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组织脱氢酶、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辅酶Ⅰ黄递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酸性-α-萘酸性酯酶活性强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弱于对照组,辅酶Ⅱ黄递酶无明显改变,5'-核苷酸酶不着色。图像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鼠膈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辅酶Ⅰ黄递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酸性-α-萘酸性酯酶着色深度(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乳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明显低于对照组,辅酶Ⅱ黄递酶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组织有氧氧化能力增强、糖酵解能力减弱、脂肪及能量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32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探讨与糖尿病 (DM)相关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方法 :对 32例DM患者及正常组采用电刺激法进行SSR检测。结果 :正常组SSR波形可分为三种类型 :P型、N型、M型 ,其中M型易产生适应性 ,受皮温、刺激强度、深呼吸等影响。 32例DM患者SSR潜伏期异常 17例 ,异常率为 5 3%。DM组与正常组的SSR相比 ,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病程≤ 5年DM组与正常组的SSR相比 ,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与病程 >5年DM组相比 ,仅潜伏期差异显示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波幅虽有降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SR可以评价DM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 ,尤其是潜伏期更有价值 ,可以作为一项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豚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在大黄有效成分的作用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Synthse;NOS)表达的变化,阐明大黄在活体皮肤中对黑素细胞的有效作用浓度和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雄性豚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及5个实验组,用芦荟大黄素5种浓度对局部皮肤皮下注射处理,48小时后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显示NOS的表达,用光学显微镜和图象分析仪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芦荟大黄素作用下,表皮黑素细胞NOS表达明显减少,光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加注侧与未加注侧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芦荟大黄素对黑色素细胞NOS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提示大黄对黑素细胞的调节是经NO信号介导途径,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大鼠皮肤组织学改变,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内c-Jun氨基端激酶(JNK)蛋白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DM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control)组、DM 2周(DM2)组、DM 4周(DM4)组和DM 8周(DM8)组大鼠足底皮肤标本进行PGP 9.5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皮肤PGP 9.5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皮肤组织结构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足底皮肤组织内PGP 9.5蛋白和脊髓腰5~6(L5,6)、骶1(S1)节段DRG内JNK和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足底皮肤PGP 9.5免疫阳性神经末梢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4组大鼠表皮阳性神经末梢密度减少,分布稀疏,DM8组大鼠表皮阳性神经末梢分布明显减少,神经直径变细,长度变短,走形扭曲;组织学观察可见,DM4组大鼠表皮组织变薄,表皮细胞层次减少,细胞分布及排列不均匀,DM8组大鼠表皮细胞层次明显减少,细胞肿胀模糊,细胞间隙增大,部分表皮缺乏复层排列,真皮层胶原纤维萎缩、变性,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蛋白印迹检测发现皮肤组织内PGP 9.5蛋白的表达随病程呈渐进性减弱;同时L5,6-DRG和S1-DRG内p-JNK蛋白的水平呈现渐进性增强趋势。DM大鼠皮肤PGP 9.5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吸光度值与L5,6-DRG和S1-DRG内的p-JNK蛋白灰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0.01);与表皮厚度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M大鼠皮肤组织和皮肤神经均存在明显形态结构改变,同时存在L5,6-DRG和S1-DRG内p-JNK蛋白的渐进性高表达,DM大鼠皮肤PGP 9.5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密度变化与L5,6-DRG和S1-DRG内p-JNK蛋白水平的变化之间呈负相关;与表皮厚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皮肤神经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背根神经节细胞JNK/SAPK通路活化有关,阻断或抑制JNK/SAPK通路可以起到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减轻皮肤组织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负极性驻极体作用在糖尿病大鼠皮肤两侧静电场的稳定性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负极性驻极体透皮给药的机制。方法:利用电晕充电技术将聚丙烯薄膜制备成不同表面电位的负极性驻极体,以糖尿病大鼠为模型,借助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大鼠皮肤两侧电场的稳定性及驻极体对大鼠皮肤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1 500 V驻极体作用糖尿病大鼠24 h,透过糖尿病大鼠皮肤的电位是其初始电位的68%,显示糖尿病大鼠皮肤能处于较稳定的外电场中;糖尿病大鼠皮肤的角质层和全皮随-1 500 V驻极体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排列变得逐渐清晰,但排列仍较为松散,皮下脂肪组织萎缩部分恢复。结论:负极性驻极体能为糖尿病大鼠皮肤两侧提供一定大小的静电场;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皮肤的显微结构,使糖尿病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细胞排列疏松,有利于药物透过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色素型DFSP进行了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 色素型DFSP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生长方式与普通型DFSP相同。随访结果3例发生复发,无1例发生转移。4例肿瘤切面见浅黑色或黑色斑。所有病例既可见典型的DFSP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又见散在性分布、数量多少不等的黑色素细胞。本组6例瘤组织显示普通型DFSP图像,2例部分区域显示纤维肉瘤型DFSP图像,偶可见血管壁平滑肌增生形成的肌样结节和黏液样变性区。Fontana染色黑色素细胞呈阳性,Perls染色则为阴性。梭形瘤细胞呈vim和CD34阳性,CD34阳性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S-100蛋白和NSE阴性;黑色素细胞呈S-100蛋白和Vim阳性;纤维肉瘤型DFSP区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型DFSP区。电镜观察:可见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含有许多成熟黑色素小体黑色素细胞。结论 色素型DFSP是一种少见的DFSP亚型,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型DFSP对比有许多共同之处,需与动脉瘤样型纤维组织细胞瘤、弥漫性神经纤维瘤、细胞性蓝痣和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吴怡琪  卢文 《医学信息》2019,(6):101-104
目的 探讨皮肤AGEs荧光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相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122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检查及CKD分期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0组)42例、糖尿病肾病eGFR≥45 ml/(min·1.73 m2)组(DKD1组)49例和糖尿病肾病eGFR<45 ml/(min/1.73·m2)组(DKD2组)31例,选取同期行肾穿刺肾功能正常的非糖尿病患者51例为对照组(NC组),分别检测各组皮肤AGEs、血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①糖尿病患者的皮肤AGEs、SBP、SCr、TG、TC均高于对照组,ALB、H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DMO组比较,DKD1组和DKD2组的SBP、肌酐、UA、24hUP、尿微量白蛋白、皮肤AGEs水平均升高,且DKD2组高于DK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LB、HB水平均降低,且DKD2组低于DK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尿病患者皮肤AGEs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84,P<0.05)。④皮肤AGEs是糖尿病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OR=1.113,95%CI(1.055,1.174)]。⑤ROC曲线分析显示皮肤AGEs检测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性为68.75%,特异性为71.43%。结论 AGEs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荧光检测皮肤AGEs可用于早期筛查DKD并且评估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调宁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6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适应性饲养2周后将2组大鼠均制作为深Ⅱ度烫伤模型(以下称为烧伤),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及在伤后第7、14、21、28天的创面愈合率,创周切取组织、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碱性调宁蛋白表达,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实验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25.6±2.8) d]长于对照组大鼠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9.1±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9,P<0.05);在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8±4.6)%、(37.6±7.9)%、(66.3±11.4)%、(85.4±4.8)%,明显小于对照组[(40.8±4.5)%、(62.1±6.7)%、(90.2±9.7)%、(95.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9、6.69、4.51、3.87,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14、21天,两组大鼠创面逐渐愈合,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微血管均逐渐增多,且对照组大鼠未愈合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新生微血管均较实验组增多。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大鼠碱性调宁蛋白在烧伤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43±0.07、1.17±0.11、0.73±0.06、0.77±0.07,均高于对照组大鼠(0.75±0.09、0.60±0.10、0.63±0.06、0.6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8、10.92、3.44、3.10,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大鼠成纤维细胞PCNA在烧伤创面组织中表达分别为654.19±102.80、820.84±112.86、766.68±156.63、232.75±55.37,较对照组(766.85±73.30、1322.22±121.44、1112.35± 142.32、740.79±106.9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8.55、4.62、11.94,P值均小于0.05)。伤后第7、14、21、28天,实验组细胞凋亡数分别为58.51±10.89、41.53±9.95、27.28±6.58、20.13±4.23,较对照组(30.70±6.41、25.31±5.74、17.46±5.36、15.29±4.10)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3、4.00、3.27、2.32,P值均小于0.05)。 结论碱性调宁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增高,可能调控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或)凋亡水平,是糖尿病创面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糖尿病早期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 ,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 6、8、10、12周取角膜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 :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 ,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 ,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 ;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 ,逐渐向中央发展 ;成模后第 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部分呈格子状排列 ,有断裂现象。结论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 ,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6、8、10、12周取角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发展;成模后第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呈格子状排列,有断裂现象。结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胃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氧化应激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3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选取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治疗组,每组18只,另取同批正常SD大鼠1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第1周末和第10周末分别处死各组9只大鼠测定胃排空率,以及胃平滑肌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和干细胞因子(SCF)水平。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胃组织ICC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胃动力明显减弱。糖尿病大鼠胃平滑肌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减弱,TNF-α含量升高,c-Kit和SCF水平下降,ICC凋亡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降低,抗氧化能力提高,c-Kit和SCF水平显著升高,ICC凋亡减少。抗氧化治疗后胃动力明显改善,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血糖影响大鼠胃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氧化应激水平在糖尿病胃组织中明显增强,在糖尿病大鼠胃动力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促使c-Kit/SCF系统受损,导致胃平滑肌ICC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成2组:单肾切组、糖尿病组。实验第8周,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Ⅳ型胶原mRNA的表达。 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肾皮质TGF-β1 (P<0.01)、 PDGF-B(P<0.01)、TNF-α(P<0.01)及Ⅳ型胶原(P<0.0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单肾切组大鼠。结论: 在实验性大鼠糖尿病肾皮质TGF-β1、PDGF-B 、TNF-α和Ⅳ型胶原mRNAs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大鼠膈肌功能和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收缩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方法:应用体外大鼠膈肌肌条,对其单收缩动力学、最大强直张力(P0)、张力-频率曲线、疲劳指数(FI)的变化以及应用H.E、Heidenhain铁矾苏木素法和标准脱氢酶染色法对膈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膈肌最大颤搐张力(Pt)、收缩时间(CT)、半舒张时间(RT1/2)及F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P0无明显变化。予25、50、75、100、125Hz频率刺激膈肌时,糖尿病大鼠膈肌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膈肌疲劳后予氨茶碱浸浴膈肌,再予25、50、75、100和125Hz频率分别刺激膈肌,糖尿病大鼠膈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E及Heidenhain法染色可见糖尿病大鼠膈肌萎缩,肌横纹模糊。标准脱氢酶染色法显示糖尿病大鼠膈肌α-甘油磷酸脱氢酶呈弱阳性,光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4周大鼠膈肌出现收缩功能减弱、易疲劳和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早期糖尿病大鼠肺超微结构与氧化应激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糖尿病1周、2周及3周肺脏超微结构及氧化应激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1周、2周及3周大鼠肺组织进行观察并测定肺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糖尿病1周和2周大鼠肺Ⅱ型细胞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糖尿病2周大鼠肺Ⅱ型细胞可见细胞核周隙轻度扩大,糖尿病3周大鼠肺Ⅱ型细胞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偶见脱颗粒现象,扩张网池内颗粒物质电子密度低于周围胞质。糖尿病1、2、3周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而糖尿病2周和3周大鼠肺组织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早期存在Ⅱ型肺泡细胞结构变化,且伴有肺脏的氧化应激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重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糖尿病诱导10周,未作任何治疗,结扎左前降支,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比、组织学变化、基因芯片、实时-PCR用于监测直至56 d的变化。结果:结扎后,糖尿病大鼠生存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大鼠。病理生理学变化表明DM能够加速梗死后心肌重构。根据筛选条件,选择164个与心脏重构相关的基因,例如富含亮氨酸的PPR模体(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原骨胶原Ⅰ型和Ⅲ型、纤维连接蛋白1、RT1和TIMP-1等。无监督聚类分析发现糖尿病大鼠14 d时的基因表达与非糖尿病大鼠14 d和28 d相似,而其28 d和56 d的基因变化和非糖尿病大鼠56 d相似。结论:链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加速与心肌重构相关基因表达提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