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慧(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1) 对于冠心病合关房颤(CHD AF)患者应首先进行卒中危险分层,然后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林.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房失去正常收缩的节律.而出现震颤。这使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更为不妙的是.它增加了心房内血栓形成的机会。当血栓脱落并随着血流进人大脑血管时.可导致脑栓塞.也就是中风。因此.房颤是一种危害十分巨大的心律失常。现在华法林可以说是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3.
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常用维持剂量、INR监测及出血副作用等.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INR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89.6%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为3mg,10.4%起始剂量为2mg;维持剂量波动于1.5~5.0mg,81.3%患者用量2.0~3.5mg/d;9.4%患者最大剂量可达6~7mg/d.INR达到2.0需4~12d;稳定于2.0~3.0需8~26d.调节剂量过程中79.2%患者INR曾一度达到3.0~5.6,只要及时调整用药,患者无严重出血.但部分高危患者,即使INR<2.0,也有出血的可能,除监测INR外,需严密观察临床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意义重大,个体应用差异大,但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医生:我今年64岁,并有孤立房颤史大约10年。我每年都要做一个超声心动图检查,确保生活中心脏功能是正常的。(这是我的基本情况)以前我的医生没有规定我服用任何药物,在我的65岁生日时,她建议我服用一种血液稀释剂,名  相似文献   

5.
目的就丹参片与华法林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的结果进行比对。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基于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是丹参片组(50例)和华法林组(50例),丹参片组服用丹参片,华法林组服用华法林片,服药后第7、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血凝指标INR。结果与华法林组相比,丹参片组的血凝指标INR变化速度较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片的血凝指标INR变化速度较快,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佳的辅助治疗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房颤(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在不同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比较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进一步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房颤及房扑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125 mg治疗组(第一组),开始服5 mg,2天后改为3.125 mg治疗组(第二组)和5 mg治疗组(第三组)。于治疗第3、5、7天测定INR,考虑安全因素第三组于第4天加测一次INR,两次达标后改为每4天测一次,再两次达标后改为每周一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之间(服用同一剂量华法林,间隔一周INR稳定)。随访1个月,观察三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INR>3.0)次数、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等。结果 :三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5±2.4天;7.9±2.7天及6.1±2.1天,第三组比第一、二组提早达标(P<0.05),第一、二组无差异。三组达稳定INR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在14.7±2.6天。第三组中INR增高发生率41%,显著高于第一组17%及第二组19%(P<0.05)。三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如房颤术后患者,可选用5mg起始以快速达标,只要严格监测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房颤(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在不同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比较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进一步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房颤及房扑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125 mg治疗组(第一组),开始服5 mg,2天后改为3.125 mg治疗组(第二组)和5 mg治疗组(第三组)。于治疗第3、5、7天测定INR,考虑安全因素第三组于第4天加测一次INR,两次达标后改为每4天测一次,再两次达标后改为每周一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之间(服用同一剂量华法林,间隔一周INR稳定)。随访1个月,观察三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INR>3.0)次数、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等。结果 :三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5±2.4天;7.9±2.7天及6.1±2.1天,第三组比第一、二组提早达标(P<0.05),第一、二组无差异。三组达稳定INR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在14.7±2.6天。第三组中INR增高发生率41%,显著高于第一组17%及第二组19%(P<0.05)。三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如房颤术后患者,可选用5mg起始以快速达标,只要严格监测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对稳定性心绞痛伴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4例稳定性心绞痛伴房颤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7. 6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 82%。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力衰竭程度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6MWT)、N端前脑钠肽(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慢性心功能不全(MLHFQ)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且治疗后3、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肌酐(CREA)、血清尿素(UREA)、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口服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能改善稳定性心绞痛伴房颤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抗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89例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依据患者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抗栓药物,分为两组:研究组(n=43),应用华法林治疗;对照组(n=46),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和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4.65%vs.15.22%、11.63%vs.21.74%、2.33%vs.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33%vs.2.17%、9.30%vs.10.86%、9.30%vs.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猝死率分别为:6.98%vs.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HADS2评分及HAS-BLED评分情况进行选择,华法林能降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自我检测管理与传统门诊检测方法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系统性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MEDLINE数据库,时间为2006年1-11月。将检索到的可纳入本研究的文献的作者、期刊、日期、出版国家、研究人群、研究类型、相关事件和研究结果绘制成表格,比较自我检测管理与医院门诊检测的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368篇文献,其中,7篇文献证据水平较高,可用于解答这一临床问题(6篇Meta分析系统性回顾,1篇Meta分析)。其中,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大出血、主要的血栓栓塞和治疗达标时间。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检测管理组主要血栓栓塞的风险降低42%~55%,全因死亡率降低26%~46%。其中,1篇Meta分析发现自我检测管理组大出血的风险降低35%,但其他6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篇Meta分析发现自我检测管理组有效治疗时间百分比有所提高。结论 INR自我检测管理较传统医院检测方法更安全,血栓栓塞发生率更低,并且与出血及死亡的风险降低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问:我今年80多岁了。大约一年前,我接受了一次血管成形术,并且放了支架。自那以后。我就一直服用少量的阿司匹林以及波立维来预防血管堵塞,且一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最近我得知自己出现了心房纤颤;医生想让我服用华法林(商品名:可密定)。这就意味着我将要同时使用3种抗凝药来预防血液凝固。这会不会很危险?我应该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吗?还是不用华法林,  相似文献   

12.
<正>心力衰竭(心衰)导致的心房间质纤维化改变及交感神经的激活可以促使心房颤动(房颤)发作,房颤导致的心房收缩功能障碍,也可以进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1]。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更为常见,容易引起血栓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抗凝治疗在其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2]。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对慢性重度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12年5月17日发表了一项关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在治疗射血分数(LVEF)降低患者疗效比较研究(WARCEF)的结果。该项研究表明:对于窦性节律LVEF降低的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主要终点事件没有总体上的差异。华法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获益被其严重出血风险的增加所抵?肖。因此,选择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要因人而异(N Engl J Med,2012,366:1859—1869)。  相似文献   

14.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华法林的稳定性难以预测,从而对能稳定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继续服用华法林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华法林能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但其治疗窗狭窄,而且会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相比之下,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不需要药物监测,相对于华法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相近或更高,但价格更贵。因此,对以前稳定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是否应改用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仍然存在着争议。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Pokorney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国际标准化比率(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稳定的华法林服用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否继续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阿司匹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抗栓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23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8例。A组:阿司匹林治疗。B组:华法林抗凝治疗,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1.6。C组:华法林抗凝治疗,INR值1.7~2.5。比较3组血栓栓塞(TIA、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鼻、牙龈、胃肠、泌尿道出血,以及皮肤淤点或淤斑等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B组、C组血栓栓塞等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5%、21.8%和9.0%,A、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B组、C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9.0%和10.3%,A、B、C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与阿司匹林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的华法林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6.
17.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牵头完成的、全国多中心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前瞻性研究近日结题,其结果显示,调整剂量的华法令与阿司匹林比较,能更有效地降低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终点事件,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华法令安全有效。在课题组较早完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与国际报道相似,房颤患病率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低,但华法令的用药比例极低(住院人群不超过10%,一般人群不超过2%),其原因之一是目前应用华法令的证据均来自于欧美人群,中国尚没有自己的数据。自2002年起,研究者将全国18家医院的非瓣膜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非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64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与治疗组82例。两组均于用药前常规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华法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糖类抗原(CA)125、PAF和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及随访12个月出血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17%,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及心搏量(SV)显著升高(治疗组:t=14.065、10.082、20.253,对照组:t=7.081、5.635、13.706,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F、CI和SV显著高于对照组(t=9.146、6.941、10.118,均P0.05)。两组治疗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治疗组:t=26.645、23.778,对照组:t=12.944、16.514,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3.446、9.820,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A125、NT-proBNP和PAF水平显著降低(治疗组:t=39.402、29.153、24.813,对照组:t=26.657、17.321、15.530,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A125、NT-proBNP和PA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5.207、15.146、10.371,均P0.05)。两组出血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对老年非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疗效良好,且可降低血清CA125、NT-proBNP和PAF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持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科就诊的持续房颤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6例)和达比加群组(56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用于抗凝治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与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华法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变化不明显(P0.05);达比加群组患者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 INR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达比加群组患者的APTT和TT水平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而PT、INR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华法林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血栓事件5例(8.93%),达比加群组发生1例血栓事件,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血栓事件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133,95%CI:0.014~1.278,P=0.08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6%和1.79%,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329,95%CI:0.046~2.335,P=0.31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分别发生出血事件5例(12.50%)和2例(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P=0.43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事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9%和1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结论在持续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两种药物的血栓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相似,安全性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口服华法林治疗干预,针对治疗组5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干预,对比两组非瓣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