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早期血钠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血钠浓度〉135mmoL/L和〈145mmol/L作为A组,血钠浓度在120—135mmol/L为B组,血钠浓度〈120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两组间比较用协方差分析。结果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中早期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并低钠血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肺心痛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6例肺心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血钠浓度分为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和非低钠血症组(血钠≥135mmol/L),分析肺心病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低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低钠血症组病死率为22.92%.与血钠正常组(5.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钠血症是影响肺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积极防治低钠血症对改善肺心病患者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依据血钠值分为轻度(〉130mmol/L)、中度(121mmol/L~129mmol/L)、重度(≤120mmol/L)低钠血症,分别比较其肝性脑病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59.9%(100/167);轻、中、重度低血钠症,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9.15%(9/47)、20、51%(8/39)及50.00%(7/14),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6/47)、23.08%(9/39)及57.14%(8/14),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病死率分别为10.64%(5/47)、25.64%(10/39)及57.14%(8/14),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 不同程度低钠血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肝性脑病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不同,血钠越低,其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对急性ST段抬高心梗(ASTEMI)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ASTEMI患者234例,根据入院后即刻、24h、48h血清钠离子浓度(Na^+)低值分组:N组Na^+〉136.0mmol/L,M组Na^+120.0-136.0mmol/L,L组Na^+〈120.0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梗死面积及住院病死率。结果①L组住院病死率(30.0%,6/20)高于N组(7.8%,8/103)与M组(8.1%,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组心肌酶(CK、CK—MB)[(3376±314)U/L、(201±19)U/L]、梗死面积[(20.0±2.4)%]大于N组[(2042±172)U/L、(114±13)U/L、(15.0±1.9)%]和M组[(2138±209)U/L、(122±14)U/L、1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3例,死亡组Na^+[(122.00±7.25)mmol/L]低于存活组[(133.00±5.2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STEMI后30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降低与ASTEMI后30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Na^+降低而升高。结论在ASTEMI中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低钠血症可能是ASTE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用氟伐他汀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干细胞因子(rhSC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功能、梗死面积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制为AMI模型,3h后按皮下注射药物类别随机分为4组,A组为rhG—CSF与rhSCF合用组,B组为rhG-CSF组,C组为rhSCF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14d和28d观察心室功能后处死,取出心脏,称重比较心室重塑差异,HE染色,体视学方法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药物治疗作用。结果:(1)给药14d及28d后,A组心功能优于B、C、D组(P〈0.05);左心室质量/体质量(g/G)小于C、D组(P〈0.05);梗死面积/左心室总面积(s/S)小于B、C、D组(P〈0.05)。(2)A组28d亚组较14d亚组心功能提高,梗死面积减小(P〈0.05);心室重塑改善不明显(P〉0.05)。B、C、D组的亚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rhGCSF和rhSCF合用对AMI大鼠缺血损伤心肌的保护和再生作用优于单用,可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引起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与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收治的16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12h、24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两组:A组血钠≤135(126.78±7.03)mmol/L;B组血钠135(137.84±2.26)mmol/L,比较两组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55.06%,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1.27%。A组病死率为36.4%,B组病死率为5.6%,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引起低钠血症较多并与心肌酶、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6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24、48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共分为三组:A组Na+≥135mmol/L;B组Na+120~135mmol/L;C组Na+≤120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1)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6%(17/225),B组8·1%(34/421),C组33·3%(8/24),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梗死面积(S)进行比较,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期间死亡59例,存活611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3·00±5·25)mmol/L和(122·00±7·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AMI后30天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钠离子浓度降低与AMI后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并且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钠离子浓度降低而升高。结论低钠血症可能是A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对住院期间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从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间因初发AMI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即刻血糖水平三分位数进行分组,A组:血糖水平处于最小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7.69mmol/L);B组:血糖水平处于中间三分位者(7.69mmol/L≤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C组:血糖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分析三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C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2.84±1.02)VS(1.81±0.67)和(2.12±0.96),P〈0.01]。B组和C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41.9%VS35.5%和9.7%,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OR=0.339,95%C10.122~0.938,P=0.037)、入院时心率(OR=1.034,95%CI1.006-1.062,P=0.018)、CK—MB峰值(OR=I.007,95%CI1.002-1.011,P=0.003)、入院即刻血糖(0R=1.117,95%CI1.035—1.208,P=0.005)是心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即刻高血糖是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较差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对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Ⅲ~Ⅳ级住院患者共410例,根据血钠水平将其分为血钠≥135 mmol/L的正常对照组288例(A组)和血钠135 mmol/L的低钠组122例(B组);再根据低钠血症严重程度将B组患者分为B1组55例〔轻度低钠血症(血钠130~134 mmol/L)〕、B2组40例〔中度低钠血症(血钠120~129 mmol/L)〕、B3组28例〔重度低钠血症(血钠120 mmol/L)〕3个亚组。比较A、B两组心功能分级和3个亚组间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病死率。结果 B组心功能Ⅳ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组(P0.01);随着低钠血症严重程度的加重,NT-proBNP水平和病死率均增高(P0.05)。结论低钠血症加重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损伤,随着低钠血症严重程度加重,其心功能损伤更严重,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陈小萍 《内科》2009,4(1):38-3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并低钠血症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患者,经常规综合治疗无效后,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血液透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及血钠浓度变化。结果总有效率81.8%。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的左室射亦分数(LVEF)为(44.89±10.36)%,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3.72±8.26)%(P〈0.01)。血钠浓度(139.38±4.56)mmol/L也高于治疗前的(126.23±4.98)mmol/L(P〈0.01)。结论应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可使心功能和低钠血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显像(GSPECT)检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AMI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介入术前GSPECT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EF)分为A、B两组(各20例)。在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GSPECT检查,测定左室功能并评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前、后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分别为(4.52±0.44)L/min和(4.89±0.87)L/min(P〈0.01),左室EF分别为(49.23±3.89)%和(55.37±5.57)%(P〈0.01)。A组与B组比较,介入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率明显较高(38.1%比13.7%,P〈0.01)。结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GSPECT检测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功能正常组介入治疗后GSPECT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浸膏(简称芪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心肌血管新生、梗死面积和心功能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左前降支结扎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n=15)、芪参益气浸膏干预组(芪参组,n=13);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EPO组,n=14)。芪参组给予芪参益气浸膏100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周;EPO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5000u/kg)腹腔注射一次。第4周末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大鼠处死后心肌标本分别进行HE和抗大鼠CD,。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计数梗死、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直径〈10μm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1.造模各组LVEF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其中芪参组及EPO组均较AMI组增高(P〈0.01、P〈0.05),且芪参组高于EPO组(P〈0.05);造模各组LVFS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芪参组高于AMI组(P〈0.01),EPO组与AMI组无差异(P〉0.05);造模各组较假手术组LVEDd增大(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小于AMI组(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间无差别(P〉0.05)。2.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AMI组(P均〈0.01),前二者间无差异(P〉0.05)。3.造模各组心肌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芪参组和EPO组较AMI组增加(P均〈0.01),且芪参组又多于EPO组(P〈0.01)。4.抗大鼠CD31免疫组化标记,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周边区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AMI组(P均〈0.01),芪参组明显高于EPO组(P〈0.01);各组非梗死区及梗死区的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芪参益气浸膏可改善心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与30d心性死亡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6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A(〈100g/L)、B(100~119g/L)、C(120~139g/L)、D(140~159g/L)、E(≥160g/L)5组。分析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30d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30d病死率分别为25.0%,20.4%,10.6%,4.3%和8.5%(P〈0.001);心力衰竭为36.1%,25.5%,20.9%,8.6%和5.1%(P〈0.001);肺炎为33.3%,23.5%,8.5%,2.2%和5.1%(P〈0.001);消化道出血为19.4%,5.1%,0.9%,0.9%和1.7%(P〈0.001);但是,心源性休克和室速/室颤的发生率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01);与血浆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1正相关(P〈0.001和P=0.001)。结论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其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呈J型曲线,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近期死亡和(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大;较多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用携带hHGF基因的腺病毒基因表达载体以150感染强度(MOI)转染hUC-MSCs,获得hHGF基因修饰的hUC.MSCs。30只广西巴马小型猪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的24只猪随机分为A、B、c、D组各6只。C组采用微量注射器将hUC-MSCs悬液经心外膜呈矩阵分布多点注入梗死组织,D组以同样方法注入hHGF基因修饰的hUC.MSCs悬液,B组注入等量PBS,A组只造模。术后6周,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法检测心肌灌注与心脏功能变化;Masson三色法检测存活心肌,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血管光密度。结果A、B、C、D组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差值(AMDP)分别为4.33%±1.86%、3.67%±1.21%、-0.83%±1.17%、-0.17%4-1.33%,左室射血分数差值(ALVEF)分别为-9.17%4-2.48%、-9.33%±2.73%、1.00%±3.22%、0.50%±2.26%,C、D组与A、B组的AMDP、ALVEF比较,P均〈0.001。A、B、c、D组在梗死交界区域存活的心肌累计光密度(IOD)值分别为313914±4794、31520±4164、72271±4844、79862±3603,新生血管IOD值分别为1363±157、1380±95、4271±398、4782±225,C、D组与A、B组比较,P均〈0.001;D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hHGF基因修饰的hUC-MSCs可在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梗死区域内部分存活,在促进血管新生的同时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梗死区域的心肌存活和收缩功能,抑制心室重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7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24~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钠离子≥135 mmol/L;B组,钠离子120~135 mmol/L;C组,钠离子≤120 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AP)对AMI者临床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6例AMI者以AMI前有无AP分为两组,且比较两组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有AP组(A组)的188例与无AP组(B组)的78例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侧支循环发生率、梗死范围、左室功能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既往及AMI前心绞痛可使心肌循环作出适应性调节,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反复的AP所致的缺血刺激,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对照组),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7ml/kg;C、D、E组分别为血必净注射液大、中、小剂量组,血必净注射液1.32g/kg、0.66g/kg和0.33g/kg,均由尾静脉注射,连用4d。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开放建立IRI模型,缺血40min后,再灌注120min,由颈总动脉取血检测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取出心脏,测定心肌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计算梗死区心肌梗死范围百分比,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ET、CK—MB、IL-6、TNF—α、MPO含量:与B组相比,C、D、E组均显著降低;NO含量:与B组相比,C、D、E组均显著升高;心肌梗死范围百分比与B组相比,C、D、E组均显著降低;光镜和超微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大、中、小剂量均能减轻IRI,并随着剂量增加保护作用更强。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IRI心肌起到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