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脉压(PP)是否与死亡有关,尤其是否与心、脑血管病有关。方法选择了1992-1993年,在韩国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投保人,共有698796人,随访7年。随访开始时对每个观察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并调查相关问题,随访期每2年进行1次查体。结果PP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有正相关关系。无论性别、年龄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均得到相同结果,即随着PP升高,死亡危险性升高。但年龄越大,脉压的影响力度越弱。结论PP与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相关关系,在预测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时,PP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其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规律腹膜透析患者214例,检测透析前后生化及心脏形态改变。随访3 a或至其死亡,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死亡及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cTnT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hs-CRP、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与eGFR、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TnT≥0.1μg/L组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示cTnT可预测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并独立于hs-CRP、eGFR、LVMI、左室射血分数、透析时间因素之外。结论 cTnT为腹膜透析患者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证实,收缩压(SBP)及脉压(PP)的升高与心脑血管病之间存在独立而极其显著的相关性[1],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积极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收缩压与脉压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对远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 对中老年人群10 786例进行基线调查,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4个血压指标对远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预测价值的差异.结果 校正其他因素后,MAP和SBP分别为中、老年人最强烈的预测远期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危险程度的血压指标.中老年人4个血压指标每升高1个标准差(SD),其发生心脑血管病死亡危险的相对危险度(RR)由高到低分别为:(1)中年组:MAP(1.837),SBP(1.782),DBP(1.775),PP(1.750);(2)老年组: SBP(1.345),MAP(1.343),DBP(1.219),PP(1.215).结论 4个血压指标对心脑血管死亡事件的预测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中年人应着重于总体血压的控制,老年人应首先控制SBP.  相似文献   

5.
晚近发现,脉压(PP)为非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强力预测指标,然而其与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间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就PP可否为老年人心血管终末事件[冠心病(CHD)发病、心衰(HF)发生、以及总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对象与方法 2152例受试老人,年龄≥65岁.研究初始均无CHD和HF佐证,同时检测各自SBP、DBP,藉此计算PP.嗣后人均随访10年,观察分析PP与继后CHD发病率、HF发生率以及总死亡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PP与使用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药、口服降糖药,以及平均动脉压(MAP)、SBP、高血压均明显正相关,与DBP不相关.随访10年间,在2152例受试老人中,罹发CHD事件328例(CHD死亡154例,MI174例),罹发HF事件224例(HF死亡26例,HF住院者198例),不幸死亡包括CHD致死者共1046例.分析显示,PP与继后前述3事件间均存在明显的线型相关关系.如PP每递增1.33kPa,则CHD风险相应升高22%,HF风险相应升高22%,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6%.校正年龄、性别、地区差异、各合并症以及CHD诸公认危险因素后,PP每递增1.33kPa,则CHD危险仍相应升高12%,HF危险亦相应升高14%,总死亡危险相应升高6%.且SBP及MAP亦均与罹发前述3事间正相关,DBP与之不相关.进一步将PP与其它血压参数(SBP、DBP、MAP、高血压等)一同进行分析后发现,PP仍与前述3事件明显正相关,与其它血压参数逆相关;若将PP汇同伍用药物及正常血压、高血压一同分析后显示,PP与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正相关,与舒张期高血压发生并不相关. 讨论本文结果表明,即使在老年人群,PP增大仍为其远期心血管终末事件(CHD、HF发病以及总死亡率高低)的强力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靠预测指标. (袁志敏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的老年男性人群十年全因死亡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情况.方法 老年男性人群共1 572人, 按照基线FPG水平分为4组[FPG(mmol/L)< 5.6,5.6≤FPG<6.1,6.1≤FPG<7.0,FPG≥7.0]进行十年死亡率的分析.累积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死亡率经各种危险因素调整的相对危险度(RR)表示以及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各组十年全因死亡率[(12.6,19.5, 20.5, 27.9)/千人年]及心脑血管死亡率[(2.8, 7.7, 8.6, 14.0)/千人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率有关的因素仅为年龄,而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FPG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结论 在老年男性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FPG水平的升高,老年男性人群全因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对远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对中老年人群10786例进行基线调查,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4个血压指标对远期心脑血管死亡事件预测价值的差异。结果校正其他因素后,MAP和SBP分别为中、老年人最强烈的预测远期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危险程度的血压指标。中老年人4个血压指标每升高1个标准差(SD),其发生心脑血管病死亡危险的相对危险度(RR)由高到低分别为:(1)中年组:MAP(1.837),SBP(1.782),DBP(1.775),PP(1.750);(2)老年组:SBP(1.345),MAP(1.343),DBP(1.219),PP(1.215)。结论4个血压指标对心脑血管死亡事件的预测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中年人应着重于总体血压的控制,老年人应首先控制SBP。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探讨其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关系。方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1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随访16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估计累积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Breslow检验。结果 153例受试者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6.86%;随访16个月间,各种原因死亡24人,其中心脑血管死亡15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2.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磷、认知功能障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认知功能障碍、透析累积时间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正常者相比,认知功能障碍者累积生存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将可能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状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7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基线时是否合并CKD,分为合并CKD组(n=228)与单纯CHD组(n=567),调查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以全因死亡作为研究终点,进行10年随访,分析合并CKD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KD发生率为28.7%,呈现出随年龄增加递增的趋势.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慢性心衰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水平.随访10年,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为32.8%,合并CKD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CHD组患者死亡率(41.7% vs.28.9%,P<0.05),合并CKD死亡风险是单纯CHD死亡风险的1.725倍(95%CI:25.6%~33.0%).10年全因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CKD是老年冠心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CK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群脉压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群中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PP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对福建省8个高血压防治点1991年时年龄≥40岁的对象进行8年跟踪随访,共随访9612人(男4748人,女4864人),应达率为92.3%;(2)基线调查内容:一般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心脑血管既往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随访内容:急性心肌梗死(AMI)与脑卒中史、发病与死亡。PP分为〈30mm-Hg、30~39mmHg、40~49mmHg、50~59mmHg、60~69mmHg和≥70mmHg6组。结果:(1)人群中不同年龄组PP存在明显差异(P〈0.01),年龄与PP呈正相关关系(r=0.465,P〈0.01)。随体重指数增高PP随之升高(P〈0.05)。既往有脑卒中史者PP明显大于无脑卒中史者(P〈0.01);(2)进入与PP有关的回归方程的因素按标准偏回归系数大小依次为:年龄(0.467),体重指数(0.083),脑卒中(0.077),性别(0.079),吸烟史(0.035),P值除吸烟史=0.002外,余均=0.000;(3)AMI:8年中AMI发病率为0.8%,脑卒中发病率为4.1%,脑卒中的发病是AMI的5.6倍;无论是AMI或是脑卒中的发病率,在PP≥40mmHg各组均随PP升高而升高(P〈0.01),尤其在脑卒中发病中更明显(P〈0.01)。PP在30~39mmHg组两种疾病的发病率最低。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脑卒中史等因素与PP水平有密切关系。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在PP≥40mmHg随PP增高而升高,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病;在30~39mmHg组发病率最低。PP是心脑血病的发病重要危险因素,PP的理想水平为30~39mm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