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血管活性物质与高血压不同证型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在各中医证型中含量的差别,探讨其与各证型的相关关系及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收缩血管物质中血栓素B2在各证型中均明显升高,而以气虚痰浊型和阴虚阳亢型为最明显;血管紧张素Ⅱ只在肝火亢盛型中明显升高,其它证型则无明显变化;内皮素在各证型中均无明显升高.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中,一氧化氮与正常人对照组没有明显降低,6-酮-前列腺素F1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反而均有明显升高.结论:上述六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在各中医证型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中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63例冠心病患者和32名健康人的空腹血,采用TBA比色法检测LPO含量,采用免疫扩散法、NBT法检测SOD含量和活性,并计算SOD/LPO比值。结果:冠心病患者血中LPO含量明显增高,红细胞SOD活性降低,SOD/LPO比值缩小,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AMT)组最明显,其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型中以气虚证改变最为突出,痰浊型亦有较明显变化,血瘀证改变不明显。结论:LPO与SOD的变化与心肌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LPO含量与SOD活性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区别中医虚实证型的宏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清海  李桂明  李典鸿 《新中医》2005,37(11):26-2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4型,分析其证型分布的规律性。结果:高血压病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有相关性。肝火亢盛型多属于体重较重者,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收缩压(SBP)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明显高于阴虚阳亢型和气虚痰浊型(P〈0.05);舒张压(DBP)肝火亢盛型明显升高,与其他3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痰浊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94例,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42例,脾胃虚弱组30例,脾胃阴虚组22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糖素(Glu)的含量。结果: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S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NPY含量明显高于脾胃阴虚组,SP含量则显著低于脾胃阴虚组;脾胃虚弱组患者血浆VIP、Glu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SP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脾胃阴虚组,NPY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脾胃阴虚组患者血浆SP、Glu较健康对照组增高,NPY则低于健康对照组,而VIP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NPY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而VIP、Glu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肝火上炎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肝火上炎证与健康人组间各指标差异显著性。方法:用异病同证,相关证型比较检测一部分病人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以探讨此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结果:肝火上炎证时机体发生以下病理生理改变:(1)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F)、醛固酮(Ald)升高;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降低,反三碘甲状腺的氨酸(rT3)、促甲状腺素(TSH)升高;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应激状态下垂体-甲状腺轴的分泌起生理保护作用。(2)炎证介质释放增加;血中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肿瘤坏死因子均升高,呈组织炎症反应。(3)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功能的活性物质含量变化和环核苷酸代谢失调;血栓素B2(TX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值升高,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血浆环-磷酸鸟苷(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精氨酸加压素(AVP)升高,血管张力增加。结论:肝火上炎证以内源性神经-体液代谢失调,交感神经机能偏亢和炎症反应为特征,并发现PGF2α和AVP升高又区别于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理气渗湿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的疗效观察及其对RAAS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21年4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患者进行研究,以电脑随机分组功能进行分组,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基础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理气渗湿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腹水深度、中医症候评分、及肝功能指标及血管活性物质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66%高于参照组73.33%,(P<0.05);试验期前,腹水消退情况、中医症候评分、血管活性物质(RAAS)、肝功能指标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后,两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中医症候评分、RAAS检测指标、肝功能指标均有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理气渗湿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患者,可起到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肝硬化腹水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及血管活性物质指标的效果,建议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Bath活动和功能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n)评价。方法:对8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组,研究各证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分布规律,采用Bath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各证型占有比例有显著差异(P=0.023),肝肾亏虚证所占比例较大,湿热阻络证超过寒湿痹阻证和气滞血瘀证,且有性别差异;各证型与不同年龄组、各证型与病程之问差异不大;各中医分型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从其趋势上可看到寒湿痹阻证组低于其他3型组,似与寒湿痹阻证出现在AS急性期较少有关,其病例数量少于其他3型组,可能与寒痹日久化热,或虚痹多夹寒并易外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型、虚实辨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7年5月2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中医证型、虚实辨证和hs-CRP、ASO及IgA的分布规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62例患儿中,风热伤络证129例(49.24%),血热妄行证130例(49.62%),肝肾阴虚证1例(0.38%),气虚血瘀证2例(0.76%),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虚实辨证分布规律:262例患儿中,实证259例(98.85%),虚证1例(0.38%),虚实夹杂证2例(0.76%),各虚实辨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因素分布规律:小儿过敏性紫癜不同中医证型和虚实辨证的hs-CRP、ASO及Ig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医证型分布以风热伤络和血热妄行为主,以实证为主。不同分型、不同中医证型的过敏性紫癜患儿hs-CRP、ASO和IgA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姜桂仙  崔炳南 《北京中医》2012,(10):723-726
目的调查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机研究、预防复发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整群抽样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进行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中医体质临床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北京地区18岁~65岁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660例,判定其体质类型,探讨各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相关性,以及与年龄段、病程段、临床分期等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6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辨证证型中,血热证398例(60.3%),血瘀证210例(31.8%),血虚证52例(7.9%)。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年龄、病程、临床分期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体质类型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临床分期、辨证分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中医辨证证型中以血热证最为常见;中医证候与年龄、病程、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这与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候具有明显的时相性相吻合;体质类型判定中,其体质分布与年龄相关,与病程、临床分期、辨证分型不相关,印证了银屑病患者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及肿瘤抗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NM临床分期及肿瘤抗原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肺癌提供理论支持和用药指导。方法:将388例肺癌患者按照相关证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肺癌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及与TNM临床分期及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临床TNM不同分期中,肺阴虚证在第I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IV期;脾气虚证在第IV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I期;肺气虚证、瘀阻肺络证、肺阴虚火旺证在不同分期中的发病率均无明显差异。②CEA在肺阴虚火旺证中明显高于肺阴虚证、肺气虚证及瘀阻肺络证。NSE在肺阴虚火旺证中异常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其它证型。CYFRA21-1在肺阴虚火旺证及瘀阻肺络证异常升高比例明显高于肺气虚证。结论:①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NM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肺阴虚证贯穿于肺癌始终,在早期阶段尤为明显;脾气虚证则多见于肺癌的晚期阶段。②肺癌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肿瘤抗原CEA、NSE、CYFRA21-1的异常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尿蛋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期、中医主证和标证型进行统计描述,检测患者的尿蛋白、肾功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并分析中医证型与这些实验检查指标的关系。结果 140例慢性肾炎患者本证中,中医证型分布和CKD分期有相关性(P0.001),Ⅰ期和Ⅱ期与脾肾气虚证相关;Ⅲ期与肝肾阴虚型相关,Ⅳ期与脾肾阳虚证相关。标证中,从Ⅰ期进展至Ⅳ期,外感证、湿浊证和瘀血证均逐渐增多,但湿热证则有减少的趋势。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相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证型演变规律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证和湿浊是最主要的指标。尿蛋白、BUN、SCr水平与脾肾阳虚证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可能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医证型与炎性指标关系,探讨炎性指标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CAP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五型,各20例。另外取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检测各证型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PCT)含量和积分,回顾性分析各证型炎性指标值的关系。结果:CAP组的CRP、PCT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CRP在风热犯肺型即有升高,在痰热壅肺型及肺胃热盛型进一步升高,在热闭心包时CRP到最高点。在气阴两虚阶段CRP水平仍比正常人体温升高,提示炎症仍有残余。(2)PCT积分在风热犯肺型升高,在邪气深入阶段(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均有明显升高,在热闭心包时PCT升高最明显,而在气阴两虚型时基本恢复正常体温。结论:CAP和PCT不同的中医证型,其炎症指标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可以作为CA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虚热盛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9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热盛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单纯阴虚热盛证型组,在血尿酸水平上高于阴虚热盛兼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阴虚热盛兼湿、兼瘀、兼湿兼瘀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导致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型组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在于“单纯阴虚热盛”组血尿酸水平的明显增高;湿和瘀可能都不是引起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型组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管重构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5例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35例(对照组),全部对象在治疗前接受中医辨证分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规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等部位,检测动脉血管重构指标及血流速度指标.结果:10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肝火亢盛证24例(22.9%)、阴虚阳亢证37例(35.3%)、痰湿壅盛证16例(15.2%)、阴阳两虚证28例(26.7%).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内膜增厚数和平均斑块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颈动脉血管重构计数指标比较中,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颈动脉各部位血管重构计量指标比较中,对照组的大部分LCCAIMT、RCCAIMT、LBIFIMT、RBIFIMT、LICAIMT和RICAIMT等内膜-中膜厚度指标均明显低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均P<0.05),而各证型高血压患者组间比较中,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组的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均P<0.05).在颈动脉血流速度指标比较中,对照组的大部分PSV、EDV、PSV/EDV和V等血流速度指标均明显高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而PI和RI多数指标明显低于前者(均P<0.05).各中医证型上述指标组间比较中,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患者的PSV、EDV和V等部分指标也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温壅盛证组,PI和RI少数指标明显低于前两者(均P<0.05),而各组间多数PSV/EDV指标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各中医证型高血压常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血管重构和血流速度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病人,对后者控制血压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治有可能改善颈动脉血循环和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胃癌患者红细胞CRI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RFLP—PCR方法从术前胃癌患者静脉血中提取DNA,观察红细胞CRI基因分型,对全部病例中医辨证分型,结合各基因型和各中医证型红细胞CRI活性和数量计算CRI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红细胞CRI基因型分三种,分别为高、中、低表达;中医辨证分为六型,中医证型与各基因型均有相关性,药物对各证型的干预效果差异显著。结论:胃癌红细胞CRI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中医证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4例心气虚(重证组和轻证组)、单纯心虚和非虚证四组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NP),发现其含量在上述各组和西医心功能Ⅰ~Ⅳ级组中均呈递减现象,且在相应的中西医四组问无显著差别。irANP 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0.87)。故认为 irANP 可作为心气虚患者的客观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病证的严重度。同时再一次提示中医的虚证分型与心功能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进展期白癜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白癜风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选取308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对不同病程、寻常型和节段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各中医证型患者的病程和发病年龄进行分析。结果:进展期白癜风患者中主要以肝肾不足、风湿蕴热和肝郁气滞三大证型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肝肾不足、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型患者比例增高,肝郁气滞型病程≤1年和〉1年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确定型患者比例逐渐下降,且痛程≤1年和〉1年者具有显著性差异。通常肝郁气滞型痛程曼长,而肝肾不足型发病年龄较晚。寻常型和节段型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型与自由基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测定307例各证型病人血清MDA含量,结果表明:本资料中医各证均与自由基损伤有关,实证,虚实夹杂证MDA含量明显高于虚证组,虚证组中有肾虚之象的病人MDA含量明显高于无肾虚的其它虚证患者,并与实证,虚实夹杂证组无显著差异,提示肾虚者自由基损伤较重,以功能减退为主的心气虚,肺气虚型主存在着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20.
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阴阳两虚组,在血尿酸水平上,高于阴阳两虚兼湿、阴阳两虚兼瘀、阴阳两虚兼湿兼瘀证型组,阴阳两虚兼瘀组,在血尿酸水平上,高于兼湿、兼湿兼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兼湿与兼湿兼瘀两组比较,尿酸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单纯阴阳两虚(既不兼湿证、又不兼瘀证)证,可能是阴阳两虚证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瘀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个因素;湿有可能不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