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C S2000i全自动血凝仪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及PLG:A进行联合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LG:A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D及PLG:A水平对了解ACI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对照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D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ACS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值.结果 ACS患者的tPA、PLG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但CEC、vWF及PAI、D-D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CEC与vWF、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vWF=0.68, rD-D=0.68,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ACS患者凝血-纤溶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CEC、vWF及D-D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马付坚 《微创医学》2001,20(6):794-79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改变及葛根素的相关治疗作用.方法观察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指标和内皮功能vWF(von Willebrand因子)指标的改变.将其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分别观察治疗14日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A、AT-Ⅲ:A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AI:A、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葛根素治疗后纤溶活性及降低VW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葛根素具有改善其纤溶活性和降低VWF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季建中  翟江  侯惠敏  李冬梅 《广东医学》2007,28(7):1112-111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定10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PLG,D-D,再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乐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T-PA,D-D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LG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稳定斑块严重干扰凝血-纤溶系统,稳定斑块干扰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20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PLG、α2-AP活性进行检测;同时胶体金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Dimer含量.结果:肝癌患者血浆PLG、α2-AP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肝癌患者血浆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血浆PLG、α2-AP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血浆D-Dimer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1).结论:肝癌患者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手术病情的好转而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与止血检验相关标记物含量变化及其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连接蛋白(Fn)、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vWF、Fn、ET、6-K-PGF1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血浆中t-PA、vWF、Fn、ET、6-K-PGF1α含量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起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升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T和D-D的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TpP、TAT、和D-D水平是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异常的3个指标。而TpP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纤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索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2008年2~10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病例组,非脑血管病患者98例为对照组。病例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又分为阿司匹林(ASP)、低分子肝素(LMH) 和PTAS三个亚组。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例研究对象入院后第1和第7d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 病例组第1和第7d血浆tPA、PAI-1和vW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TAS亚组第7dvWF显著高于ASP和LMH亚组,三指标水平均较第1d升高,且tPA、vWF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PAI-1水平增加则显著小于后两者。结论 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纤溶活性方面不差于甚至可能优于单纯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0.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猛   《中国医学工程》2011,(4):105-10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脑梗死(AC I)的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首次患AC I的患者87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于发病7d、14d及28d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于28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同时收集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分别对四组患者D-D含量及临床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在不同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各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示,从发病时间方面:发病14 d〉发病7d〉发病28d,从梗死灶体积方面: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对照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发病28d各梗死组CSS评分: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水平在急性期逐步升高,在恢复期逐步降低,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血浆D-二聚水平可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继发性纤溶状态和病情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正常晚孕组D-D、CD62P和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6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0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来我院行骨折术患者,根据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是否正常分为A组(延长组)和B组(正常组),纳入同时间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骨折患者间,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时间(TT)、PT、APTT及血清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活性差异。结果:骨折组PT、APTT较正常组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APTT长于对B组,血浆D-D水平、AT-Ⅲ活性则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5d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T、APTT均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上升,术后3d各项指标均升至最高点,术后5d开始回落,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因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凝血系统改变,抗凝能力增强,纤溶亢进,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栓必灵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内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或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行PTCA及 /或冠脉内支架术 10 6例。分为两组 ,一组应用栓必灵 ,一组未应用栓必灵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 :Ag)和D 二聚体 (D D)值 ,比较术前、术后及未应用组的变化。结果 :组间比较 ,应用栓必灵组和未用栓必灵组术前、术后即刻vWF :Ag与D D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一周、3 0d未应用栓必灵组vWF :Ag与D D均较应用组高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其中 2 4h组间P <0 .0 0 5 ,一周组间vWF :AgP <0 .0 0 5 )。组内比较 ,应用栓必灵组和未应用栓必灵组术后即刻、2 4h、一周vWF :Ag ,D D均较术前高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 (其中D D术后 2 4hP <0 .0 0 1,vWF :Ag P <0 .0 0 5 )。结论 :栓必灵对加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及改善凝血—纤溶平衡有益  相似文献   

15.
邵亚望  张熊  张孟孝 《海南医学》2013,24(23):3499-350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HSP)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HSP患者94例,按照D-二聚体(D-D)是否阳性分为D-D阳性组(49例)和D-D阴性组(45例);另选同期的健康就医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vWF:Ag、AT:A、t-PA水平。结果 HSP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A和t-PA水平降低,vWF:Ag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阳性组vWF:Ag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而AT:A和t-PA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试验组的AT:A和t-PA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r=0.893,P〈0.01)。结论血浆vWF:Ag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有关,AT:A和t-PA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有关,三项生物指标对HSP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TAT、vWF、D-D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52.76±17.42 ng/ml)、vWF(197.93%±32.07%)、D-D(542.75±377.14 ng/ml)比正常对照组TAT(2.75±0.77 ng/ml),vWF(67.28%±18.65%),D-D(41.96±6.57 n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病人(P〈0.01),经维甲酸治疗7 d后下降,21 d后可达正常。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管内皮受损、体内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异常,应根据不同机制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评价其对脑梗死病情程度和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82例脑梗死病人发病后1d,2d,3d,1周,4周后的血浆NSE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头脑CT梗塞灶直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组当日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该浓度的动态变化呈发病当日升高、次日降低、第3d又升高、1周后明显下降、4周后降到正常水平。第1d和3d的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CT显示的梗塞灶直径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11,0.7412,P<0.01);并与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03,0.8488;P<0.01),但与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和3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D-D、vWF水平和CD62P及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溶栓后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组(P<0.01),未通组溶栓后D-D水平明显低于溶栓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却高于溶栓前组,后两者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标志物D-D、vWF和CD62P、CD63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溶栓成功与否,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NO、vWF和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及D 二聚体 (DD)的变化 ,了解它们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测定4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2 3名正常人血浆NO、vWF和DD水平。结果 糖尿病 (无并发症 )患者血浆NO水平( 4 7.6 4± 18.38μmol/L)明显低于正常人 ( 75 .4 9± 15 .6 6 μmol/L ,P <0 .0 1) ,vWF水平 [( 4 9.4 6± 7.93) % ]明显高于正常人 [( 2 3.6 9± 3.6 3) % ,P <0 .0 1],DD水平 ( 1.0 3± 0 .0 9mg/L)明显高于正常人 ( 0 .2 5± 0 .36mg/L ) ;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血浆vWF水平 [( 10 9.4 6± 12 .93) % ]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者 [( 4 9.4 6± 7.93) % ,P <0 .0 1]。结论 血浆NO、vWF及DD水平反映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在糖尿病的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浆vWF水平有可能是 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卷烟纸上添加不同量的草酸钾,采用常规烟气分析、同步热分析,研究其对卷烟纸热解性能及主流烟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卷烟纸上添加草酸钾后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焦油和CO有一定的降低作用,随着添加量的继续增加,抽吸口数、CO和焦油释放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在草酸钾添加量为1.5%时,其降焦及降CO效率最高;随着草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卷烟纸热解起始温度降低,在200~300℃时反应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