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脊柱转移癌全脊椎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情况,评估术后新发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11例,原发灶为甲状腺癌3例,乳腺癌5例,肾癌1例,肺癌1例,胰腺癌1例。胸腰椎5例,均行全脊椎整块切除,下颈椎及颈胸椎6例,均行全脊椎分块切除。术前Tomita评分,2分3例,3分5例,3分以上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为7.18±1.19分。所有患者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4例,C级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358.3±155.9min,手术出血量1850.0±969.8ml;术后1~2周复查均未见手术部位癌残余,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胸膜损伤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脑脊液漏及胸膜损伤1例,吸入性肺炎及喉反神经麻痹1例,均保守治疗6周后好转。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降至1.64±0.77分(P0.0001),术后疼痛改善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均改善一等级。术后随访18~73个月(平均42.4±16.2个月),死亡4例,均因癌症晚期死亡。随访期内无瘤生存3例(27.3%),术后局部复发4例(36.4%),其中整块切除术后复发1例(20%),分块切除术后复发3例(50%),整块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数值较分块切除高(P0.05);术后1年内出现远处新发转移(手术部位外新发转移灶)4例(36.4%),均为骨转移灶。结论:全脊椎切除手术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但是术后远处新发转移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其中分块切除23例,整块切除1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分块切除组手术时间4.8~7h,平均5.8h,术中出血量1500~5000ml,平均2705ml,术中输血量平均1769ml,术后随访6~6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内死亡5例,8例肿瘤复发,骨水泥陷入椎体和移位各1例;整块切除组手术时间6.5~8h,平均7.3h,术中出血量1000~2000ml,平均1678ml,术中输血量平均1087ml,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除1例钛网轻度移位外,余内固定可靠。两组术后VAS评分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VAS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32例患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安全有效。整块切除法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局部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分块切除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脊椎切除术与分离术治疗胸腰椎孤立性转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7—2017-08诊治的55例胸腰椎孤立性转移瘤,29例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切除组),26例采用分离手术治疗(分离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复发胸腰椎转移瘤数、术后生存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37个月,平均22.5个月。分离组手术时间较切除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胸腰椎转移瘤数较分离组少,生存时间较分离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与分离术治疗胸腰椎孤立性转移肿瘤可改善患者疼痛、神经功能症状,全脊椎切除术在减少局部复发胸腰椎转移瘤、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病灶内边界整块切除与分块切刮治疗恶性或局部侵袭性脊椎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肿瘤不同切除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15年12月47例计划进行整块切除的脊柱原发性肿瘤或孤立性转移瘤患者(获得病灶内边界),按照肿瘤切除方式分为整块切除和分块切刮两组。其中32例患者进入整块切除组,15例未能完成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进入分块切刮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恶性程度、累及部位、手术入路、是否全脊椎切除、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局部复发、生存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肿瘤恶性程度、累及节段、手术入路、是否全脊椎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组424.53±236.93min,分块切刮组306.67±90.92min(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组4043.75±2305.80ml,分块切刮组3680.00±3163.23ml(P0.05)。整块切除组和分块切刮组中,分别有11例(34.4%)和3例(20%)患者出现并发症(P0.05)。整块切除组肿瘤局部复发12例(37.5%),随访期内17例无瘤生存,8例带瘤生存,7例因肿瘤死亡;分块切刮组肿瘤局部复发9例(60%),无瘤生存,带瘤生存,因肿瘤死亡各5例。两组在肿瘤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脊柱恶性或侵袭性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即使获得病灶内边界,较分块切刮仍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和生存率,但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32例胸椎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32例胸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胸椎原发性肿瘤18例,胸椎转移瘤14例.肿瘤病灶均为单节段;原发良性肿瘤S23例,S3 6例,其中7例合并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Ⅰ A 4例,Ⅰ B 3例,Ⅱ2例.14例转移性胸椎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8例,D级10例,E级7例(仅有局部疼痛).结果 手术时间为230~420 min,平均270min;切除肿瘤时失血量为1200~4200 ml,平均为2100 ml.术后随访0.5~4.6年,平均3.2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术后3周时,VAS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下降至2.1分(P<0.01);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3周时SF-36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增加至79分(P<0.01).术后1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C级1例,D级2例(3例死亡和2例随访不足1年,未行神经功能评估).至末次随访仅2例局部复发和8例死亡.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椎肿瘤安全可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能彻底切除胸椎肿瘤,对脊髓行360°彻底减压,缓解疼痛、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有效控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椎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内镜辅助联合后路改良全脊椎整块切除、脊椎重建术治疗4例胸椎肿瘤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观察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恢复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0~295(269.3±39.8)min,术中出血量850~1 550(1 232.5±37.9)ml,输血量300~1 000(675±100)ml。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发生胸腔积液,经引流抗感染后好转。患者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3个月因肺癌复发死亡;其他患者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前路内镜辅助后路改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术能提高胸椎肿瘤病灶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安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软骨肉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例胸腰椎软骨肉瘤患者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男4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8岁。肿瘤分布于L3~T3脊椎,T3,4 1例、T7 1例、T11 1例、L1 1例、L2 1例、L3 1例。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2型1例、4型1例、5型3例、6型1例。1例行单纯后路手术,5例行一期前路肿瘤分离、后路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入钛网或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术中失血量3200 ml(2100~6300 ml),手术时间3.5~12 h(平均5.5 h)。2例患者获得广泛性切除,3例为边缘性切除,1例为污染性切缘。术后脑脊液漏2例,胸腔积液需再次置管1例,肺部感染1例。无创口感染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无肿瘤复发。手术前2例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者术后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能无辅助下行走。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论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可良好的控制肿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初步应用及手术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cl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伞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4例原发胸腰椎脊柱肿瘤,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3例(包括:Tm单发浆细胞瘤1例,T8全脊椎血管瘤1例,和T12全脊椎血管瘤1例);行前后联合人路全脊椎切除1例(为L4神经母细胞瘤并椎旁肿块),并埘标准TTEs手术中的截骨器械和手术技巧进行改进.[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3~2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一改传统分块切除脊椎肿瘤的方式,将脊椎分为前后两部分予以完整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脊椎肿瘤最为积极有效地手术方法之一,而其手术方法和技巧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腹腔镜胃癌根治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及淋巴结清扫数量。结果:3例中转开腹,45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远端胃切除、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手术时间平均(170.5±15.2)min、(220.3±20.1)min、(180.8±53.7)min。术中出血量:(125.6±19.5)ml、(320.2±31.7)ml、(178.4±24.8)ml。淋巴结清扫数量:(23.8±8.2)、(25.7±4.6)、(22.5±9.1)。术后住院时间:(7.5±2.1)d、(8.9±6.4)d、(7.2±3.7)d。术后随访3~24个月,7例复发转移(包括中转开腹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且近期疗效良好的手术方法。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的熟练及对胃癌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合理地将腹腔镜同其他内窥镜技术联合起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会得到更好地开展与推广,适应证将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 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 ml,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 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 ml,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167). 结论: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术中喙锁、肩锁韧带的处理方法、并发症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7月至2012年5月,对127例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锁骨与喙突间钢丝固定或锁骨钩状钢板固定术,根据术中是否修复喙锁、肩锁韧带分组。锁骨与喙突间钢丝固定组(A组)63例,修复喙锁、肩锁韧带,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33.25±8.46)岁(17~59岁).锁骨钩状钢板固定组(B组)64例,不修复喙锁、肩锁韧带,男4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10±7.19)岁(19~57岁).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方面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Karlsson标准,A组63例,优54例,良9例,差0例;手术时间平均(55.90±26.5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9.80±50.30) ml;1例术后第16周发现钢丝断裂但无肩锁关节再脱位,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肩关节活动后疼痛,取出内置物后疼痛消失。B组64例,优52例,良12例,差0例;手术时间平均(49.50±23.1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7.30±46.41) ml;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2例出现肩关节活动后疼痛。全部患者4~9个月后取出内置钢丝或者锁骨钩状钢板,随访9~16个月,无肩锁关节再脱位。两组方法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伤口脂肪液化、感染、肩部疼痛、内固定失效、肩锁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术中采用锁骨与喙突间钢丝固定或锁骨钩状钢板固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的方法。术中不修复喙锁、肩锁韧带,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评估该方法的术中术后情况。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0.5岁。损伤节段:T101例,T11 2例,T129例,L1 13例,L2 7例(1例伴有L1轻度压缩骨折),L3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1例,E级1例。术前Cobb角21°~44°,平均27.0°±6.5°。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5个月(3~60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78±65)min,术中出血量(1750±950)ml,自体血回输量(950±75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左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经引流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主诉取髂骨区轻微疼痛。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矢状面畸形矫正,Cobb角矫正至3.0°±1.5°。随访中无明显的后凸角和高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移位。骨折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运用前路减压重建治疗前中柱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Ⅰ期直视下完成减压重建,矫正矢状面畸形,疗效确切。术中运用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输血量,有效地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1月间行PKRP术治疗BPH患者52例,按前列腺体积分为〉80ml组和〈80ml组,每组26例。术后随访3~14个月。结果:〉80ml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刺激症状评分(IPSS1)、梗阻症状评分(IPSS2)分别由术前的(19.85±6.534)、(8.73±3.054)、(11.12±4.484)下降至术后的(7.38±4.964)、(4.88±3.421)、(2.50±2.502)(P〈0.01)。〈80ml组分别由术前的(21.04±6.453)、(9.00±3.225)、(12.04±4.556)下降至术后的(6.27±3.811)、(4.69±3.185)、(1.58±2.301)(P〈0.01)。3项指标术前、术后数值分别进行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平均手术时间106.15min,平均切除前列腺质量58.64g;〈80ml组分别为60.19min、30.00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余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术中或术后输血患者5例,〈80ml组1例。两组均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结论:PKRP术治疗大体积(〉80ml)BPH安全、有效,且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与治疗〈80ml的BPH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简易水媒电刀在不规则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应用水媒电刀和48例应用钳夹法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分别为164.58±41.20 min、584.38±559.94 mL及1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159.43±43.93 min、178.52±153.46 mL及3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出血及输血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病例行肝门阻断。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ALT、ALB及TBIL水平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术后胆漏、术后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水媒电刀应用在肝切除术中可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事件,是一种实用的肝切除方法尤其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为112例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60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51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50±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2±45)ml,术后腹腔引流量平均(90±3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9±0.8)d。术中无邻近脏器及输尿管损伤,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2例,无出血、吻合口漏、排尿障碍及大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患者均于术后72 h内下床活动并恢复肠道功能,平均住院(9±3)d。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小、术中出血少、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直肠癌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可逐渐成为直肠癌的首选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姜星杰  张烽  赵剑  曹涌  陈向东  姚羽 《中国骨伤》2014,27(12):1003-1007
目的:比较Ⅰ期截肢和保肢手术治疗胫骨GustiloⅢB,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对分别采用截肢与保肢治疗的68例单侧胫骨GustiloⅢB,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截肢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9±16.3)岁;GustiloⅢB型21例,ⅢC型17例,根据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类型、位置和手术探查所见选择截肢平面.保肢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5±14.7)岁;GustiloⅢB型23例,ⅢC型7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骨折固定方式及创面修复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负重时间及重返原工作率;采用痛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共60例患者(截肢组33例,保肢组27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9.1个月.截肢组、保肢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09.0±25.7)min,(245.0±58.6)min;(168.0±49.0)ml,(311.0±137.0)ml;(13.8±2.7) d,(28.8±13.1) d;7.9%,36.7%.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重返原工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截肢组术后平均负重时间更短.截肢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优于保肢组,而保肢组患者的躯体疼痛评分优于截肢组,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期截肢与保肢手术均为治疗严重小腿开放性骨折的重要手段,两者中期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46例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4例(95.65%)成功完成LC,2例(4.35%)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48±2)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92±3)ml;术中困难主要为胆囊三角冰冻样粘连、急性期化脓坏疽。术中患者均放置胆囊窝引流管,除2例少量胆漏延迟拔管外,余者均于48 h内拔管。术后住院6-10 d,平均(7.0±0.3)d。结论:术前把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合并症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加强监护,为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靠的,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