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α-促黑素(α-MSH)促进脂肪酸氧化中的信号传导通路.方法C2C12成肌细胞分成4组:对照组、α-MSH组、H-89加α-MSH组和RpcAMP加α-MSH组,分别处理后测定脂肪酸氧化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用免疫印迹法分组观察磷酸化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结果 α-MSH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增加了脂肪酸氧化和AMPK活性;但cAMP抑制剂(RpcAMP)和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均阻断了α-MSH的上述作用.免疫印迹法显示,α-MSH增加ACC的磷酸化,但同样被上述抑制剂阻断.结论 α-MSH主要通过cAMP-PKA-AMPK-ACC的途径增加脂肪酸氧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由Raw264.7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黑皮质素受体(MCR)的作用。方法用α-促黑素(α-MSH)及其类似物SHU9119、PT141、THIQ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Raw 264.7细胞,并依此分为对照组、α-MSH组、SHU9119组、PT141组、THIQ组和α-MSH加SHU9119组。培养6天后,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后,观察并计数各组破骨细胞形成数目。RT-PCR法测定Raw 264.7细胞表达的MCR种类。结果在Raw 264.7细胞诱导破骨细胞过程中,α-MSH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了破骨细胞形成。SHU9119组、PT141组及α-MSH加SHU9119组均显著增加了破骨细胞形成数目(P<0.05);但THIQ处理组对破骨细胞形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Raw 264.7细胞表达5种MCR。结论 MCR激动剂能显著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目,可能主要通过结合MCR1和/或MCR5促进破骨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型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类似物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ip)1μg脂多糖(LPS)和20 mg D-半乳糖胺(D-GalN)建立内毒素休克模型,30 min内ip给予2.5 mg·kg~(-1)新型α-MSH类似物,同时设置α-MSH,[Nle~4,D-Phe~7]α-MSH(NDP-MSH)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取小鼠眼眶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测定TNF-α和IL-1β含量,用Griess试剂检测NO。观察小鼠生存情况,取主要脏器做常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新型α-MSH类似物能明显延长内毒素休克小鼠存活时间,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2 h;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NO水平(P<0.01),并减轻重要脏器的炎症损伤。结论:新型α-MSH类似物对内毒素休克小鼠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楹  兰小鹏  田野苹 《药学学报》2007,42(3):269-273
检测新型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类似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生物学效应。构建黑皮质激素受体表达质粒,经测序鉴定后以磷酸钙-DNA共沉淀法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加入含900 μg·mL-1 G418的细胞维持液,稳定表达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测定新型α-MSH类似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并以[3H]环磷酸腺苷(cAMP)测定盒检测新型α-MSH类似物作用细胞后的cAMP水平。结果显示,新型α-MSH类似物对MC1R,MC3R,MC4R及MC5R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0.159±0.040),(35.430±6.743),(19.293±2.780)和(2.230±0.670) nmol·L-1。其对MC1R,MC3R,MC4R及MC5R的EC50值分别为(0.45±0.07),(7.80±0.65),(2.55±0.23)和(0.33±0.09) nmol·L-1。新型α-MSH类似物是MC1R和MC5R高选择性的激动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对自由脂肪酸(FFA)诱导肝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调节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实现。方法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水飞蓟宾组。水飞蓟宾组(80和160μmol·L-1)预孵育HepG2细胞4h后,用500μmol·L-1的FFA处理HepG2细胞24h。Real-time PCR和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生成情况,Western Blot测定AMPK和p-AMPK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用AMPK抑制剂或水飞蓟宾孵育细胞后用FFA处理,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的生成情况。结果水飞蓟宾组可降低FFA诱导炎症因子生成增加,降低肝细胞中脂质含量的积累。Western Blot测定结果发现,水飞蓟宾可增加AMPK的磷酸化,AMPK抑制剂可逆转水飞蓟宾对炎症因子生成的抑制作用。结论水飞蓟宾组可通过AMPK信号通路抑制FFA诱导肝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HFD)喂养雄性SD大鼠6周后,尾静脉iv给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黄芩苷组大鼠每天ip给予黄芩苷80 mg.kg-1,连续6周。给药0,3和6周时观察血糖、血总胆固醇(TC)、血三酰甘油(TG);给药6周时测定肝TC和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印迹法分析肝和骨骼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及其下游靶蛋白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水平。MTT法检测黄芩苷1~50μmol.L-1作用HepG2细胞24 h的细胞存活力;Western印迹法观察黄芩苷对AMPK活性的影响。结果黄芩苷80 mg.kg-1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血TC(P<0.05);黄芩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肝TC和MDA水平(P<0.05)。糖尿病模型大鼠肝和骨骼肌磷酸化AMPK和磷酸化ACC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黄芩苷能激活AMPK,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肝和骨骼肌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P<0.01)。黄芩苷1和5μmol.L-1无细胞毒性,但能显著增加HepG2肝细胞磷酸化AMPK水平(P<0.01)。结论黄芩苷对糖尿病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肝和骨骼肌AMPK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天麻粉水浸出物抑制油酸(OA)诱导的HL-7702细胞三酰甘油(TG)蓄积的作用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方法以1 mmol/L的OA诱导细胞脂肪变性,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天麻粉水浸出物共同孵育24 h后测定细胞内TG含量。在Western blot实验中,细胞以天麻粉水浸出物做相应处理后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磷酸化水平。在使用compound C的实验中,细胞以10μmol/L的compound C预处理30 min,然后加入天麻粉水浸出物,共同孵育8 h后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或加入OA+天麻粉水浸出物,共同孵育24 h后测定细胞内TG含量。结果 OA孵育24 h后,HL-7702细胞内TG含量较对照细胞升高<(4.0±0.5)倍(P<0.01),天麻粉水浸出物使细胞内TG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天麻粉水浸出物处理后能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激活HL-7702细胞的AMPK信号通路,表现为磷酸化AMPKα(p-AMPKα)和磷酸化ACC(p-ACC)的水平显著增加。 compound C预处理并与天麻粉水浸出物共同孵育后能完全阻断后者对AMPK通路的激活作用以及减少细胞内TG的药效。结论天麻粉水浸出物能显著抑制OA诱导的HL-7702细胞三酰甘油蓄积,此作用依赖于细胞内AMPK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牛蒡子苷在L6骨骼肌细胞中对葡萄糖消耗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含2%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诱导L6骨骼肌细胞分化,直至细胞生长出肌管,分化完成后的L6骨骼肌细胞用含有不同浓度牛蒡子苷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消耗,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的亚单位AMPKα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p?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α)的蛋白表达水平;以real?time 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牛蒡子苷浓度为1000 g/L 时,可增加 L6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差异显著( P<0.01);与对照组相比,牛蒡子苷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强L6骨骼肌细胞中p?AMPKα蛋白表达水平;并以相同的趋势增强PGC?1α mRNA表达水平。结论牛蒡子苷增加L6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并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具有潜在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导致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及抗氧化剂α-硫辛酸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8只)和α-硫辛酸组(8只),对后2组大鼠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体重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α-硫辛酸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α-硫辛酸0.033 ml/g,糖尿病组注射0.3ml的缓冲液,于α-硫辛酸注射后12周处死动物,处死前测量体重、血糖,苏木素-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骨骼肌的结构和纤维化,测定线粒体内外的细胞色素C、骨骼肌组织的天冬氨酸半胱氨酸(Caspase)-3.结果 糖尿病组骨骼肌纤维化明显增加,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73±1.12)%比(3.12±0.32)%,P<0.01],α-硫辛酸组胶原含量(6.58±0.65)%明显低于糖尿病组[(1.73±1.12)%](P<0.05).与对照组比较,12周时糖尿病大鼠骨骼肌出现了明显的结构紊乱和纤维化,Caspase-3的蛋白质水平明显增加,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减低,线粒体外的细胞色素C增加;α-硫辛酸治疗12周可以明显改善骨骼肌结构,减少纤维化,减少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降低Caspase-3的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糖通过增加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导致骨骼肌细胞凋亡,α-硫辛酸通过减少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减少骨骼肌的细胞凋亡,防护糖尿病骨骼肌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DA和Glu及其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对大鼠纹状体脑片Ca~(2 )/CaM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CDPKⅡ)、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活性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以探讨纹状体DA和Glu两个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方法:用~(32)P掺入法测定大鼠纹状体脑片CCDPKⅡ和PKA活性,用比色法测定LDH的释放。结果:(1)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能拮抗DA、D_1激动剂SKF 38393和D_2激动剂LY 171555对CCDPKⅡ活性的抑制作用。D_1拮抗剂SCH 23390和D_2拮抗剂spiperone均能拮抗Glu诱导的CCDPKⅡ活性降低。(2)DA和SKF 38393显著增加纹状体脑片PKA活性,MK-801可降低这种作用。(3)DA和Glu增加LDH的释放并与浓度成正比。MK-801拮抗DA诱导的LDH释放增加;spiperone能显著减少Glu诱导的纹状体神经元LDH释放。结论:DA和Glu的相互作用对调节纹状体神经元CCDPKⅡ和PKA活性及细胞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二甲双胍是一个一线抗糖尿病药物,然而其详细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Nrf2信号在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性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成为干预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重要药物靶标。本研究在体内外实验中检测了二甲双胍对Nrf2信号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可能的机制。首先,二甲双胍激活AMPK和Nrf2信号,并以类似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在小鼠骨骼肌细胞C2C12中诱导抗氧化基因NQO1和γ-GCSm的表达。其次,过表达AMPK会显著提高基础的和二甲双胍诱导的ARE–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说明AMPK参与了二甲双胍对Nrf2信号的激活。最后,二甲双胍激活小鼠肝脏和骨骼肌组织中的Nrf2信号,诱导抗氧化基因HO-1和SOD的表达,导致GSH水平的增加。总之,我们的结果说明二甲双胍可以激活Nrf2信号和增强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提供了二甲双胍作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姜黄素促进损伤骨骼肌修复的功能.方法:制作小鼠胫骨前肌实验性损伤模型,实验小鼠分别肌注和口服姜黄素,以组织学指标观察姜黄素体内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功能.采用MTT和流析细胞分析技术观察姜黄素对骨骼肌成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结果:实验的小鼠肌肉伤口区新生肌纤维显著多于对照组.姜黄素无明显促C2C12细胞增殖,但能促进C2C12细胞融合而分化成肌纤维;姜黄素能抑制C2C12细胞NFκB反应因子的转活,而对c-Myc和CRE通路反应因子没有显著影响.大剂量使用姜黄素未见急性毒性反应.结论:姜黄素能通过促进骨骼肌干细胞的分化而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生物能量恒定性的重要传感分子,能激活上游激酶LKB1、Ca MKKβ和Tak1等。AMP/ATP比值可调节AMPK的活性,从而控制能量代谢的分解与合成通路,骨骼肌收缩与心肌缺血时能够激活AMPK,调节脂肪细胞的代谢和血管功能,促进葡萄糖转运和脂肪酸氧化。排除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其他潜在病因,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肌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一种独立的原发病,称之为糖尿病心肌病,可引起患者死亡。由于血糖水平、脂肪酸氧化和糖原代谢受AMPK的调节,因此,在DCM形成过程中AMPK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AM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AMPKα2基因在代谢方面的作用。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中的多元分辨(SIA)和模式识别方法(PCA),对AMPKα2基因敲除(AMPKα2-KO)和C57BL/6 J小鼠血清的代谢物谱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与对照组C57BL/6J小鼠相比,AMPKα2-KO小鼠的核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而α-羟基丁酸、β-羟基丁酸、亚油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AMPKα2基因在糖和脂肪酸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干预肥大心肌细胞代谢途径转化防治缺血再灌注所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0.1mol.L-1)诱导培养小鼠心肌细胞肥大,在三气孵箱中进行缺氧/复氧处理模拟缺血再灌注。缺氧/复氧前,分别给予无药物干预及DCA(1mmol.L-1)、TMZ(5μmol.L-1)、LC(50μmol.L-1)、AA(10μmol.L-1)预处理。葡萄糖和脂肪酸氧化代谢率采用放射性计数法测定。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活性。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百分数。结果结果表明,缺氧12h及复氧4h后肥大心肌细胞葡萄糖氧化代谢率均显著降低,而脂肪酸氧化代谢率显著升高,DCA、TMZ、LC均可明显抑制缺氧/复氧后葡萄糖氧化代谢的下降,明显抑制缺氧/复氧后葡萄糖氧化代谢的升高,AA使缺氧/复氧后肥大心肌细胞葡萄糖氧化代谢率的进一步降低和脂肪酸氧化代谢率进一步升高。同时,DCA、TMZ、LC均可明显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和AIF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抑制细胞色素C和AIF蛋白的核转位,抑制caspase-3活性,而AA作用相反。DCA、TMZ、LC明显抑制缺氧/复氧后肥大心肌细胞凋亡率,而AA作用相反。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干预肥大心肌细胞代谢途径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蛋白表达、释放有效防治肥大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粉防己碱的抗炎作用与炎症白细胞cAMP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 (tetrandrine,Tet)的抗炎作用与炎症白细胞cAMP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胸膜腔内注射角叉菜胶 (1 0mg·kg- 1 )复制胸膜炎 ,并于致炎前 30min腹腔注射Tet。用常规方法测量胸膜腔渗出液量 ,用试管稀释法计数渗出液中白细胞数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间接法、酶放射化学分析法和荧光比色法 ,分别测定炎症白细胞cAMP浓度、腺苷酸环化酶 (AC)、磷酸二酯酶 (PDE)活性及胞质内游离钙浓度 ([Ca2 + ] i) ;体外观察细胞外钙对Tet调节炎症白细胞PDE活性的作用。结果 Tet(1 0~ 80mg·kg- 1 )腹腔注射 ,剂量依赖地降低胸膜腔渗出液量和白细胞游出数 ,同时增加白细胞cAMP浓度 ;Tet亦剂量依赖地降低炎症白细胞PDE活性及 [Ca2 + ] i,但对白细胞AC活性无明显影响。Tet抑制炎症渗出的作用与其增加白细胞cAMP浓度的作用呈线性相关 ;其增加白细胞cAMP浓度的作用则与其抑制PDE活性呈线性相关 ;后者与其降低 [Ca2 + ] i 呈线性相关。在体外 ,Tet抑制细胞外Ca2 + 和A2 31 87引起的PDE活性升高 ,其抑制作用可因细胞外钙浓度增加而逆转。结论 增加炎症白细胞cAMP浓度可能是Tet重要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Tet主要通过降低炎症白细胞 [Ca2 + ] i从而抑制PDE活性并最终减少cAMP降解 ,Tet对AC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是否依赖于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探讨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白蛋白偶联的油酸(OA)孵育小鼠原代肝细胞,确定OA诱导脂肪变的具体浓度,同时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给予小檗碱处理24 h,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确定小檗碱的安全剂量;油红染色定性判断细胞内脂质水平;酶法定量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水平。AMPK的特异性阻断剂Compound C(CC)孵育原代肝细胞1 h后,再用小檗碱处理细胞24 h,油红染色及甘油三酯检测判断AMPK被抑制时小檗碱对脂质沉积的作用。生化分析仪检测OA组、小檗碱组、鱼藤酮(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剂)组细胞上清液中脂肪酸的含量,观察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情况与复合物I抑制之间的关系。结果小檗碱在无细胞毒性的剂量下可明显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中油酸所致脂质沉积。同时,小檗碱可使AMPK及ACC的磷酸化水平增加。此外,在加入CC即AMPK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小檗碱降低肝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不受影响。小檗碱和鱼藤酮分别使肝细胞的油酸摄取减少约31.2%和23.6%。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脂肪酸摄取,进而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这一作用并不依赖于AMPK通路。  相似文献   

18.
疲劳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并发症。本文研究了T2DM性疲劳与骨骼肌5-羟色胺(5-HT)系统的关系。动物实验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小鼠T2DM模型,用5-HT2A受体(5-HT2AR)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SH)及5-HT合成抑制剂卡比多巴(CDP)分别或联合给药治疗。细胞实验用D-葡萄糖、棕榈酸或5-HT刺激C2C12细胞。用SH、CDP或单胺氧化酶A(MAO-A)抑制剂氯吉兰分别抑制5-HT2AR、5-HT合成及5-HT降解。本文中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药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结果表明,小鼠骨骼肌及C2C12细胞均存在5-HT2AR、5-HT合成酶及MAO-A表达。T2DM以及棕榈酸、D-葡萄糖刺激C2C12细胞时,它们的表达明显上调,且棕榈酸是比D-葡萄糖更敏感的刺激它们表达的因子。转棒实验及生化指标检测均表明,T2DM性疲劳起因于骨骼肌5-HT2AR、5-HT合成及5-HT降解的增加。5-HT2AR通过介导MAO-A表达、5-HT合成,间接调控5-HT降解。而MAO-A通过介导5-HT降解,调控细胞炎症、线粒体的ROS产生及膜电位去极化,还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PGC-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及ATP合成酶6(ATP6)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功能,如脂肪酸β氧化和ATP合成。用SH和CDP可有效地治疗T2DM性疲劳,同时也可降血糖和血脂,且联合给药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 264.7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AW 264.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IMD组、LPS+IMD+CC(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Real time-PCR法检测TNF-α、CD86、iNOS、Arg-1、CD20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AMPK、AMPK、TNF-α、IL-6和IL-10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亚型,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及LPS组比较,IMD处理可增加AMPK磷酸化水平,增加p-AMPK/AMPK比值;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可导致巨噬细胞发生M1极化,M1型标志分子CD86、TNF-α及iNOS mRNA表达升高,M2型标志分子CD206、Arg-1 mRNA表达降低,上调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降低抑炎因子IL-10表达,使M1型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上清中TNF-α、IL-6分泌增加;而IMD处理可抑制LPS诱导的M1极化,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这一作用。结论IMD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型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eu-P1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模型组(H/R组)、H/R+Neu-P11组、H/R+Compound C组、H/R+Neu-P11+Compound C组。构建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SOD活性及MDA含量及心肌细胞AMPK的活性。结果与缺氧/复氧组细胞相比,Neu-P11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CK、LDH、M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增加,心肌细胞AMPK活性明显增高,而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可以阻断Neu-P11的保护作用。结论 Neu-P11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这一保护作用与激活AMPK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