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44968例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抗-TP)检测.结果 总阳性率为22.41%,HBsAg阳性率20.67% (9294/44 968),抗-HCV阳性率为0.33%(148/44 968),抗-TP阳性率1.65%(9741/44 968),抗-HIV阳性39例;39例抗-HIV阳性患者23例其他三项指标至少有一项阳性,其中合并感染梅毒最多有14例;乙肝、丙肝和(或)梅毒重叠感染者共117例,同时感染乙肝加丙肝或同时感染乙肝加梅毒较常见;消化科为乙肝的高发科室(x2≥83.0,P<0.01).结论 部分受血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输血前检测传染性指标可事先知悉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医院感染控制、日后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56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及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0.10%、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0.19%、TRUST阳性率2.06%、ALT>40u/L者18,90%.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瞿新 《医学信息》2010,23(15):2993-2994
目的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6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及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0.10%、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0.19%、TRUST阳性率2.06%、ALT〉40u/L者18.90%。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五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hemiluminescence particle immunoassay,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诊断准确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就诊的85例HBV感染患者,并采用 CMIA 法、ELISA 法分析 HBV 感染的准确率、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乙肝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浓度]、HBsAb、HBsAg回收率.结果:CMIA法诊断准确率,检测HBsAg、HBeAb、HBcAb阳性率高于ELISA法(P<0.05);两组平均回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ELISA法相比,CMIA法用于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具有较高准确度、回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输血安全,更好地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近几年206962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感染性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5.8%、0.64%、0.45%、0.31%、0.61%.其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血液检测不合格各项目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抗-HIV阳性检出率较高,抗-HIV总体检出率为5.31/万.结论 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人群中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和初筛工作,建立固定自愿的献血队伍,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贾运民 《医学信息》2008,(10):28-29
目的评价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166例输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央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张鑫强2 )和梅毒抗体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3.8%和3.0%。单独ALT〉40u/L者115人次,未检出抗-HIV阳性和梅毒抗体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00例藏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方法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的300份藏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法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即两对半检测],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HBV- DNA定量分析显示160例(53.33%)HBV- DNA阳性,HBV- DNA含量平均值2.94×10^3 IU/mL;②免疫学标志物检测显示,大三阳89例,小三阳167例,HBsAg+、HBcAb+18例,HBsAg+、HBeAg+1例,HBsAb+、HBeAb+、HBcAb+9例,HBeAb+、HBcAb+5例, HBsAb+、HBcAb+3例,HBsAb+5例,全阴3例;③HBsAg+、HBeAg+中HBV- DNA阳性率最高(100.00%),其次为大三阳及HBsAg+、HBcAb+(88.76%、61.11%),经Kappa一致性检验,免疫学标志物两对半模式检测HBsAg+、HBeAg+与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一致性最佳(Kappa=1.000),其次为大三阳(Kappa=0.917)与HBsAg+、HBcAb+(Kappa= 0.747 ),另3例两对半检测全阴患者中1例HBV- DNA阳性。结论对藏族慢性乙肝患者,或应同时开展血清标本HBV- DNA定量及免疫学标志物检测,可为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提供更高价值诊断治疗信息,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婴儿作为500例观察对象,根据出生前母亲是否用HBIG分为:观察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200IU(蓉生)HBIG 200例;观察2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400IU(蓉生)HBIG 100例;对照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不用HBIG 200例。观察生后12h内新生儿静脉血乙肝五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结果观察1组200例新生儿HBs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5%,HBeAg阳性3例,(其中1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1.5%。对照组HBsAg阳性2例,阳性率为1%,HBeAg阳性8例,(其中2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4%。经统计学处理(HBsAg)χ2=0.336,P=0.562;(HBeAg),χ2=2.337,P=0.126。观察1组与对照组生后24h内HBV抗原检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HBsAb检测比较:观察1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1%,观察2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2%,对照组HBsAb阳性率1%,各组HBeAb和HBcAb检测比较,结果HBeAb和HBcAb检测母婴符合率均在97%-97.5%之间。结论孕妇HBV携带者产前孕末期用HBIG 200IU隔4w连用3次的方法对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效果不显著。加大HBIG的用量400IU可基本阻断HBV垂直传播胎儿。但鉴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仅4%,加大用量不适用所有HBV携带者孕妇,尤其是HBsAg单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测定是判断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供血者和招工体检基本项目之一.由于HBsAg测定受试验方法、试剂盒灵敏度及操作误差、结果判断标准等影响,低浓度HBsAg在不同的实验室可能有不同检测结果.为此,我们收集了128例低浓度HBsAg感染者进行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及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检测,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输血是临床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疗重度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缺乏症等患者的主要措施,但同时也可导致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以往由于缺失手术及输血前患者相关传染病的既往感染资料,难以鉴别是输血传播还是既往感染,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回顾分析了36655例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四项传染性指标,以揭示该人群的既往感染状况,阐明其在保护医者、及时治疗患者及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分离618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显示,618例患者血清中,H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rFI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192例HBV感染者和11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并以雅倍AXSYM的MEIA法作为参照,对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rFIA法同MEIA法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HBsAg99.7%、抗-HBs98.0%、HBeAg99.0%、抗-HBe96.4%和抗-HBc94.0%,经配对资料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TrFIA法与ELISA法比较,五项HBV-M的阳性检出率前者均高于后者。结论:TrFIA检测HBV-M具有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等特点,对提高临床检测水平、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等方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资料,均采用FQ-PCR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比不同HBV-M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不同HBV DNA表达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异常率,分析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结果不同HBV-M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sAg+HBsAb+HBcAb>HBsAg+HBeAb>HBsAb+HBeAb+HBcAb>HBcAb/HBsAb+HBeAb/HBeAb+HBcAb,除HBcAb、HBsAb+HBeAb、HBeAb+HBcAb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2样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重度病情患者>中度病情患者>轻度病情患者(P<0.05);不同HBV DNA表达患者CD3+、CD4+、CD4+/CD8+对比,HBV DNA阴性患者>低拷贝患者>高拷贝患者(P<0.05),CD3+、CD4+、CD4+/CD8+异常率对比,HBV DNA阴性患者<低拷贝患者<高拷贝患者(P<0.01);本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CD3+、CD4+、CD4+/CD8+均呈负相关(r=-0.789、-0.812、-0.706,P=0.012、0.007、0.001)。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FQ-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M、病情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HBVM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HBVM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ECSYS 201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检测了HBsAg(8074例)、HBeAg(8036例)、抗-HBc(8042例)、抗-HBe(8036例)、抗-HBs(8074例)和抗-HBeAgM(628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和抗-HBc-IgM阳性率分别为10.63%、3.68%、61.38%、36.21%、39.26%和14.65%;该分析灵敏度高,能检测出微量HBsAg和抗-HBc-IgM,对乙肝病人的病程、疗效、预后起到全程动态监测作用。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定量检测HBVM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IL-2、IL-10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T细胞分析,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共有3种HBVM表达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和小二阳(HBsAg和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表达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1.09%、57.14%和11.77%;小三阳表达模式组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大三阳表达模式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IL-2、IL-10、CD4+、CD8+T细胞水平虽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小三阳表达模式多见;患者血中CD8+细胞水平低可能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HBVM小三阳模式的表达,反之可能有助于HBVM大三阳模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HBV DNA与HBV M、乙型肝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 (意义 )。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 (FQ PCR)检测 10 5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 ,分析其在乙型肝炎 5项指标(HBV M)中的检出率 ,在乙型肝炎不同类型中的分布。结果 HBV DNA与HBV M对比 ,HBsAg( )、HBeAg( )、HBcAb( )患者的检出率为 97% ,HBsAg( )、HBeAb( )、HBcAb( )患者的检出率为75 % ,HBsAg( )、HBcAb( )患者的检出率为 6 0 % ,HBsAg( )患者的检出率为 4 0 % ,HBsAb( )、HBeAb( )、HBcAb( )的 (或HBsAb阳性、HBcAb阳性 )病例未检测到HBV DNA。表明HBV DNA与HBV M的抗原呈正相关 ,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5 )。急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 72 2 % ,慢性乙型肝炎检出率为 75 % ,肝硬化检出率为 70 %。血清HBV DNA与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与乙型肝炎抗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基层医疗机构乙肝五项检验现状,了解基层检验质量及发展趋势,为切实提高基层检验质量、制定相应管理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连续6年随机抽取我国县级妇幼医疗机构345±107家,应用盲样检测方法进行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检测,每个项目5个水平,对回馈的数据进行分类、核对、整理、分析与总结.结果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的检测方法主要有ELISA法、金标法、化学发光法、乳胶法、时间分辨法、酶法和其他未填写的方法等,并对各方法在2011年至2016年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6年间,乙肝五项各项目的室间质评及格率明显提升,尤其是HBcAb,由2011年第一次的43%提高到2016年的92%, HBsAg、HBsAb、HBeAg、HBeAb的室间质评及格率接近100%.结论 随着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开展和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乙肝五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服务机构的检验水平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墨脱县1262名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乙肝标志物,Excel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2名中小学生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者有886人,占70.2%;仅有303名中小学生有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占24.0%;39名学生HBsAg阳性,阳性率3.1%。HBsAg阳性39名学生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的学生有27名,占69.2%。结论1262名中小学生中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者比例较高,有保护性抗体的比例较低,存在接触感染乙肝病毒的较大风险,因此,加强西藏墨脱县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病理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对647例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及其中418例肝细胞病毒学标志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密切相关。结论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轻;HBVDNA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肝细胞HBsAg、HBcAg均阴性表达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