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D-二聚体含量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99例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91)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非SAP)组(n=108),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12 h内且未经治疗的外周血检测SD与纤溶系统D-D,采用ROC曲线分析SD、D-D及两指标联合对AP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结果 SAP组患者SD值和D-D值均比非SAP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SD和血浆D-D与AP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3、0.664,P分别为0.001,0.005)。SD、D-D及两指标联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745、0.876、0.896,其特异度分别为0.648、0.725、0.780,SD联合D-D检测后可增加ROC曲线下面积和诊断特异度。SD和D-D值与SAP密切相关,其值越高,发生SAP可能性越大。结论 SD联合D-D检测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在结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确诊的结肠癌患者122例,同期收取122例结肠良性疾病患者和122例健康对照。采用仪器法检测PDW与RDW,采用魏氏法检测ESR。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结肠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PDW、RDW及ESR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结肠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PDW、RDW及ESR水平在结肠癌患者中显著升高(P <0. 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水平在结肠良性疾病中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DW、RDW及ESR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组织分型、分期及分化程度呈线性关联。且PDW、RDW及ESR在未分化癌、Ⅲ~Ⅳ期结肠癌及低分化结肠癌患者的增高最显著。ROC结果显示,联合PDW、RDW、ESR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区分结肠癌与结肠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的灵敏度为92.4%,特异性为83.0%。生存分析显示,相比低PDW组,高PDW组生存率显著降低(χ~2=5.694,P=0.017);相比低RDW组,高RDW组生存率显著降低(χ~2=17.859,P<0.001);相比低ESR组,高ESR组生存率显著降低(χ~2=8.173,P=0·004)。结论联合PDW、RDW及ESR在结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意义,可为结肠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红细胞分布宽度(red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在食管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同期收集健康人群140例。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全血RDW,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SF水平,采用魏氏法检测ESR值。结果与反流性食管炎(SF:168.7±16.8μg/L;RDW:13.4±2.3%;ESR:15.3±2.6mm/h)和健康对照(SF:160.3±15.5μg/L;RDW:12.7±2.1%;ESR:15.6±2.8mm/h)相比,SF、RDW和ESR水平在食管癌(SF:321.5±37.1μg/L;RDW:22.5±3.0%;ESR:27.5±7.8mm/h)患者中均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F、RDW和ESR水平与TNM分期(SF:r=0.327,P<0.001;RDW:r=0.264,P=0.002;ESR:r=0.283,P=0.001)均呈线性关联,且三者的水平在Ⅲ~Ⅳ期患者中最高,但SF、RDW和ESR水平与组织学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SF:r=0.012,P=0.884;RDW:r=-0.119,P=0.160;ESR:r=-0.018,P=0.834)。ROC结果显示,联合SF、RDW和ESR在鉴别食管癌与反流性食管炎和健康对照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923(95%CI:0.893~0.974,P<0.001),灵敏度为92.3%,特异性为83.4%。生存分析显示,相比低SF组和低RDW组,高SF组(χ^2=15.366,P<0.001)和高RDW组(χ^2=6.012,P=0.014)生存率显著降低,而低ESR组和高ESR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5,P=0.193)。结论联合SF、RDW和ESR对食管癌的诊断及发病风险评估具有价值,且SF和RDW在食管癌预后评价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估INNOVANCE试验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效能。方法85份枸橼酸钠抗凝血标本采血后2h内分别采用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进行D一二聚体测定。结果85份标本通过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1716.2±183.18)ug/L FEU、(1754.51±209.03)ug/L FEU,经配对t检验r=0.93,P>0.05。结论INNOVANCE试验和VIDAS试验检测D-二聚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差别无显著性,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和(或)门诊检查资料,记录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RDW、PLT、ALT、AST,计算基于血清学指标的模型,即RPR、APRI、FIB-4、Child-Pugh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AUC来判断RPR对肝硬化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RPR组与低RPR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生存率,同时将RPR、Child-Pugh评分纳入Cox回归分析,绘制5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ROC曲线,判断RP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乙肝组、肝硬化组RPR分别为(0.33±0.16)Fl/(109/L)、(1.24±1.55)Fl/(109/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的(0.24±0.05)Fl/(109/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肝硬化组RPR高于乙肝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RPR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呈正相关(r=0.66,P<0.01)。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91,优于APRI,次于FIB-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FIB-4、APRI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43、3.00和0.79(P<0.01),敏感度分别为84.00%、82.60%、84.00%,特异度分别为90.00%、95.00%和76.20%。RPR与Child-Pugh评分及MEL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0.34(P<0.01)。高RPR组和低RPR组在随访3年期间生存率分别为56.80%和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R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好,但特异性差,联合RPR可提高CP评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D-二聚体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衡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肾脏生物学标志物如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及D-二聚体水平,根据ACR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3例(ACR<3.4mg/mmol)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组47例(ACR≥3.4mg/mmol),另选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这3组D-二聚体水平并且分析ACR与D-二聚体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组的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D-二聚体与ACR呈显著正相关(r=0.794,P<0.001)。结论 D-二聚体与早期肾损伤标志物ACR具有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value,Lym#)、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活动性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风湿免疫科SLE病人样本37例,根据SLE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样本的血常规相关指标Lym#、MPV、WBC、RBC、HB、PLT及血清补体3(serum complement 3,C3),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比较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Lym#、C3、MPV、PLT、RBC、H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BC无差异(P>0.05)。SLE非活动组与对照组间比较,Lym#、RB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WBC、PLT、C3、MPV无差异(P>0.05)。SLE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活动组MPV、Lym#、C3、WBC、PLT、HB均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高于非活动组(P<0.05),两组间RBC无统计学差异(P>0.05)。WBC、RBC、HB、PLT、Lym#、MPV与SLE活动性指标SLEDAI、ESR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结论 WBC、RBC、HB、 PLT、Lym#、MPV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贫血与非肿瘤贫血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变异情况 .方法 用Coulter-JT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恶性肿瘤性贫血组、非肿瘤性贫血组及正常对照组的RDW .结果 恶性肿瘤贫血组RDW2 1.34± 4 .4 8% ,非肿瘤贫血组RDW 14 .86± 2 .17%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RDW 13.0 0± 0 .90 % (p <0 .0 1) ;恶性肿瘤贫血组高于非肿瘤贫血组 (p <0 .0 1) .结论 恶性肿瘤贫血患者RDW明显高于非肿瘤贫血患者和正常人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遗传变化。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有关。DNA调节序列的低甲基化与B和T淋巴细胞的激活与分化有关。SLE患者血浆中低甲基化基因组DNA片段,可能模仿了微生物DNA,诱导了抗dsDNA抗体的生物合成。HERV序列、外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核抗原显示出极度的同源性。外源性逆转病毒能够识别HERV抗原,增加抗DNA抗体的产生。针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可能被扩展到其他抗原,如,核抗原或DNA片段,从而对SLE患者抗DNA抗体的生物合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衰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水平与肺超声积分高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EICU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62例,根据肺部8区B线积分进行分组,≥9分者51例设为高积分组,<9分者11例设为低积分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液RDW-CV、血红蛋白(Hb)、APACHEⅡ评分、NEWS评分及肺超声积分。结果 两组年龄、APACHEⅡ评分、NEWS评分、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积分组RDW-CV为14.20(13.60,15.70),低积分组RDW-CV为13.60(12.50,15.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心衰患者RDW-CV与肺超声积分无相关(r=0.197,P>0.05)。结论 肺超声评分与急性心衰患者RDW-CV之间无相关性,其对急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C1qAb)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98例SLE患者、108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中血清抗C1qAb,并对SLE患者的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中抗C1qAb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及健康体检者(P〈0.05);其中,抗C1qAb阳性的SLE患者肾损发生率、活动性狼疮发生率及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抗C1qAb阴性患者(P〈0.05)。结论血清抗C1qAb与SLE肾脏损害密切相关,其还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91例和非感染组124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菌群种类、感染部位。结果 感染组的血清白蛋白较非感染组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沉、CRP、降钙素原、ANA滴度较非感染组高,感染组SLEDAI值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心脏受累者(17.58%)、肺部受累(16.48%)、肾脏受累(47.25%)分别高于非感染组的3.23%、4.84%、2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45例(49.45%),泌尿道感染25例(27.47%),消化道感染5例(5.4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2.20%),皮肤黏膜感染14例(15.38%)。感染菌群中以细菌感染居多,革兰氏阴性菌居多,多为大肠埃希菌;其他为真菌、结核分支杆菌、带状疱疹、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合并低蛋白血症、尿蛋白阳性,累及心脏、肺部、肾脏者更易合并感染。感染菌群较多,部位分布广泛,临床工作中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警惕合并感染,合理选择药物,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Cytokine IL-6 and IL-10 as Biomarker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un HY Chung JW Kim HA Yun JM Jeon JY Ye YM Kim SH Park HS Suh CH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07,27(5):461-466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markers that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but few biomarkers have been validated. Cytoki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Therefore, we evaluated the levels of cytokines and their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SLE patients had higher IL-6, IL-10, IL-12, and IFN-γ levels, but lower IL-2, than normal controls.
Serum IL-6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active SLE patient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SLE activity index (SLEDAI),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Serum IL-10 level was also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active SLE patients
and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LEDAI and anti-double-stranded DNA (dsDNA) titer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3,
C4, and lymphocyte coun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cytokin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SLE patients with nephritis
and those without nephriti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IL-6 and IL-10 may be a useful biomarker for disease activity in S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