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宇红  黄璇  张烽 《中国微循环》2006,10(5):373-374,38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31例经消化科确诊的患者分成四组:慢性肝炎54例,急性肝炎46例,重型肝炎6例,肝硬化25例。以52例正常人为对照。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IB含量。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妊高症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妊高症患者分期以及心肌损害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西门子SYSMEX(CA-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采用罗氏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BNP。结果 67例妊高症患者(轻度27例,中度23例,重度17例)与正常妊娠对照组45例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妊高症患者的检测值最高。结论 BNP联合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及早判断妊高症患者的心肌损害程度,以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为对象,分为应用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10例与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10例,跟踪调查治疗情况5年(2002~2007年),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20例慢性乙肝患者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结果:5年来,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10例患者平均HBV-DNA病毒载量对数水平3.56±1.12,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10例平均HBV-DNA病毒载量对数水平7.76±1.23,有显著差异(P〈0.05)。2002年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82.72±30.62)μg/ml、LN(71.18±26.71)μg/ml、Ⅳ-C(93.77±69.87)μg/ml、PCⅢ(91.4±18.64)μg/ml,2002年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79.32±31.34)μg/ml、LN(70.25±28.23)μg/ml、Ⅳ-C(90.35±67.81)μg/ml、PCⅢ(85.77±20.56)μg/ml,两组间各项指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2007年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85.72±29.52)μg/ml、LN(70.18±25.4)μg/ml、Ⅳ-C(94.2±70.92)μg/ml、PCⅢ(93.4±19.32)μg/ml,2007年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105.67±28.54)μg/ml、LN(97.75±26.25)μg/ml、Ⅳ-C(132±72.13)μg/ml、PCⅢ(120.72±19.87)μg/ml,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效控制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控制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探讨肝癌患者Fib和D二聚体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以及转移与否的关系,评价其在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使用sysmexCA7000血凝分析仪检测50名正常人、64例肝良性肿瘤患者、136例肝细胞癌患者和4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正常人、肝良性肿瘤、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的结果分别为2.90±0.50、2.71±0.67、2.14±0.71、3.45±0.73g/L和162±81、251±134、242±153、342±159μg/L;在肝细胞癌EdmondsonⅠ、Ⅱ、Ⅲ、Ⅳ级的值分别为2.03±0.40、2.15±0.42、2.51±0.45、2.61±0.47g/L和164±112、173±145、289±146、86±46μg/L。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Fib有升高的趋势;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都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1)。结论是肝细胞癌患者血浆Fib含量降低,而D二聚体含量升高;转移性肝癌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n=60)和非抗病毒对照组(对照组,n=60),平行检查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4周时,两组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BV-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控制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治疗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探讨HBV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并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58例(H组)及慢性胃炎但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和HBV-DNA均阴性对照组52名(C组),两组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粘膜,H组取空腹静脉血液,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进行血清、胃粘膜HBV-DNA含量和血清HBVM检测。结果:H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阳性例数分别为38例(65.52%)和46例(79.3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125,P<0.05);两者HBV-DNA含量显著正相关。H组32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均为阳性,而26例血清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阳性只有6例(23.1%)和14例(53.8%)。C组胃粘膜HBV-DNA全部阴性。胃镜下观察H组患者广泛存在胃窦炎,C组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结论:HBV存在于胃粘膜中,可能引起胃部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骨折D-二聚体阳性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各类型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一骨一段性骨折住院患者,入院24h内进行DD测定.结果长骨骨折87例,DD阳性率为76%,非长骨(含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折45例,阳性率33%(χ2=22.626,p<0.01).以18~39岁,40~59岁,60~96岁3年龄段的DD结果(χ2=21.631,p<0.05).说明DD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论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长骨骨折、高龄,两者存其一时需注意血栓并发症给以监测.  相似文献   

8.
杨莉  张岩 《医学信息》2010,23(5):1485-148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而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异常,由此可以根据凝血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各类型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一骨一段性骨折住院患者,入院24h内进行DD测定.结果长骨骨折87例,DD阳性率为76%,非长骨(含短骨、扁骨、不规则骨)骨折45例,阳性率33%(χ2=22.626,p<0.01).以18~39岁,40~59岁,60~96岁3年龄段的DD结果(χ2=21.631,p<0.05). 说明DD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论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长骨骨折、高龄,两者存其一时需注意血栓并发症给以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症状严重程度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心绞痛35例和30例健康人D-二聚体含量对比. 结果冠心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AMI组增高更显著. 结论高水平D-二聚体是冠心病发病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与HBV-DNA相关性,并探讨其检测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200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前、治疗中HBsAg与HBV-DNA水平,并随访20例治疗后HBV-DNA转阴患者HBsAg与HBV-DNA水平变化,探究HBsAg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剂治疗前HBeAg(+)患者HBsAg与HBV-DNA水平显著正相关(r =0.683,P<0.05),HBeAg(-)患者两者正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r=0.273,P<0.05).治疗过程中HBsAg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r=0.41,P<0.01),65.5% (131/200)的变化规律为HBsAg随HBV-DNA含量的下降而下降.20例HBV-DNA治疗后转阴(HBV-DNA<500拷贝/mL)患者,其中6例治疗期间HBsAg定量持续下降,HBsAg定量均< 250IU/mL,停药后24周复检HBV-DNA仍为阴性.14例治疗后乙肝病毒定量转阴患者(HBV-DNA< 500拷贝/mL),治疗期间HBsAg定量不降或上升,停药后24周复检病毒定量有4例(4/14)出现反弹(HBV-DNA> 500拷贝/mL).结论 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具有相关性,临床可将HBsAg含量与HBV-DNA联合检测,用于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判,监测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disorders in serotonin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and cirrhosis of the liver with and without inflammatory process (cytolysis syndrome) and their impact for the formatio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Blood serotonin content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 with pronounced depressive disorders. Serum serotonin level was elevated in all patients with the cytolysis syndrome.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46, No. 11, pp. 512–514, November, 2008  相似文献   

13.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分离618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显示,618例患者血清中,HB...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与血清免疫学标志物、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将362例乙肝患者按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不同模式分成两组:HBeAg阳性组,82例;HBeAg阴性组,280例。HBV-DNA、免疫学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测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生化分析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结果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10^3IU/mL者为97.56%,高于HBeAg阴性组的43.57%,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96,P〈0.01)。HBV-DNA含量10^3~10^4IU/mL者,HBeAg阳性组为2.44%,低于HBeAg阴性组的35.0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3,P〈0.01)。HBV-DNA含量为10^5—10^6IU/mL者,肝功能异常者的比例为64.70%。结论HBeAg阳性者乙肝病毒复制水平较高,HBeAg阴性者病毒复制水平相对较低,但病毒并非停止复制,HBeAg阴性者也存在高水平病毒复制。判断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是HBV—DNA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5.
王媛媛 《医学信息》2018,(18):155-156,159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120例确诊为乙型肝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IgG、IgM、IgA水平分别为(15.63±2.63)g/L、(2.97±0.98)g/L、(2.97±1.62)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1.05±1.08)g/L、(1.52±0.27)g/L、(1.81±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120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可以发现,治疗好转者IgG、IgM、IgA、TBLI水平均低于病情恶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乙型肝炎患儿患者而言,实施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价值明显,既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加以判断,还能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煜 《医学信息》2019,(22):132-134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联合微生态制剂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56例,采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评分、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两组ALT、ALT、TBI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乏力、厌食、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改善临床患者症状、肝功能,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探讨HBV-LP对于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80份HBV感染血清的HBV-DNA进行检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M及HBV-DNA进行检测。结果:大蛋白的检出结果与HBV-DNA的检出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同HBV-M模式的HBV-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HBV-LP表达具有相关关系(r=0.95,P〈0.05)。结论:HBV-LP能够反映HBV的复制情况。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陈欢  李秀惠 《医学信息》2019,(12):67-69
目的 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及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HO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逐渐降低,以TG下降为主,与肝功能损伤有关,是评估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关系及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46例,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正常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他们的肝功能、IGF-Ⅰ、IGF-Ⅱ值。比较正常组与不同Child-pugh级别中肝硬化患者的IGF-Ⅰ、IGF-Ⅱ变化。结果:肝硬化患者IGF-Ⅰ、IGF-Ⅱ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1),IGF-Ⅱ的敏感性高于IGF-Ⅰ,联合测定有协同评估肝功能及提示预后的作用。结论:肝硬化患者IGF-Ⅰ、IGF-Ⅱ可作为病情及预后评估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肝和肝硬变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疾病 ,它具有传染性强 ,慢性病程 ,预后较差的特点 ,病人可能发展为肝硬变、肝癌、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我国肝硬变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肝。对慢性肝病的研究多从生物医学角度来探讨 ,从心理社会角度的研究甚少 ,尤其关于在乙肝转变为肝硬化的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否起一定作用。为了了解慢性乙肝和肝硬变病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对住院慢性乙肝和乙型肝炎肝硬变病人各 30例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 ,并观察其心理问题与病人个性、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以期对慢性肝病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治疗提供指导依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