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背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与神经生长因子缺乏有关,β亚基是构成神经生长因子(NGF)3种亚基中惟一具有生物活性的亚基,慢病毒载体是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构建过表达人神经生长因子β亚基(β-N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方法:通过目的基因的获得,载体质粒双酶切,载体质粒与目的基因的连接将人β-NGF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中,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观察人β-NGF基因的克隆情况,并进行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的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进行PCR实际获得的产物与预计PCR产物大小一致,即初步判断为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所获得的β-NGF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说明pGC-FU-β-NGF中携带有正确的β-NGF基因。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人β-N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  相似文献   

2.
背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与神经生长因子缺乏有关,β亚基是构成神经生长因子(NGF)3种亚基中惟一具有生物活性的亚基,慢病毒载体是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构建过表达人神经生长因子β亚基(β-N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方法:通过目的基因的获得,载体质粒双酶切,载体质粒与目的基因的连接将人β-NGF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中,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观察人β-NGF基因的克隆情况,并进行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的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β-NGF进行PCR实际获得的产物与预计PCR产物大小一致,即初步判断为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所获得的β-NGF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说明pGC-FU-β-NGF中携带有正确的β-NGF基因。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人β-N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  相似文献   

3.
研究构建一种能高效、稳定表达且易分离纯化人神经生长因子的pcDNA3.1-TM-FactorXa-β-NGF真核表达载体,此载体能在CHO细胞中表达具有高活性的rh-β-NGF.实验利用Trizol溶液从人胎盘中提取总RNA,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总RNA浓度后经RT-PCR克隆β-NGF基因,然后添加TM-FactorX...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 β 神经生长因子 (β NGF)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为 β NGF基因治疗和临床实验诊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 将质粒PGEM β NGF进行酶切获得 β NGF基因片段 ,用T4连接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以T7、P2为引物进行PCR ,论证插入片段的方向 ;经测序和酶切对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和进一步鉴定。结果 PCR产物琼脂糖电泳结果显示 :在预期位置有阳性条带 ;序列分析和酶切结果证实插入片段序列正确。结论 β NGF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β NGF构建成功 ,为进一步开展 β NGF基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临床实验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含EGFP标签的人β-神经生长因子(hβ-NGF)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和分析其在HEK293细胞中的定位,为后续基因转移实验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hβ-NGF基因编码框,连接到pEGFP-N1载体,将HEK293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转染)、空载组(转染pEGFP-N1质粒)和实验组(转染pEGFP-N1-hβ-NGF质粒),后两组采用脂质体法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瞬时表达及细胞定位,通过蛋白序列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软件进一步分析亚细胞定位。结果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pEGFP-N1-hβ-NGF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与空载组比较,实验组融合EGFP只少量分布于胞质中(P0.05),不存在于细胞核内。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β-NGF基因编码长241个氨基酸的肽链,由信号肽、前导肽和功能肽3段构成,含有2个N-糖基化位点,6个高度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可以形成3个二硫键,是可溶、不稳定的分泌型蛋白;亚细胞定位该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外,部分分布于胞吞内体和高尔基体,以模序二聚体形式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成功构建了有活性的hβ-NGF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到融合蛋白在HEK293真核细胞系分泌表达,其亚细胞分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人T-bet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T-bet。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7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根据Genebank的人T-be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设计合成一对附加BglⅡ和SalⅠ两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②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将T-bet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装入pMD18-T载体并送去测序。③BglⅡ SalⅠ双酶切质粒pMD18-T-bet,经琼脂糖电泳切胶回收T-bet片段,将T-bet插入载体pEGFP-C1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T-bet。④用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对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琼脂糖电泳结果显示在预期位置有相对分子质量为1608bp的特异性扩增带。②测序结果证实,T-bet的编码序列和Genbank中T-bet mRNA序列相同。③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插入片段序列正确。结论:实验成功扩增出人T-bet基因,构建了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T-bet,为探索T-bet基因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和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行构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真核表达载体,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转染真核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1/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根据Genbank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的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附加BamHⅠ,XhoⅠ两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人胎盘mRNA中扩增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4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PDGF-B。③经测序鉴定后,再用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对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琼脂糖电泳结果显示在预期位置有相对分子质量为725bp的特异性扩增带。②序列分析、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插入片段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扩增出完整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构建了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PDGF-B。为人及动物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在基因水平改变其遗传性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人维生素D受体(VDR)全长,构建VDR野生型及FokⅠ突变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提取总RNA,RT-PCR方法扩增将产物用EcoRⅠ和Hind Ⅲ进行双酶切后与pcDNA3.1(-) B-myc/his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载体;对野生型VDR基因行定点诱变,构建突变型FokⅠ VDR质粒.结果:重组质粒被酶切为两条带,一条为1 300 bp(代表人VDR),一条为5 500 bp(空载体);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序列完全相同.结论:成功克隆了人VDR基因全长并成功构建了人野生型和突变型FokⅠVDR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 hVDR,为进一步研究VDR基因变异与相关肿瘤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行构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真核表达载体,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转染真核细胞的实验研究及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1/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根据GeIlbank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的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附加BamHⅠ,XhoⅠ两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人胎盘mRNA中扩增出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4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PDGF-B。⑧经测序鉴定后,再用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对插入片段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琼脂糖电泳结果显示在预期位置有相对分子质量为725bp的特异性扩增带。②序列分析、双酶切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插入片段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扩增出完整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基因,构建了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PDGF-B。为人及动物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在基因水平改变其遗传性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治疗组织损伤的研究倍受关注,构建稳定可靠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有重要意义.目的: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构建 pcDNA4-HisMax-C/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并验证其转染大鼠骨骼肌细胞的可靠性.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并扩增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该基因片段重组于pcDNA4-HisMax-C真核表达载体上,构建成pcDNA4-HisMax-C/VEGF165重组质粒,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别用酶切电泳分析和 DNA 测序的方法对提取和重组 DNA 进行鉴定.pcDNA4-HisMax-C/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骨骼肌细胞1周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提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并酶切电泳鉴定.结果与结论:构建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片段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cDNA,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转染后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片段.提示成功地克隆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能以此为载体转染至骨骼肌细胞,并已整合到骨骼肌的基因组参与转录,证明了其转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Nowdays,manynervenutrientfactorswerefoundtohaverepaireffectonnerveinjury犤1.However,manyexperimentshaveconcen-tratedontheeffectofsinglefactor.Ourresearchwerefocusedoncombinationeffectofnervegrowthfactor(NGF)and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onsciaticnerveinjuryandprovidecluestoclinicaltreatment.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Experimentanimalsandgroupdivision96femaleWistarrats,weighting220-240gwererandomlydividedintonormalsalinegroup,NGFgroup,bFGFgroupandNGF+bFGF…  相似文献   

12.
AIM:To explore the co-effect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on the sciatic nerve after injury.METHODS:96 ra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saline group,NGF group,bFGF group and NGF bFGF group.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regeneration axon counting were detected in the 3rd,6th,9th,12th week postinjury.RESULTS:The end of SFI,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regeneration axon counting in NGF bFGF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CONCLUSION:The co-effect of NGF and bFGF on sciatic nerve is better than the effect of NGF or bFGF alo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明确其是否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想药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01/2004-05”,检索词“NerveGrowth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并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检索年份“2000/2004”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资料选择:对PubMed检索到的资料进行初审,筛除明显不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手工检索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试验,并以相同标准筛选从CNKI中检索到的文章。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英文全文文献57篇,中文全文文献642篇。选择以动物为对象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的,排除综述类文献。数据提炼:将收集到的23篇文章,包括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10篇,其中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分子结构相关的2篇,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分布、受体、生物学的作用相关的5篇,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的16篇。资料综合:23篇文献包括725只动物,论述了神经生长因子的分子结构,神经生长因子的分布,生物学作用以及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结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是帮助受损周围神经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含量及其检测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9例乳腺癌临床分期患者、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NGF、NGFR含量,分析与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血浆NGF含量:Ⅲ/Ⅳ期乳腺癌患者组、Ⅱ期乳腺癌患者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2.8±2.5)、(64.0±2.8)、(63.4±2.4)、(62.1±2.1)p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683,P0.05);血浆NGFR含量:Ⅲ/Ⅳ期乳腺癌患者组、Ⅱ期乳腺癌患者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01.3±285.3)、(90.0±52.7)、(67.5±42.5)、(63.0±33.3)pg/mL,Ⅲ/Ⅳ期乳腺癌患者组显著高于Ⅱ期乳腺癌患者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561,P0.01)。Ⅱ期乳腺癌患者组前后2次血浆NGFR分别为(70.8±42.9)、(109.3±55.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3,P=0.01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组前后2次血浆NGFR分别为(156.4±89.6)、(490.7±31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9,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浆NGFR水平增高可能与肿瘤发生进展相关,检测血浆NGFR水平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再生与神经生长因子给药途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局部和全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观察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05在大连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体质量180~200g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全身用药组、全身对照组和局部用药组。其中局部用药组,右侧后肢为实验组,左侧后肢为对照组。切除大鼠5mm长的坐骨神经,两断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再生室。局部用药组向右侧再生室内注入0.5mL神经生长因子;向左侧再生室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全身用药组按5mL/kg腹腔内给药。对照组腹腔内注入等量盐水。术后9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电镜观察及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采用辣根过氧化物法逆行追踪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标记情况。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生坐骨神经电镜观察结果:局部用药组及全身用药组的结果基本一致,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髓鞘厚呈板层样排列,神经再生活跃。而对照组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细小。②轴突计算机图像分析:用药组轴突数目优于对照组[局部:(2781±170),(1758±103)个/μm2;全身:(2840±127),(1786±112)个/μm2,P均<0.01];用药组轴突直径亦优于对照组[局部:(1.11±0.18),(0.64±0.17)μm,全身:(1.16±0.15),(0.87±0.17)μm,P均<0.01]。③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结果:实验组脊髓腰段横切片中,可见较多标记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而对照组中则少见。全身用药组与局部用药组结果相似。结论:全身和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也支持运动神经元存活。  相似文献   

16.
学术背景:近来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51-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rve growth factor,bone fracture,repair,osteogenesis".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修复".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②骨折修复的过程.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作用的实验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或综述类文章.文献评价:共收集到59篇相关文献,2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1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章中,分别涉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发展、生物学特性9篇,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5篇,骨折修复过程中参与的因子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4篇,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的修复作用10篇.资料综合:①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②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③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结论: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学术背景:近来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51-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rve growth factor,bone fracture,repair,osteogenesis”。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修复”。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②骨折修复的过程。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作用的实验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或综述类文章。 文献评价:共收集到59篇相关文献,2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1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章中,分别涉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发展、生物学特性9篇,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5篇,骨折修复过程中参与的因子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4篇,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的修复作用10篇。 资料综合:①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②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③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探明。 结论: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  相似文献   

18.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脑缺血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是在脑内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并能防止它们受损死亡,改善神经元病理状态、促进受损伤神经元再生及分化成熟等生物效应的多肽或蛋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近年来与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在脑缺血后的表达机制、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了解其在大脑中的分布,缺血性损伤程度与BDNF表达间的关系,以及影响BDNF表达的因素,有助于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神经元的存活、神经纤维的生长和分化以及再生起重要作用,是维持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功能的重要活性因子,对许多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性痴呆、脊髓损伤、脑卒中致瘫痪等均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目的测定经二硫化碳所致视神经损害的大鼠在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来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对受损视神经的治疗效果.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材料为Wistar健康成年大鼠,体质量240~340g,雌雄各半,由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与主要观察指标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NGF 5 000 U/kg组、NGF1 000 U/kg组、NGF 200 U/kg组和空白对照组.将清醒已埋好电极的大鼠进行固定,测定其视觉诱发电位及模式翻转诱发电位.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0 d后,模式反转诱发电位潜伏期[NGF 5000 U/kg组N1为(42.9±5.3)s,P1为(59.9±5.6)s,N2(93.8±5.9)s]和闪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NGF 5 000 U/kg组P1为(31.2±2.6)s,N1为(37.9±4.0)s,P2为(54.7±4.9)s,N2为(85.1±5.2)s]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缩短.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明显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并有量-效关系,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Hyperalgesia due to nerve damage: role of nerve growth facto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hypothesis that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contribute to hyperalgesia resulting from nerve damage was tested in rats in which the sciatic nerve was partially transected on one side. Administration of antisera raised against NGF and BDNF relieve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in these animal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NGF may elicit hyperalgesia by inducing mast cells to release algesic agents such as serotonin (5-HT). We found that degranulation of mast cells with compound 48/80 relieve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produced by nerve damage. We also found that local injection of the 5-HT2A and 5-HT3 receptor antagonists ketanserin and ICS 205-930 into the affected hind paw relieved mechanical hyperalgesia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idea that in this rat model of hyperalgesia due to peripheral nerve damage, NGF acts on mast cells to induce release of 5-HT, which sensitizes nociceptors. Hyperalgesia due to nerve injury and hyperalgesia due to inflammation may share some common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