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数目与CD34膜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和14例正常人外周血CD34+ HSC/HPC,分析CD34+ HSC/HPC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4平均荧光强度,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15 ± 0.10)%和(0.09 ± 0.07)%,低于正常人对照组[(0.37 ± 0.17)%,F = 17.18,P < 0.01],而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1,P > 0.05);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抗原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1.35 ± 19.2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7.43 ± 7.57,F = 3.13,P < 0.05),而稳定期SLE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3,P > 0.05)。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百分比与血清IgG水平呈负相关(r = -0.588,P < 0.01),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补体、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数减少,并且CD34抗原表达增加,提示SLE患者HSC/HPC功能存在异常,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用地高辛配体标记探针的细胞原位杂交技术对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myc原癌基因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其与疾病活动性及ANA、抗dsDNA抗体、IgG、补体C_3等免疫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SLE患者C-myc mRNA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并与疾病活动性一致;SLE患者C-myc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ANA、抗dsDNA抗体、IgG、C_3均有相关关系。上述结果提示:C-myc基因在SLE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C-myc基因与SLE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探讨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来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分化抗原CD5分子在部分B细胞上亦有表达,CD5+B细胞构成了人类B细胞一个独特的功能亚群,与免疫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及B细胞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国外报道的与CD5+B细胞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sjogren综合征和SLE等,但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APAAP方法检测了不同病期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CD5+B细胞的数量,并对患者CD5+B细胞量与其血浆抗dsDNA抗体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CD5+B细胞在SLE自身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运用使SLE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缓解后复发。90年代以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包括:(1)干扰免疫应答的生物制剂: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CTLA4Ig、抗B7单克隆抗体、抗dsDNA抗体的抑制剂、抗dsDNA抗体沉积的抑制剂、补体激活与沉积的抑制剂及细胞因子调节剂;(2)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2’-氯脱氧腺苷、霉酚酸酯及甲巯咪唑;(3)基因疗法与干细胞移植;(4)其他药物:脱氢表雄酮、自隐亭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胚胎胸腺组织移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1只符合要求的BALB/c×C57BL/6F1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亲代淋巴细胞混悬液后随机分成3(A~C)组,于SLE模型建立成功后接受相应治疗方案,第25天处死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比值;电子天平称取小鼠胸腺湿质量后计算胸腺指数;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冰冻切片免疫复合物的荧光强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荧光滴度。结果①C组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比值显著高于A组(P<0.05),但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B组胸腺指数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著低于C组(P<0.05);③C组肾脏冰冻切片荧光强度及外周血ANA荧光滴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胚胎胸腺移植对SLE模型鼠有显著治疗效果,有望运用于临床SLE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1例住院的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4 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4~5天。预处理方案为CTX 50 mg/(kg.d),4天;抗胸腺球蛋白(ATG)15~25 mg/(kg.d),3天。预处理结束后回输采集到的CD34+造血干细胞。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观察并评价移植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1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为0%。WHOQOL-BREF表的五个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总体感觉等在移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良好的疗效,患者在移植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结缔组织病     
2006316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SLE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李建华(广州市南方医院皮肤风湿科),曾抗,周再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2).-84~85,96对21例住院的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4 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4~5天。预处理方案为CTX 50mg/(kg·d),4天;抗胸腺球蛋白(ATG)15~25 mg/(kg·d),3天。预处理结束后回输采集到的CD34 造血干细胞。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观察并评价移植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1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为0%。WHOQO…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XSB狼疮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索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用小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采集供者C57BL/6的正常造血干细胞,输入经用环磷酰胺(CTX)、马利兰预处理的BXSB狼疮鼠体内,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移植后BXSB狼疮鼠的造血和免疫重建,尿蛋白试剂、ELISA法、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后的BXSB鼠尿蛋白、抗双链DNA抗体、肾病理改变和观察与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死亡率,并用微卫星PCR法检测移植后BXSB狼疮鼠的植活情况。结果 移植后60dDNA指纹图分析BXSB狼疮鼠转为供者的DNA指纹图,移植后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是(0.2±0.1)×109/L,白细胞从最低值上升至1.0×109/L的时间是移植后(47.5±12.8)d,移植后第8周CD3-CD5+和CD3+CD5+尚未恢复,移植后40d95.5%BXSB狼疮鼠尿蛋白减少,90.9%肾荧光减少,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4.5%抗双链DNA抗体转阴,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与移植相关的出血、体重减轻、肺部感染及死亡率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Allo-HSCT是一种有效的较彻底的治疗重型SLE的方法,其在降低BXSB狼疮鼠尿蛋白,使抗双链DNA抗体转阴及改善肾病理改变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但与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有一定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9.
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9例SLE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的干细胞的计数为(2.37~9.9)×108/kg。预处理方案是环磷酰胺50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4 d(造血干细胞回输前2~5d)。抗胸腺球蛋白抗体2.5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4d。同时碱化和水化尿液,保护心、肝和肾功能。从移植后临床表现、SLE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L的时间为移植后7~15 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移植后0~21d。所有患者均于移植后面部红斑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部分患者自身抗体转阴。9例患者均出现轻重不一的血清病样反应,1例出现严重的肾衰和心衰,3例有出血性膀胱炎,1例出现心因性精神障碍,1例发生会阴部念珠菌感染。结论 随访1年结果表明,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近期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8例HIV感染和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基线水平范围为1×106/L~443×106/L,均值231×106/L,HIV鄄1病毒载量为3.66log~>5.70log拷贝/mL。接受茚地那韦(indinavir)加双汰芝(combivir,含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每月用流式细胞仪MultiSET绝对计数法检测患者CD4+T细胞水平,bDNA法(检测范围1.70log~5.70logRNA拷贝/mL)检测血浆HIV鄄1病毒载量1次,并对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结果治疗后12个月CD4+T细胞计数平均升高267×106/L(P<0.01)。病毒载量于治疗后1~4个月全部降至可测水平(1.70log拷贝/mL)以下,平均下降2.13log拷贝/mL。1例患者有过1次因漏服药物所致的小幅度且短暂的病毒载量反弹,其他患者的病毒载量均维持在可测水平之下或仅在可测的水平。1例晚期艾滋病患者(CD4+T细胞基线水平为1×106/L)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皮肤真菌感染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其他患者也见临床好转。药物副作用有:8例患者中有早期胃肠道反应6例,一过性白细胞减少3例,轻度贫血2例,血淀粉酶升高2例,血总胆红素升高4例,血糖升高1例。无药物相关的心、肝、肾功能损害,亦无肾结石和胰腺炎的表现。结论茚地那韦加双汰芝的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SLE患者采取分组对照研究。治疗组17例,用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照组19例,单用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和狼疮活动度(SLAM)。结果 两组症状均明显好转,疾病活动度均明显下降。近期疗效上IVIG组对减少SLAM、降低ANA和抗dsDNA阳性率、升血小板方面明显优于甲泼尼龙组(P < 0.05),远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G组继发感染的发生率(11.8%)显著低于甲泼尼龙组(36.8%)。结论 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为辅助治疗重症SLE的有效手段之一,适用于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以及伴严重感染不宜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CD70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的状态。方法 分离15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CD4+与CD8+细胞,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CD4+和CD8+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70+ 细胞和CD8+CD70+细胞百分率,亚硫酸氢钠基因测序法检测CD4+细胞和CD8+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①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82 ± 0.12和0.73 ± 0.1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45 ± 0.09),F = 53.0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的CD70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 < 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70+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30% ± 11.04% 和66.80% ± 3.9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48% ± 3.45%),F = 311.517,P < 0.01,活动期SLE患者CD4+CD70+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值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70+CD4+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92,P = 0.000)。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序列-600 ~ -300 bp 区域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32 ± 0.05和0.36 ± 0.05,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62 ± 0.05),F = 152.64,P < 0.01,活动期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 < 0.05)。结论 CD4+细胞CD70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这种低甲基化状态可能是CD70过度表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3受体α1(IL-13Rα1)基因mRNA的表达及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甲基化状态。方法 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10例SLE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IL-13Rα1 mR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4+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为2.224 ± 0.251,非活动期SLE患者为1.712 ± 0.132,正常人组为1.104 ± 0.04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非活动期及正常人组分别为1.672 ± 0.142,1.410 ± 0.154,1.238 ± 0.106,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活动期SLE患者为0.454 ± 0.023,非活动期为0.635 ± 0.065,正常人为0.844 ± 0.097,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IL-13Rα1 mRNA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9,P < 0.01;r = 0.76,P < 0.05);CD4+ T细胞的IL-13Rα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 = -0.89,P < 0.01);CD4+ T细胞IL-13Rα1 mRNA表达与其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 = -0.84,P < 0.01)。结论 SLE的发生发展可能与DNA低甲基化导致SLE患者T细胞过度表达IL-13Rα1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患者预防PSM复发的二期预防性治疗时间长短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国界门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PSM成人患者,以停用二期预防性治疗时患者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为标准,将病例分两组,Ⅰ组在 CD4+ T细胞≥200 × 106/L后、Ⅱ组在100 × 106/L ~ < 200 × 106/L后停用PSM二期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的疗程和疗效,并分析患者临床脏器累及、合并症、抗真菌方案、抗病毒治疗时机等不同因素对二期预防性治疗时间的影响。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分析。结果 92例患者都得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在器官累及、合并症、抗真菌治疗方案的构成以及疗效、抗真菌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但Ⅱ组患者二期预防性治疗时间[(8.13 ± 5.13)个月]较Ⅰ组[(12.44 ± 9.51)个月]短(P < 0.05)。HAART开始于PSM治疗后、合并其他感染、合并结核感染等因素导致二期预防性治疗时间延长,且三者的影响依次从大到小;而HAART开始于PSM治疗前较开始于PSM后二期预防性治疗时间短(P < 0.05)。结论 艾滋病合并PSM患者HAART后,当CD4+ T淋巴细胞恢复到≥100 × 106/L后3 ~ 6个月可以停用二期预防性治疗;影响二期预防性治疗用药时间的积极因素是抗马尔尼菲青霉治疗前开始HAART,负面因素有HAART开始于抗马尔尼菲青霉治疗后、合并其他感染或合并结核感染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CD70在SLE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用定量RT-PCR方法测定15例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70mRNA转录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CD70+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T淋巴细胞CD70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0.82±0.12),(0.73±0.11)和(0.45±0.09),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活动期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D4+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0.30±11.04)%,(66.80±3.98)%和(12.48±3.4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活动期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70的过度表达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CD70过度表达可以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S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患者为SLE迁延不愈并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采集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预处理用环磷酰胺(CTX)2.4 g静滴连用2天,依托泊苷(VP-16)0.4 g/m2d1,0.5 g/m2d2(即依据病人体表面积第1天用0.4 g/m2,第2天用0.5 g/m2),预处理后回输自体骨髓悬液。用惠尔血(rhG-CSF)刺激粒细胞的恢复,观察ABMSCT前后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ABM-SCT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象各指标恢复正常。结论ABMSCT对SLE有较好的疗效,远期疗效还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变化。 方法 IL ACL-9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82例SLE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vW因子抗原含量(vWF:Ag)。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和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的水平。用线性相关分析检测vWF:Ag、CEC、EPC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每20万个单一核细胞中CD34+细胞、CD133+细胞、CD34+CD133+双阳性细胞数(35.4 ± 16.7、86.5 ± 32.1、361.3 ± 176.4)分别高于稳定期患者(17.1 ± 10.9、28.7 ± 21.5、107.2 ± 44.3)和健康人(13.8 ± 9.6、11.2 ± 5.5、92.3 ± 5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与稳定期患者比较,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每20万个单一核细胞中EPC数(361.3 ± 176.4)和vWF:Ag水平(438.9 ± 205.3)%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CE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稳定期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SLE患者活动期EPC与vWF:Ag呈正相关(r = 0.67,P < 0.01),与CEC无统计学相关性(P > 0.05)。 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EPC数量与血管损伤标志物(vWF:Ag)水平密切相关,表明EPC数量改变可以作为评价病情活动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T淋巴细胞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15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CD4+与CD8+T细胞,并分别提取DNA。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对CD4+与CD8+T细胞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4+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序列-600~-300bp区域平均甲基化水平(0.32±0.05,0.36±0.05)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0.62±0.05,P=0.000),且活动期平均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期SLE患者组(P=0.000)。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组的CD8+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序列平均甲基化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TNFSF7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且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SLE的活跃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