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更好地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总结我科一例确诊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进行观察,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力轻度减退、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意识障碍、继发性癫等,头颅MRI显示白质深部的多发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小环状强化灶.临床病情迅速恶化.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免疫标记脑组织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LCA、CD20、CD79a表达阳性,个别细胞呈ki67阳性.CD3、UCHL-1、CD30、KP-1表达呈阴性,确诊IVLBCL.结论 IVLBCL是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和联合化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有10年抑郁症病史,误诊为脑炎,头颅MR检查示,左侧额顶颞枕岛叶、左侧基底节区多发斑片状信号影,后通过手术活检进行病理学及分子学诊断后确诊,术后患者及家属放弃接受放化疗方案,随访6个月后死亡。结论 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诊断主要靠手术活检并进行病理学和分子学检查的方法确诊,诊断明确后进行放疗和化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2岁。因枕部肿物进行性增大40余年,头痛6个月、视野改变1个月,于2003年5月28日入院。体格检查:枕部触及一6cm×5cm×4cm大小肿物,头皮表面无红肿、压痛,基底固定,质中,双颞侧偏盲,右侧尤甚。头部CT检查显示左枕类圆形低密度影,后枕部颅骨破坏,颅骨内外板间软组织密度影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颅内积气(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我院56例外伤性颅内积气病例,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男41例,女15例;年龄6~68岁,平均35.4岁。闭合损伤30例,开放损伤26例。昏迷35例,颅神经损伤12例,有脑脊液耳漏及出血23例,有精神症状者6例,呕吐26例,头痛41例。来院就诊时GCS:3~5分2例,6~8分13例,9~12分24例,13~15分17例。CT表现及积气部位:CT示27例颅盖骨折,29例颅底骨折,颅内血肿18例,多发性血肿1例,脑挫裂伤23例。积气多呈散在泡状分布,量10~100ml,呈星月状,位于额部46例,脑室内6例,颞部4例。2治疗方法及预后手术26例,保守治疗30例,CT扫…  相似文献   

5.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附五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例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人,2例位于左顶叶,余3例分别位于右颞叶、右额叶和枕骨大孔区,头CT显示为高密度,MRI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术前诊断为脑转移瘤、脑囊虫病、脑脓肿和脑膜瘤,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肿物主要由3种成熟的细胞组成,即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浆细胞胞浆内κ、γ轻链均呈阳性表达。手术切除后给予激素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少见,易引起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和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52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麻木共3次入院,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癫发作、智能障碍,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影像学检查均考虑为缺血性卒中及脑萎缩,脑电图显示中至重度异常波形。脑脊液红细胞计数1.04×106/L,中性粒细胞比例、蛋白定量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升高,氯化物水平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组织病理学显示皮质内部分神经元肿胀,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及毛细血管数目增加;肿胀及形态正常的神经元胞质内均有Mito染色阳性颗粒物质存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胞质内大量异常线粒体堆积,形态、大小不一,线粒体嵴变平或延长并旋绕成同心圆状,线粒体内出现嗜锇小体和类结晶样包涵体。结论线粒体脑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缺血性卒中,对线粒体病的诊断需进行临床表现、血清酶学、生化指标、肌肉组织活检及分子生物学等多项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成人左侧额叶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本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开颅肿瘤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颅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以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后继以6周期辅助化疗。患者已无瘤生存4年,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结论成人颅内神经母细胞瘤极为少见且恶性程度高,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及术后正规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临床十分罕见,对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避免误诊.方法与结果 报告l例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男性患者,23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病程7年.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侧脑室前角前下方额叶皮质内长约1.60 cm的小结节状混杂信号影,邻近额叶组织有胶质化表现.术中可见左侧额底病灶与硬脑膜粘连,大小约为3cm×2cm,呈灰褐色,质地较韧,边界不清,部分钙化,血供丰富.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肉芽肿伴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钙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及寄生虫病变;病变组织表达波形蛋白和CD68,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论 颅内植物性异物肉芽肿根据其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根据异物种类及存留时间的长短,其影像学也存在多样性,但是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明确诊断,与肿瘤、寄生虫病变相鉴别,并初步明确其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3~ 75岁 ,平均 35 .5岁 ,病程 2月余至 2 0年不等 ,平均 4 .3年。 2 .临床表现 :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3例 ;1例顶枕部巨大蛛网膜囊肿以左侧肢体乏力、走路跛行为主要症状 ;1例表现为反复癫痫大发作 ;2例表现为反复头晕、  相似文献   

10.
头皮Merkel细胞癌: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rkel细胞癌(Merkelcellcarcinoma,MCC)临床罕见,是原发于真皮组织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性肿瘤,高度恶性,侵袭性生长,具有局部复发率、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及远隔转移率均较高的特点[1~4]。本文报告一例头皮多发性MCC,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病历资料1.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发现枕部中线及右侧头皮肿物、局部闷胀不适4个月于1999年10月2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行右侧枕部头皮肿物切除术(未行病理检查),术后2周病灶即复发至术前大小。入院体检: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枕外粗隆上7cm水平正中矢状…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报告 女性,54岁.因渐进性头痛、头晕、视物不清2个月余,恶心、呕吐伴走路不稳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病人神志清楚,精神差,卧床,双侧视乳头水肿明显,颅神经、运动、共济、深浅反射大致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全身系统检查未见颅外淋巴瘤表现,血常规、血沉正常、胸片未见异常.MRI检查示:双侧桥脑小脑角、双侧侧脑室内多发类圆形占位病灶,强化效应较均匀,脑室系统正常,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颅内多发淋巴瘤(图1,2).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且囊肿易破裂,术后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各种并发症。结论颅内皮样囊肿一般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CNS-IVLBCL)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探其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总结分析2021至2022年经神经外科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的3例CNSIVLBCL患者的临床、影像、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不具特征性,经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病情加重,为明确诊断行颅内病变活检术。3例形态学均显示脑组织小血管内见中等偏大淋巴样细胞巢团状聚集,核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9、CD20、CD79a、PAX-5和Bcl-2阳性表达,提示B细胞来源。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3例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化疗,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密切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CNS-IVLBCL是IVLBCL的形式之一,属于高度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只在小血管腔内增殖,不形成肿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缺乏典型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尽早予以化疗可使患者得到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合并动脉瘤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皮样囊肿合并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疗方式进行探讨。结果术前诊断明确,术中肿瘤全切及动脉瘤完全夹闭。随访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颅内皮样囊肿合并动脉瘤极其罕见,术前容易漏诊动脉瘤,头颅 CTA 有助于诊断,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24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1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17例中,巨型动脉瘤7例,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9例。10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孤立,1例行包裹,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11例,差5例,死亡例。经术后3个月至8年随访结果好1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但对宽颈或不规则型巨大动脉瘤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左眼睑下垂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眼睑下垂,右眼颞侧视野缺损。视力:左眼0.6,右眼0.5。眼底检查:双视盘边界清,色苍白,动脉反光增强,A:V=1:3。辅助检查:Hb:99g/L,WBC:3.28×109/L, L:0.373,未见幼稚细胞。血白蛋白:30.04g/L。激素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化学治疗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rimary intracranial lymphoma,PIL)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7~2002年42例经过病理证实的PIL,均给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再给予全脑外照射20~30Gy,最后接受以甲氨蝶呤(MTX)大剂量化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4~6疗程。结果随访9~42个月,卡氏评分平均提高20分,即期疗效完全缓解39例,部分缓解3例,无肿瘤增大者。42例患者死亡31例,存活11例;平均生存期28.4±4.1个月;1、2、3年局部控制率为92.9%,73.8%和52.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76.2%和57.1%;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以大剂量MTX化学治疗是治疗PIL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脑富有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患者男,21岁。因剧烈头痛、左顶部肿块7d入院。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痛,以左额顶部最为明显,并于左额顶部扪及肿块,无呕吐及发热。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左额顶部可扪及一约3cm×3cm大小的质硬肿块,触痛、压痛明显。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入院后第4天自觉头痛减轻。CT检查显示,左顶骨骨质破坏,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楚,邻近的颅骨无侵蚀迹象(图1);MRI检查左顶骨板障呈异常信号,边界尚清楚,信号欠均匀,增强后强化,邻近板障局部血管呈充血表现,左顶叶相应脑实质稍有受压(图2,3)。入院后第8天于全麻下施行左额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