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加油站从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现状, 为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抽样方法, 抽取中山市30家加油站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依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检测, 并对436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结果 对40份油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 除了溶剂汽油外, 还检出不同比例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等成分, 40份油品苯检出率60.0%(质量分数0.03%~1.90%)、二甲苯检出率52.5%(质量分数0.6%~6.0%), 甲苯检出率80.0%(质量分数1.2%~16.0%), 正己烷检出率79.8%(质量分数1.2%~7.6%), 乙苯检出率57.5%(质量分数0.6%~2.6%)。对30家加油站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个体检测显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溶剂汽油和乙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均未超过限值, 其中苯、乙苯低于检出限, 甲苯检出率47.1%(0.1~14.7 mg/m3), 二甲苯检出率47.1%(0.1~8.4 mg/m3), 正己烷检出率63.9%(0.1~3.3 mg/m3), 溶剂汽油检出率51.8%(0.1~88.8 mg/m3)。定点检测显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溶剂汽油和乙苯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均未超过限值, 其中苯、二甲苯、乙苯低于检出限, 甲苯检出率14.3%(0.3~0.8 mg/m3), 溶剂汽油检出率42.8%(0.4~38.5 mg/m3)。加油站作业人员主要健康问题是心电图、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异常率较高, 男性的红细胞、血压和心电图的异常率高于女性(P < 0.05), 工龄> 5年的加油站工作人员在血压、谷丙转氨酶和尿常规异常率方面均高于工龄≤ 5年的工作人员(P < 0.05), 加油工血压、尿常规和血糖异常率高于非加油工(P < 0.05)。
结论 加油站从业人员的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和溶剂汽油接触属于长期低浓度接触, 可能会对从业人员造成一定健康损害, 应加强加油站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市加油站加油工的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以及健康状况。方法通过对广东省某市石油公司的113家加油站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分析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对现场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进一步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该石油公司的油品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正庚烷、异戊烷、正戊烷、壬烷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检测项目均未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但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检出率为64.88%。健康检查结果显示,目标疾病相关异常率为6.08%。结论长期接触汽油和柴油可能对加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应加强对加油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宣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油库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某油库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并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等强度/浓度进行测定,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溶剂汽油、苯、甲苯、二甲苯和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结论该油库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溶剂汽油、噪声,其防毒、防噪设施齐全,但应加强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4.
某成品油储备库职业病危害分析与防治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评价某成品油储备库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该油库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柴油、油品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工作场所中联合泵棚输油泵噪声强度超标,最高为89.3 dB(A);船甲板采样口存在溶剂汽油和苯,短时间检测浓度超标,最大值为2 129 mg/m3(超过限值7.1倍);苯15 m in检测浓度最大值为30.8 mg/m3(超过限值2.1倍);维修工个体接触苯的浓度超过限值1.1倍;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油库主要职业病危害是汽油、苯、噪声,应从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某油品罐组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方法本次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和职业健康检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结果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工人接触汽油、苯、甲苯、二甲苯、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浓度或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关键控制点是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结论本项目采取了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本次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项目所涉及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处较低的风险水平,在后期正常生产过程中,建设项目在采取本报告所提措施和建议的情况下,能够符合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某石化分公司苯抽提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运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三氯乙烷、苯、甲苯、二甲苯、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二氧化硫、溶剂汽油、液化石油气、硫化氢等化学有害因素和高温、噪声、工频电磁场等物理因素。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山市某石油运输服务企业加油站作业环境的职业病危害以及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
方法 选择中山市某石油运输服务企业18~40岁的在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以油枪作业岗位315名工人为研究组, 307名非油枪作业岗位人员为对照组; 收集其一般情况和职业史等资料, 以及职业性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该企业加油站存在的化学毒物有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和正己烷, 其中加油作业岗位空气中苯、溶剂汽油、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值分别为(0.25 ±0.03) mg/m3、(76.73 ±7.03) mg/m3、(0.63 ±0.13) mg/m3、(0.26 ±0.04) mg/m3、(1.25 ±0.09) mg/m3, 办公人员岗位空气中苯、溶剂汽油、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浓度均未检出。所有检测点空气中苯、溶剂汽油的CTWA值均未超标。研究组工人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血红蛋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工人的血糖浓度和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该石油运输服务企业员工职业病防护管理未到位, 工人血糖、血红蛋白浓度异常检出率升高, 长期接触汽油对作业人员健康造成一定损害, 应加强加石油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连市某油品码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方法对大连市某油品码头公司作业现场进行调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样及测量、实验室分析。结果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戊烷、己烷、汽油、硫化氢和噪声等是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发现,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低于最低检出限,工人接触的每周40 h等效声级强度均低于国家限值85 dB(A),其中消防泵房噪声强度最高,达103 dB(A),3个变电所变电柜处工频电场强度均为0.001 kV/m,远低于国家限值5 k V/m的要求,各工作场所采光照度达315~1 062 lx,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大连某油品码头公司生产中存在的化学因素种类虽多,但其浓度极低,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中毒的可能性较小,职业病危害较重。但大修或清罐作业时属于密闭空间作业,如果防护不当,极易发生急性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油库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依照国家标准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和检测,并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7)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油库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化合物、盐酸以及噪声等。油库汽油浓度最高为52.4 mg/m3,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苯浓度最高可达9.07 mg/m3,接近国家标准限值10 mg/m3;油库消防泵房作业工人接触噪声强度最高可达84.13 d B(A),发电机房作业工人高达84.99 d B(A),接近国家标准限值85 d B(A);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结论苯和噪声是油库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乙烯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保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方法 按照国标要求对该车间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采样检测及分析.结果 H2S、苯、甲苯、二甲苯、甲醇、噪声是该车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发现乙烯车间化验室内苯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标,部分岗位噪声也存在超标现象.结论 该车间应着重改善作业环境,提高防护措施,控制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防止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工业用混合有机溶剂挥发性化学组分,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1年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的6种无注册商品名或成分说明的118份混合有机溶剂样品的挥发性化学组分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①“开油水”主要检出甲苯、甲醇和正己烷,部分样品检出苯与二甲苯;②“洗板水”主要检出甲苯、正己烷和甲醇,部分样品检出苯、三氯乙烯和四氯化碳,个别检出1,2-二氯乙烷;③“天那水”主要检出甲苯、二甲苯和苯,部分检出甲醇,个别检出1,2-二氯乙烷;④“清洗剂”主要检出正己烷、三氯乙烯和二甲苯,部分样品检出甲醇,个别检出苯和1,2-二氯乙烷;⑤“去污水”主要检出正己烷、苯和甲苯,部分检出甲醇和三氯乙烯;⑥“白电油”以检出正己烷为主.结论 工业用混合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复杂,均不同程度地检出三氯乙烯、正己烷、苯或1,2-.二-氯乙烷等高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本市部分区汽车加油站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的抽样调查,分析现阶段加油站行业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制定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加油站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表与检测方案,对5个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抽取50家汽车加油站,每个区县10家,采用问卷方式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调查,并对每个加油站的环境、作业岗位及油品原料的汽油和苯含量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当前汽车加油站开展的职业卫生工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个体采样苯浓度超标率5%,油品采样苯含量检出率高达69.7%,且存在超标样品。结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汽车加油站纳入本市职业病防治监管的范畴,亟需制定“上海市汽车加油站职业卫生操作管理规程”。  相似文献   

13.
探究某制鞋企业溶剂汽油作业人员血常规指标下降的原因;采用仪器法对工人血常规进行检测,用气相色谱对作业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8名工人中有7人存在血常规指标下降的情况,复查结果也一致;作业现场空气中苯、甲苯浓度均超标。提示,工人有可能接触了超限的苯、甲苯。而该次职业健康检查漏掉了苯、甲苯、二甲苯项目的检测,建议今后在对接触溶剂汽油危害因素的职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时,应同时要求其进行苯项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识别西安市某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卫生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防护补充措施及建议。方法2017年7—8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滑石粉尘、砂轮磨尘、矽尘、其他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氩气、氦气、乙炔、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柴油、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氨、氟利昂、硫化氢、噪声、电焊弧光、高温、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等。检测结果显示,总装车间保洁库甲苯和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198~275和316~364 mg/m3,喷漆库甲苯和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97~102和175~194 mg/m3,电器车间部件喷漆间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14.5~152.7 mg/m3。职业健康检查中有1例职业禁忌证,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患者。结论本项目个别作业场所甲苯、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生产性粉尘、其他检测点化学性有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及物理因素测量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防毒防尘、防噪减振、防暑防寒等措施,为作业人员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需进一步维护喷漆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维修车间职业病危害现状,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该公司在汽车维修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和讨论。结果该维修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砂轮磨尘、一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醛、溶剂汽油和噪声。检测结果显示,喷漆单元的二甲苯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其他各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在维持现有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对通风排毒设施应加以改进,争取将职业病危害的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与评价扬州市某制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定量分级法和检查表等方法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检测结果显示,1和2车间制帮区胶黏台作业位苯浓度高达18.8和11.2 mg/m3,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制鞋企业定性为职业病危害严重单位。应在化学辅料的选择、通风设备的维护,重点岗位胶黏剂使用的管理方面加强监督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印刷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析. [方法]运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状况等进行职业病风险评估. [结果]该企业所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印刷油墨、润版液、润版添加剂、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显影液及溶剂汽油等,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异丙醇、溶剂汽油及机器运转产生的机械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检测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均低于相关限值,6个噪声作业岗位中3个岗位不符合相关限值要求.现场检查作业人员均未佩戴防毒口罩,仅轮 印车间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各印刷车间仅设机械排风,且空调未设置新风系统. [结论]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应加强噪声的防护,同时关注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企业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通过现场管理情况以及检测结果对木质家具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劳动者接触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甲醛、正己烷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33.3%接触木粉尘的作业岗位木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0%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噪声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17年企业未进行劳动者职业病健康检查;防护设施不符合要求;封边区和包装区的劳动者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符合《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结论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整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部分接触木粉尘、噪声的作业岗位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佛山市某密封式铅蓄电池装配整改项目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方法采取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法、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烟)、二氧化锡、乙酸乙酯、丙酮、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正己烷、氢氧化钠、硫酸及噪声等。检测显示,人槽作业岗位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烧焊、装模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LEX,8h)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作业等级(噪声、化学物)为I级,组装区各作业岗位均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结论该项目属职业危害严重项目,职业病防护效果符合职业卫生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提出改善作出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办法.方法:采取调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性危害因素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丙酮,物理性危害因素噪声等;由检测可知,各作业点属于安全作业岗位.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有关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