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新器械和设备的研发,对内镜颅底解剖的深入认识,以及手术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是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得以飞跃发展的三大基石[1-2].随着内镜颅底外科的发展,内镜视频成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虽然内镜成像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多镜片摄像技术,高清技术.但是和开放以及显微镜下获得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影像相比,目前的标准内镜系统仍然只能提供缺乏立体感的2D影像.有经验的术者可以通过视觉以及空间线索来判断复杂的颅底解剖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是2D成像是目前内镜系统无法回避的缺陷[3].国外开始了3D显示技术的开发,以及在颅底外科的相关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本文简述3D显示技术的概况,并总结该技术在颅底外科领域的实验室以及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鼻内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逐渐涉及鼻眼相关外科和鼻颅底外科的各个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某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内镜技术在鼻眼相关外科及鼻颅底外科延伸应用的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2013年12月病历资料完整的77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眼相关及鼻颅底外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7例患者中,鼻眼相关外科患者60例,鼻颅底外科患者17例;(2)鼻眼相关外科诊治疾病种类包括鼻源性眶并发症,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球后占位,球后异物,外伤性视神经病,复杂眶壁骨折;鼻内镜技术在鼻颅底外科拓展应用诊治疾病种类包括垂体瘤,脑脊液鼻漏,前颅底及累及前颅底病变,脊索瘤,颅鼻沟通性肿瘤,颅咽管瘤;(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58%(12/77),包括术中出血500ml患者6例,其中1例术后高热可疑颅内感染,眶周肿胀5例,眶内出血1例。结论 (1)该院鼻内镜技术的延伸应用涵盖了鼻眼相关外科及鼻颅底外科的多数病种,但其开展受一定制约;(2)鼻内镜技术在鼻眼相关外科及鼻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并发症的防治不容忽视;(3)鼻内镜技术在鼻眼相关外科及鼻颅底外科领域的拓展及推广应用需各相关科室(如麻醉科、眼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及影像学科等)的团队协作,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响导航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鼻内镜下鼻窦、鼻颅底和鼻眼相关等手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鼻内镜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本文从影像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历史、适用范围和应用态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是一种恢复或改善鼻的形状和功能的手术,在术中常用到植入或非植入性材料。3D打印是材料制造行业的一次技术革新,近年来在包括生命医学的多个科学领域发展迅猛。3D打印具有个性定制、精确制作的特点,这恰好与个体化需求明显的功能性鼻整形手术契合。本文就3D打印在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术前规划和学习、术中辅助操作和引导、植入物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将应用3D打印与传统方法的功能性鼻整形手术进行对比,同时展望3D打印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大量问世及制作成本下降,3D打印作为当今制造业前沿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过程尤其是外科专业,在耳鼻咽喉科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假体制造及植入、术前规划、模型重建和技能训练及教学等方面。通过定制个性化植入物及手术器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成本,通过术前规划及模型演练降低手术副损伤。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活体组织器官的复合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的潜在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论文主要讨论3D打印技术在耳鼻咽喉科领域的扩大应用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技术在鼻内镜手术精准治疗鼻前颅底恶性肿瘤及颅底功能重建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对21例鼻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行鼻窦冠状位CT或MRI扫描,并行3D影像重建及模型打印,根据3D成像及模型了解鼻颅底恶性肿瘤侵及范围、颅底及眶壁骨质的缺损大小形状,制定鼻内镜手术术式、肿瘤精准切除范围及颅底功能精准重建方法。 结果 患者肿瘤均一次手术全切除,其中6例行颅底功能精准重建术,无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并发症。术后病理示鳞癌9例,嗅母细胞瘤5例,腺样囊腺癌3例,横纹肌肉瘤4例。术后行正规放疗,横纹肌肉瘤患者加化疗。经平均随访3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与本肿瘤相关的死亡。 结论 3D成像及打印模型能清楚显示鼻颅底恶性肿瘤范围、颅底及眶壁骨质缺损的大小及形状,并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内镜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案,有重要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颅底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近代鼻科学的发展历程,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Guiot等率先采用经蝶窦进路用内镜检查鞍区;70年代,Bushe和Halves开始建议应用内镜开展脑垂体手术。1990年有学者就鼻颅底外科领域的诸多问题和鼻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作了系统地阐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鼻内镜外科技术诊疗范围不断扩大。1992年,Jankowski首先报道采用内镜经蝶进路治疗3例垂体瘤。此后,  相似文献   

8.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其在儿童鼻颅底病变的治疗上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鉴于儿童解剖特点及手术的难度,此类手术并不普及。本文对儿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相关解剖及鼻内镜鼻颅底手术重建的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儿童鼻颅底病变的诊疗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及术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鼻鼻窦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鳞癌4例,骨肉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鼻窦CT扫描,3D重建并打印出病变鼻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手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需修复重建部位,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术后均予以放疗并密切随访,通过CT复查与功能检查,对疗效、手术精准度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经3D打印术前设计,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8例患者同期行缺损部位修复重建,其中6例患者上颌骨和眶壁骨质缺损植入钛网,2 例患者颅底骨质缺损较大行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2例缺损较小且硬脑膜完整者未行骨性重建。术中能够明确肿瘤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实现了全部切除、准确定位缺损并修复,精确度高。术后CT复查显示切除范围、骨缺损部位、重建外形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10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访12~3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助于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范围的确定、缺损重建,可提高鼻鼻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精确性、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将联合拟定于2009年8月12~1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第四届全国鼻-颅底内镜微创外科新技术学习班(全国I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分)。届时将邀请国内颅底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授课,内容涵盖了鼻相关内镜颅底外科及侧颅底外科疾病诊治最新进展,颅底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诊断,手术入路设计及手术技巧,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对策等。本次学习班的中心议题是“颅底肿瘤生物学特点及累及范围对手术方式设计的影响”。学习班注册费:1000形人,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相似文献   

11.
颅底肿瘤,尤其是中颅底肿瘤与口腔颌面外科关系最为密切。颅中窝底有许多重要神经血管结构聚集,是头颈外科领域内最为疑难的解剖区域。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促使颅底手术的术前设计和操作模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术前虚拟设计和术中导航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颅底盲区的可视化,大大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本文重点介绍数字化技术在颅底肿瘤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应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鼻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相关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并提出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的初步策略.方法 鼻相关颅底肿瘤132例,均在内镜下进行手术.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累及范围及性质分别采取经筛、鼻中隔经蝶、扩大鼻中隔经蝶、经上颌窦后壁、扩大上颌窦后壁、鼻腔外侧壁、鼻外上颌骨、经口-咽后壁等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率78.8%(104/132),并发症发生率29.5%(39/132),分别为大出血、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尿崩、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血糖及神经精神症状,无致残及致死性并发症.随访时间4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3.0年.良性肿瘤术后复发率9%(9/100),无死亡病例;Kaplan-Meier法计算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75.O%,5年生存率55.6%.结论 采取合理的手术入路,明确手术的切入点和切除肿瘤的安全平面,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切除肿瘤;手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出处理预案;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为正确处理跨学科问题提供技术保证.这些措施对有效减少颅底肿瘤内镜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避免致死和致残性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7例单侧鼻骨骨折或双侧鼻骨骨折对侧没有移位的鼻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内分别行颌面部CT扫描,术中采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复位骨折,采用VAS评分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对鼻外形的满意度和鼻腔通气情况比较。结果患者鼻外形满意度VAS评分从术前 (6.353±1.607)分降到术后(1.529±1.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鼻腔通气情况VAS评分从术前(2.912±2.315)分降到术后(0.882 4±0.322 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鼻外形主观满意度及鼻塞主观感觉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3D打印鼻骨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操作简单且复位准确率高,可达到精准复位的目的。用3D打印鼻骨骨折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内镜鼻颅底外科技术不断进步,手术领域日益拓展,发展前景令人瞩目。目前限制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外科术者鼻颅底内镜学习曲线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加强内镜操作训练,熟悉鼻颅底内镜解剖,重视颅底重建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强调多学科合作治疗颅底肿瘤都是进一步安全有效发展内镜鼻颅底外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新设备和技术。方法:综述近年鼻内镜手术新设备的研究进展及与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结果:新设备主要包括三维图象技术、电视导航系统、电动机割吸引器、立体内镜和人工智化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结论:新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鼻内镜外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目前国内外各大行业领域研究的热门,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共同引导科技前沿。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娱乐,包括游戏、购物、家居、电影方面,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取得广泛研究及应用。但因医学专业性较强,对于此技术的要求较其他专业更高,所以V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有待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鼻内镜颅底外科经过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全球主流的颅内肿瘤切除术的首选术式。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将VR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包括颅内、侧颅底、斜坡等区域。因此,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鼻内镜颅底外科来说,VR无疑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7.
脊索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残留脊索组织的先天性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骶尾部及颅底中线部位,尤其是斜坡区域,其预后与肿瘤切除程度密切相关,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多能长期生存。由于颅底脊索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侵袭范围广,累及颅底重要神经、血管及脑组织等,手术完全切除极其困难,因此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导航系统、电生理监测、经鼻超声系统和多普勒超声血管探测仪等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经鼻内镜入路能在直视下最大可能地安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并尽可能保留重要神经、血管功能,其手术创伤小,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并且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全面认识经鼻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我们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关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相关文献,并从术前肿瘤评估分型、手术策略、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几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