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提高药物过敏致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诊断率。方法对35例药物过敏致急性肺水肿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数字X线成像检查示Kerley氏B线14例,广泛密度均匀的实变阴影(白肺征)、肺血重新分布及肺纹理及肺门血管增粗、模糊各35例,支气管袖口症、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各6例,肺泡实变阴影28例,蝶翼征15例,肺内有毛玻璃密度影像(雾蔼征)27例。16排螺旋CT检查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边缘光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光滑;肺内有毛玻璃密度影像。叶间胸膜及其他部位胸膜增厚可发生叶间积液,当病变进展为肺泡性肺水肿时,两肺内有肺泡实变阴影,呈小片状、大片融合状影像,有空气支气管征。结论 X线及CT检查有助于本病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能谱CT成像在心源性肺水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水肿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分成胸部CT组(n=40)和能谱CT组(n=40),两组均进行相应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CT显像,分析能谱CT在诊断肺水肿性质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心源性肺水肿CT表现以间质性肺水肿为主,心脏和肺门硬增大,血管束增粗、增大,肺野呈毛玻璃样改变,密度增高,纹理模糊增粗,其中又以间质性肺水肿为主,CT平扫双肺明显,并见Kerley B线,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侧较多。能谱CT诊断价值较胸部CT更大,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胸膜下线、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纤细网纹状影、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改变等征象患者例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肺血重分布征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在鉴别心源性肺水肿中较胸部CT更具有诊断价值,因此可以作为检查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方法之一,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且实用判断肺水肿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节病胸部CT特征及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90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90例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31~71岁,其中43例复查CT 2~8次,间隔时间最短5 d,最长1个月.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4年.结果 CT影像表现为结节69例(77%),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7例(41%),团块31例(34%),磨玻璃影39例(4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0例(33%),小叶间隔线58例(64%),纤维化17例(19%,包括支气管变形8例,条索影5例,蜂窝影4例),空气潴留3例(3%),支气管狭窄8例(9%),胸膜改变42例(47%),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76例(84%),肺部病变并存83例(92%).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随访复查5 d至4年,好转例数分别为25例(25/30)、9例(9/15)、11例(11/16)及10例(10/12);小叶间隔线、支气管变形、条索影、蜂窝影吸收好转例数分别为10例(10/22)、0例(0/4)、1例(1/3)及0例(0/2).结论 结节病胸部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治疗中CT追踪检查可提高确诊率,且有利于观察治疗效果;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吸收明显,表现为线状影、支气管变形、弥漫条索影、蜂窝影的患者治疗后吸收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心源性肺水肿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肺水肿患者,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在治疗前均行右心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均行胸部能谱CT平扫。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诊断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价值;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能谱CT征象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诊断出32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排除8例。对照组患者中诊断出29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排除11例。2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具备肺血重分布征象患者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具备胸膜下线、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纤细网纹状影、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改变等征象情况的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能谱CT在鉴别心源性肺水肿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源性肺水肿的CT特征,为心源性肺水肿的CT早期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87例胸部CT检查患者中发现胸腔积液两侧胸腔积液72例(占82.7%),间质性肺水肿51例(占58.61%),肺泡性肺水肿35例(42.2%),肺淤血改变17例(占19.5%),心脏外形改变87例,均可见心脏外形增大.结论 心源性肺水肿早期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合并感染,也可较好地显示心包及胸腔积液,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肺外癌性淋巴管炎为呼吸科少见病例,其临床表现可有咳嗽、咳痰、气短、喘息,体征可伴有双肺呼吸音降低、弥散干啰音。典型的CT表现为:(1)小叶间隔不均匀增厚;(2)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胸膜增厚/病变多见;(4)肺外癌性淋巴管炎多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由于该病通常易被误诊为肺间质感染、心源性肺水肿、淋巴管结核等[1],因此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肺外癌性淋巴管炎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以加强呼吸科同仁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分析我院近期5例经实验室检查及对症治疗后证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资料。结果 3例为一侧肺多发,2例为双肺多发。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斑片状及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匀,可见"支气管气象",边界模糊;并见沿支气管纹理走行分布多发小叶中心结节影及分枝状线状影,呈"树芽征",局部支气管管壁增厚。1例伴患侧胸腔积液,3例病灶内可见空洞形成。结论通过对5例误诊患者影像学的回顾性分析,找到影像学误诊的原因,从而有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饲鸽者肺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0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20例饲鸽者肺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影像学特征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所有的患者均符合饲鸽者肺的诊断标准~([1])。结果本研究有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1. 73±11. 25)岁。所有受试者都有鸽子接触史,症状表现为一至九年时间不等的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咳嗽。肺功能以限制通气功能障碍(84. 1%)及弥散功能减低(83. 7%)为主要表现。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小叶中心结节影10例(50%),斑片状或者弥漫性磨玻璃影10例(50%),气腔性实变或马赛克征4例(20%),牵张性支气管扩张4例(20%),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及网格改变或伴蜂窝肺12例(60%)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2例(10%)。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分类计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其中以CD_8~+T细胞为主,CD_4~+/CD_8~+1。除1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取病检,饲鸽者肺患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其病理主要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结论饲鸽者肺的诊断应结合鸽子接触史、临床症状、肺功能、胸部HRCT影像学特点及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治疗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7-04该院临床确诊15例SSc肺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SSc患者肺部正常4例,表现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纤维化11例。HRCT主要表现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小叶间隔增厚,可见条索状影、胸膜下线及弧形线9例,呈网格状改变7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及小叶间隔分布小结节状影,胸膜下见小结节影10例。单纯以磨玻璃样改变5例,轻度胸膜增厚或少量胸腔积液9例。小片状实变影及蜂窝肺4例。结论 HRCT显示SSc的间质性细微病变,在SSc的诊断和随访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间质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0例,均接受HRCT检查,依据是否存在肺间质改变分为研究组(存在间质病变)、对照组(不存在间质病变),分析肺间质病变发生特点、分布部位与特征,观察肺间质改变者治疗前后HRCT影像特征变化及与病灶吸收的关系。结果肺结核间质病变好发于两上肺野,且病变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主要为片状蔓延或沿支气管树分布,小叶内间质异常为间质改变的主要HRCT表现,包括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依据间质类型分为轴心间质异常24.69%、周围间质异常40.74%、间隔间质异常34.57%,伴发实变影、支气管播散、气道增厚伴扩张、空洞、肺大疱、气胸;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30.86%病灶明显吸收,稍有吸收25.93%,无明显吸收43.21%,吸收组、未吸收组治疗中与治疗前各HRCT影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时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中(P0.05),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检出率低于未吸收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与病灶吸收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有一定影像学表现,以小叶内间质异常为主,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其中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吸收慢,需更长时间治疗与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癌性淋巴管炎高分辨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35例病理诊断癌性淋巴管炎患者HRCT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HRCT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7例,小叶间隔增厚29例,小叶核心结节15例,片状磨玻璃影12例,周围线样及索条影5例,叶间裂及胸膜结节样增厚9例。结论 HRCT对癌性淋巴管炎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并有助于和其它弥漫性间质性肺部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心源性肺水肿的影像特征及形成其影像特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既往收治的53例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相关资料展开分析,探究其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生理关系。 结果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可以间质性肺水肿及肺泡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同时常伴随心脏增大等影像学表现。左心衰竭时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静脉压力升高,继发肺静脉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入肺间质继而出现间质性肺水肿,若该病理过程未及时得到纠正,液体进一步从肺间质漏出到肺泡腔就会出现肺泡性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的不同影像学表现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结论不同类型肺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肺水肿其影像学表现既有相似点又各具特点,但肺水肿的影像学表现始终与其病理生理机制始终紧紧相连,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熟悉不同肺水肿病理生理机制的差异,有助于正确快速识别疾病,协助判断病情,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和肺曲霉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PA)的临床特点的差异,为这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提供依据,减少误诊或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4年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分别确诊为PC (29例)、PA (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 组中18例存在宿主因素(3例)和(或)基础疾病(15例),基础疾病中肺外基础疾病占12例;27例出现临床症状,最常见咳嗽、咳痰;影像学表现结节团块型最多,获取组织病理最多的方法为手术肺活检(19例),其次为经皮肺穿刺活检9例。PA 组中32例存在宿主因素(24例)和(或)基础疾病(32例),反复应用抗生素占18例,基础疾病中肺结核等肺部基础疾病占24例;33例出现临床症状,最常见咳嗽、咯血;影像学表现混合型最多,21例伴空洞形成,14例表现为空气新月征;获取病理方法手术肺活检最多。PC 组中结节团块型、伴胸膜增厚、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分布于左肺下叶、行经皮穿刺肺活检的病例数与 P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PA 组在反复抗生素应用、合并肺结核基础疾病、咯血、伴钙化影、近邻支气管扩张、薄壁不规则空洞、空气新月征与 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C 和 PA 患者宿主免疫因素及基础疾病有所不同,两组间症状无特异性,PA 出现咯血更常见,PC 影像主要表现为结节团块型及支气管充气征,多伴胸膜增厚,而 PA 以混合型为主,空气新月征和曲霉球为 PA 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肺水肿时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例急性肺水肿患者机械通气前后体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pH、PaO2、SaO2、PaCO2、HCO3-)、X线胸片的变化,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方法和效果。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包括:高频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结果:急性肺水肿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之后1、12h较通气之前的平均血压有所下降,[分别为123.0/74.0、118.0/67.0、129.0/75.5mmHg(1mmHg=0.133kPa),通气后12h与通气前比较,P<0.05]平均心率减慢(分别为98、89、105次/min,通气后12h与通气前比较,P<0.05),平均呼吸频率减慢(分别为22.0、21.0、27.4次/min,均P<0.05),平均SaO2显著改善(分别为91.2%、95.1%、76.2%,均P<0.01)。患者机械通气之后较通气之前PaO2明显增高(从48.8mmHg增加至85.1mmHg),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X线胸片提示肺水肿明显改善。结论:正压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辅助措施,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观察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方法、设置合适的参数,可在短期内使急性肺水肿患者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建立CT肺动脉(PA)及支气管动脉(BA)联合造影的方法及其对咯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北京朝阳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36例中等量及以上咯血住院患者,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7 ~ 83岁,平均(56±14)岁.使用16排螺旋CT,静脉注射对比剂后,首先完成CT肺动脉造影(CTPA),延迟时间12~16 s,继之完成CT支气管动脉造影(CTBA),延迟时间26~28 s,经图像重建后对PA及BA进行评价.结果 36例患者CTPA检查发现7例PA异常(肺栓塞3例,PA畸形、原发性PA平滑肌肉瘤、PA边缘模糊及右下PA闭塞各1例).36例患者CTBA检查共显示37支右侧BA,其中11支迂曲增粗、40支左侧BA及3支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其中来源于腹主动脉的1支迂曲增粗.异常血管与肺部疾病关系密切.结论 利用16排螺旋CT技术,可进一步完成CTPA及CTBA检查,清楚显示异常的PA及BA,对咯血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影像学表型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201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1],选取符合C、D组稳定期COPD患者75例,收集入组者胸部高分辨率CT资料,将患者分为A型、E型、M型三型,分别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μg/4.5μg,2次/d)治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后测定:肺功能指标(FEV1、RV/TCL、FEV1%Pre);检测C反应蛋白(CRP),并做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评价。结论 A型、E型、M型经ICS+LABA治疗后,A型对ICS+LABA反应优于M和E型,M型的患者对ICS+LABA的反应优于E型。A型、M型对激素的反应优于E型。提示E型患者的病情较重、生活质量差、肺通气明显减退,单一支气管扩张剂改善患者疗效不佳,对于E型患者需要更大剂量或多种作用途径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患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提高该病的早诊、早治率。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8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47例免疫正常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好发于40~60岁(85.10%)中老年人,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单发结节肿块型(48.94%),多发结节肿块型(19.15%),肺炎型(23.40%),混合型(6.38%)和不典型者(2.13%)。典型CT征象常伴"晕征"、"边缘平直征"、"胸膜凹陷征"、"细小毛刺征""蘑菇兄弟征"和"近端支气管充气征";在单发结节肿块型、多发结节肿块型和肺炎型三者中,"晕征"、"边缘平直征"、"胸膜凹陷症"和"细小毛刺征"多见于前两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6%、66.67%、27.27%,P=0.019;82.61%、77.78%、18.18%,P=0.001;56.52%、44.44%、0%,P=0.003;39.13%、33.33%、0%,P=0.037);"近端支气管充气征"多见于后者,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8%、33.33%、81.82%,P=0.029);"蘑菇兄弟征"主要见于多发结节肿块型(77.78%)。与HIV感染等免疫抑制宿主相比较,免疫功能正常宿主肺隐球菌病CT征象伴空洞和胸腔积液者少见。 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宿主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与HIV感染等免疫抑制宿主不尽相同,但易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混淆,其中"晕征"、"蘑菇兄弟征"和"近端支气管充气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are well-known side effects of bupivacaine. We report a case of bupivacaine-induced myocardial depression and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A previously healthy woman developed soon after bupivacaine epidural injection of 5 mL 0.5% (25 mg)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dema. There were pronounced rales on auscultation with a butterfly sign on chest radiograph. A cardiac ultrasound showed reduced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diffuse hypokinesi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25%, mitral and pulmonary insufficiency. 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 showed increased 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34 mm Hg) and a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of 48 over 33 mm H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myocardial depression owing to bupivacaine sodium channel blocking of myocardial nerve and tissue and subsequent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The patient completely recovered with normalization of clinical, roentenographic, ultrasound, and hemodynamic findings and discharged 10 days later in good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