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主要成分与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差异,为霍山石斛的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多糖、总黄酮、总生物碱和石斛酚的含量。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分别给予3种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高(7.5 g·kg-1)、低(1.25 g·kg-1)剂量组,各组连续每日给药14 d。末次给药2 h后,除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500 mg·kg-1对乙酰氨基酚。12 h后采集小鼠血清及肝组织,检测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肝组织SOD和MDA的水平,并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二年生霍山石斛多糖和石斛酚含量均为最高。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均为三年生霍山石斛最高,二年生次之,一年生最低。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降低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并降低MDA水平,减轻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的病理损伤,但不同生长年限的霍山石斛保肝效果不同。结合不同生长年限霍山石斛成分进行多成分SPSS配对检验的结果表明,多糖和石斛酚很可能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中起主导作用,二年生霍山石斛药效最佳,霍山石斛适宜采收期为二年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霍山石斛鲜品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与其干品进行比较。方法 将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霍山石斛干品组(1.30 g·kg-1)及霍山石斛鲜品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g·kg-1),每组10只。以连续60 d灌胃给予55°原浆酒复制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造模同时按照设定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0 d。测定并记录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测定小鼠的醉酒潜伏期,并观察酒后行为学表现;计算小鼠肝脏指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肝脏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摄食量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3.
该文旨在研究比较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霍山)、铁皮石斛(云南)、铜皮石斛和河南石斛等5种石斛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种石斛高(7.5 g·kg~(-1))和低(1.25 g·kg~(-1))2个剂量组。各组连续给药2周,末次给药2 h后,除对照组腹腔注射橄榄油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5%CCl4橄榄油溶液。16 h后,采集小鼠血清及肝组织,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活性;并检测肝组织中SOD和MDA的水平;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石斛组均能降低小鼠血清指标ALT和AST水平,使肝组织中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减轻CCl4对肝脏的病理损伤。此外,霍山石斛肝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果表明,5种石斛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不同产地石斛和不同种石斛的保肝效果有所不同,其中霍山石斛效果最为显著,其他几种石斛保肝效果依次为铁皮石斛(云南)、铁皮石斛(霍山)、河南石斛和铜皮石斛,这可能与不同基源品种石斛化学成分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霍山石斛多糖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右旋糖酐对照组、淀粉对照组、多糖全水解产物对照组、霍山石斛多糖高、中、低(200,100,50mg·kg-1)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预防给药15d,第15天给药结束后灌胃50%(用橄榄油稀释)的CCl4(1.5mL·kg-1BW),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2d,每天1次测定小鼠血清ALT和AST及肝匀浆中SOD,MDA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细胞中TNF-α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霍山石斛多糖各剂量组均能降低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AST的升高,降低肝匀浆中MDA含量,增强SOD的活性,抑制肝细胞中TNF-α表达,减轻CCl4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霍山石斛多糖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巴西莓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巴西莓高、中、低剂量组(1.6, 0.8, 0.4 g·kg), 除空白组给蒸馏水外, 其余各组均用56%白酒(二锅头)灌胃, 用量为第1周8 mL·kg, 以后每周增加0.1 mL(直至增加为15 mL·kg), 连续灌胃8周, 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观察巴西莓冻干粉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肝细胞膜通透性, 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炎性因子变化、肝细胞病理改变等影响。 结果:巴西莓可以降低血清ALT, AST(P <0.05), 升高肝脏GSH, SOD(P <0.05)水平, 降低肝脏MDA, TG含量(P <0.05), 降低血清TNF-α, IL-6(P <0.05)含量。病理切片观察表明模型组肝脏以脂肪变性为主, 部分肝脏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 炎性细胞浸润, 阳性药及巴西莓各剂量对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结论:巴西莓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 IL-6等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内实验研究探讨霍山石斛治疗胃溃疡(GU)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文献中收集建立霍山石斛的成分库,寻找其主要活性化合物,并通过TCMSP等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从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等数据库中筛选GU相关基因,将成分靶点与疾病基因交集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根据预测结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等实验验证霍山石斛对乙酸诱导GU大鼠模型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霍山石斛63种有效成分,得到霍山石斛治疗GU的靶基因37个,PPI分析得到多个霍山石斛治疗GU的可能核心靶点,并通过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肿瘤坏死因子(TNF)、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和各种生物过程影响GU的发展。体内实验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TNF-α等炎性因子的水平(P<0.05,P<0.01),增加溃疡边缘的胃血流量(GBF),增加溃疡边缘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GU大鼠胃组织中PI3K,Akt蛋白和mRNA的表达,上调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TEN)蛋白和mRNA的表达(P<0.01)。结论 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动物实验结果提示,霍山石斛可以通过调节EGFR/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组织炎症,增加溃疡边缘的胃微循环血流,促进细胞增殖和受损胃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实地考察,对石斛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所用石斛的基原以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为代表的石上着生,形短肉实,富含黏液的石斛种类,因铁皮石斛D. officinale分布较广,当为历代石斛最主流的基原;木斛与石斛相对而言,因其生于树上,质地松泡,长而中虚,根据特征描述则当为石斛D. nobile、流苏石斛D. fimbriatum等,其中以D. nobile为木斛的主流。“金钗”在历代本草中文义混乱,不宜作为植物名处理;历代关于石斛的产区随着品种的发现、人工栽培等因素而呈现转移的情况,最早汉魏时期著录的是安徽六安一带,唐宋以来扩展到广东、广西地区,且认为“广南者为佳”,明代则较为推崇川产、浙产,清代则推崇霍山所产;石斛历代均以茎入药,药材分为鲜品与干品,鲜品采挖后除去根茎泥沙即用,干品需进一步加工,多以酒为辅料,进行蒸制、熬膏或煎煮入药。铁皮石斛、霍山石斛自清代中期以来形成特殊的加工规格,即“枫斗”。根据考证结果,鉴于经典名方甘露饮功效以清热为主,可选择偏于清热、呈苦味的石斛D. nobile;地黄饮子中石斛以补益为主,可选择铁皮石斛D. officinale或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的霍山石斛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将不同模式种植的新鲜霍山石斛茎条榨汁,以高(生药7.5 g/kg)和低(生药1.25 g/kg)剂量每日灌胃给药,持续2周,使用四氯化碳(CCl4)、对乙酰氨基酚(APAP)和环磷酰胺(CTX)分别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肝组织匀浆中SOD、MDA水平,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3种模式种植的霍山石斛能不同程度减轻小鼠肝细胞坏死.与模型组相比,CCl4肝损伤模型在仿野生和林下石子种植高剂量作用下ALT、AST水平降低(P<0.05),各给药组均能提高SOD水平(P<0.01),抑制MDA水平(P<0.05,P<0.01);APAP肝损伤模型在仿野生种植低、高剂量组和林下石子种植低、高剂量作用下ALT,AST水平降低(P<0.01),林下石子种植低、高剂量组和设施种植高剂量作用下SOD水平升高(P<0.05,P<0.01),MDA水平降低(P<0.01);CTX肝损伤模型在仿野生种植高剂量组和林下石子种植高剂量作用下ALT、AST水平降低(P<0.05,P<0.01),在设施种植高剂量作用下ALT水平降低(P<0.05),在仿野生低、高剂量组和林下石子种植低、高剂量作用下SOD水平升高(P<0.01),在仿野生种植高剂量作用下MDA水平下降(P<0.01).结论 生态种植模式的霍山石斛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设施种植霍山石斛.  相似文献   

9.
肝损伤所引起的肝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对肝损伤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各种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肝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结合各类相关文献,从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方面对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霍山石斛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DhUF3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培育高黄酮含量的霍山石斛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霍山石斛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的基因DhUF3GT,克隆该基因,并对cDNA的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DhUF3GT-pET28(a)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cDNA序列有1289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23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2个氨基酸,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OM46082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hUF3GT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5.668 KD,等电点(PI)为5.98,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两个糖基化位点,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系统进化树表明,该序列与同科植物铁皮石斛同源性最高,具有UGT家族的“PSPG Box”保守区域。SDS-PAGE电泳显示,成功表达出原核重组蛋白DhUF3GT-pET28(a)。结论 成功克隆出霍山石斛DhUF3GT基因序列,并获得其序列特征及原核表达蛋白,这有助于霍山石斛DhUF3GT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及类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余甘子来源于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品种,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活性.通过对余甘子提取物及其所含没食子酸、鞣花酸及柯里拉京等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发现其对肝损伤、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及肝癌等具有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脂...  相似文献   

12.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保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野菊花各提取部位(CIF-A,主要含萜类化合物;CIF-B,主要含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CIF-C,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高、中、低剂量组,联双酯滴丸阳性对照组。小鼠首日上下午和次日下午各ig给药1次,以后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尾iv Con A制备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测定肝组织中MDA的量,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IF-A、CIF-B均抑制血清中AST、ALT、TNF-α水平的升高;CIF-C抑制AST、ALT、IFN-γ水平的升高;CIF-B可降低肝组织中MDA的量,明显改善肝组织病变,作用优于CIF-A和CIF-C。结论 野菊花中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对Con 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CIF-B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肝开窍于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古人对肝和目联接关系的总结。“肝开窍于目”理论认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特点,临床发现肝病目疾常常伴随出现,肝目同治是理想选择,实现肝目共治的关键在于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目之间在生理、病理诸多方面存在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在病理状态下,肝目“共损伤”,中药干预后肝目“共修复”,而肝目“共损伤-共修复”可通过“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解释。基于此,课题组从中医理论内涵、临床实践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索性提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特征,即“四共特征”(4CCs),并以清肝明目中药夏枯草干预免疫性肝损伤(ILI)和过敏性结膜炎(AC)为例,浅析肝目“四共特征”的研究思路。该文期冀深入解析“肝开窍于目”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肝目共性特征及生物学实质,探索建立一种“肝目同治”研究新范式,为多器官关联疾病共性问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林嘉伟  杨依霏  夏冰  李春  卢晨娜  张亚  刘婷 《中草药》2023,54(24):8105-8116
目的 使用一种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以模拟体内微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评价雷公藤提取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extract,TWE)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extract,TGE)的肝脏毒性,比较微流控-精密肝切片、静态-精密肝切片、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的差异性。方法 将新鲜的大鼠肝脏进行精密切片处理后,分别置于静态/微流控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则是将HepaRG细胞接种到已预先接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培养小室中加药培养;TWE终质量浓度为0.30、0.60、1.20 mg/mL(以生药量计),TGE终质量浓度为31.25、62.50、125.00μg/mL,共孵育24 h后进行肝脏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不额外添加药物的正常培养情况下,微流控/静态精密肝切片培养上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  相似文献   

15.
李曼姝  柯银铅  张紫琴  刘呈雄  邹坤 《中草药》2021,52(23):7096-7104
目的 研究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护肝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小花清风藤茎叶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油酸(2)、(Z)-1,8-heptadeca diene(3)、N-反式-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4)、(Z)-N-formyl-nornuciferin(5)、N-demethyl-N-formyldehydronuciferine(6)、N-trans-cinnamoyltyramine(7)、油酸酰胺(8)、1,2,4-trimethoxybenzene(9)、2-(3-methoxyphenyl) isoindoline-1,3-dione(10)、景洪哥纳香胺酮(11)、squamolone(12)、桦木酸甲酯(13)、白桦脂酸(14)、3-氧代齐墩果酸(15)、牛蒡子苷(16)、2-(3'',4''-dimethoxybenzyl)-3-(3''-methoxy-4''-hydroxybenzyl)-γ-butyrolactone(17)、matairesinol(18)、lappaol F(19)、山柰酚(20)、lappaol A(21)和lappaol B(22)。结论 化合物23581012161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11314162022有显著的保肝护肝活性。  相似文献   

16.
高陆  张明  苏婷  曲佳乐  姜文月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03-2308
采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检测AST,ALT,γ-GT,MDA,GSH-px,SOD等血清指标,ELISA方法检测PCⅢ,IV-C,LN,HA等血清标记物;肝组织采用HE和Masson胶原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Ⅲ型胶原、TGF-β,α-SMA,E-cadherin蛋白表达,观察虎眼万年青提取物对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并探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虎眼万年青提取物组(50,150,500 mg·kg~(-1))均可明显降低血清AST,ALT,γ-GT,MDA水平,升高GSH-px,SOD水平;降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PCⅢ,IV-C,LN,HA的表达;明显改善CCl_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证明虎眼万年青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是可能与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抑制肝星形细胞活化以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进而抑制肝脏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北柴胡不同炮制品疏肝利胆药效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北柴胡疏肝利胆药效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生用、醋炙、酒炙、蜜炙及阳性对照组,采用40% CC14制备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同时ig北柴胡不同炮制品(均为5 g·kg-1)进行干预,连续8周.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并计算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采用胆总管插管术,观察北柴胡不同炮制品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北柴胡醋炙组ALT,AST,ALP,TBiL含量降低最为显著(P<0.01);蜜炙组次之(P<0.05);生用组和酒炙组对ALT,AST,ALP含量有降低作用(P<0.05);醋炙组TP,Alb,A/G含量升高最为显著(P<0.01或P<0.05);蜜炙组能使TP,Alb含量升高(P<0.01或P<0.05);生用组和酒炙组仅能使TP含量升高(P<0.05).北柴胡醋炙组胆汁流出量增加最为显著(P<0.05).结论:北柴胡醋炙品疏肝利胆作用最强,蜜炙品次之,酒炙品与生柴胡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8.
王峰  王中琳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6-507
伴随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情志、心理因素成为导致失眠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而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肝气虚可以导致情志疾病或失眠。文章就肝气虚与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丰富肝气虚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f. glauca、绿天麻G. elata f. viridis、红天麻G. elata f. elata和黄天麻G. elata f. flavida4种药用天麻变型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信息差异,为天麻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从不同产地收集了40份不同天麻变型的花茎。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相结合技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这些天麻花茎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统计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结合40份天麻的HRM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5对SSR引物检测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7.6个。天麻样品的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Nei’s多样性指数(Nei’s diversity index,Nei)的平均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20.
汪璐  杨纯国  韩文凯  崔亚君  高峰  马海光  隗立国 《中草药》2023,54(12):3999-4011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 bicaule、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