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13年前体检时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肌肥厚”。因反复晕厥3次,当地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2003年以“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阵发性室速”第一次收入我院。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及左心室游离壁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舒张末容积70mm,左心室射血分数0.37。于2003年11月24日植入双腔ICD(GemDR7227),术后坚持服用卡维地洛、胺碘酮,基本可正常工作、生活。于2004年10月7日再发晕厥,ICD记录持续性单形性室速,频率140次/分,ICD低能转复治疗未成功,转为心室颤动,经1阵Shock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200…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次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静脉途径为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5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随访3~64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经低通量电击复律成功和1次误放电,余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症状发作。结论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地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5岁。8年前曾患急性前壁心肌梗塞。1998年4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人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前降支远端严重狭窄,左室前壁室壁瘤形成,EF值27%。遂行前降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血管成形效果良好。同时予索他洛尔口服预防室速复发。但患者在PTCA术后仍发作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已成为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现将我院经静脉植入CPI公司的MINI型ICD治疗1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报道我院1987年~1997年更换心脏起搏器58例次的经验,探讨有关更换起搏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窦性心动过速引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放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误放电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平均10个月中,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发生ICD误放电8次。1例发生在运动过程中,1例发生于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时,经程控ICD的室性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后,未再发生误放电。结论植入ICD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误放电,定期的随访及调整合适的ICD参数,可避免和减少ICD误放电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的双向型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QT间期正常的青少年。目前研究认为CPVT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形式,分别与编码心肌细胞肌浆网钙通道的RyR2基因和肌浆网内  相似文献   

1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发展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冠心病尤其心肌梗塞(MI)后的死亡患者中,2/3死于心脏性猝死。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除颤导线故障病例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62例在我院新植入ICD导线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所有导线植入均以锁骨下静脉作为入路。随访中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考虑导线故障:(1)起搏阻抗永久性或间歇性〉2000n或〈250Q;(2)除颤高压阻抗〉200n;(3)心内电图证实除颤导线感知非生理性高频噪声导致误放电。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8(10~46)个月,4例患者(6.5%)诊断ICD导线故障,导线寿命18~38个月;临床均以ICD误放电至医院就诊,同时程控发现ICD导线起搏阻抗异常。其中1例患者放电前闻及ICD导线阻抗报警,4例患者均重新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结论ICD导线故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ICD导线阻抗报警功能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线故障。如程控发现仅仅除颤导线起搏阻抗异常,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可以作为首选的故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工艺技术的进展,双腔ICD提供房室顺序起搏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能精确地区分室上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并能储存心房、心室的心内电图,提供更多、更确切的心律失常信息.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1-4].然而,植入ICD并非治疗心脏疾病根本方法,不能延缓基础心脏疾病的进程,且植入术中及术后亦有一定风险,如术中诱发心室颤动(室颤)、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等,尤其是术后电风暴的发作,会导致患者极度焦虑、恐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ICD植入患者的日益增多,术后电风暴的处理业已成为困扰心内科医生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入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