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对河南省4 093名15~24岁青年人群的身高、体重及腰围进行测量并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2012年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10%、4.62%和16.69%。男性肥胖患病率(6.04%)高于女性(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城市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低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比其他职业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随年龄和体质指数(BMI)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1);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降低趋势(P0.01);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随经济收入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结论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以中心性肥胖流行为主,青年时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升高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对青年人群的干预,对整个人群肥胖的预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解通辽市社区居民体质指数在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与慢性病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社区>30岁常住居民3 470人进行调查.结果 通辽市社区居民中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其中超重率(43.29%)、肥胖率(16.14%)、中心肥胖率58.62%;高血压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高;糖尿病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增高.且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在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中患病率高.结论 超重、肥胖是导致各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与有关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河北省唐山市14个县(市)区抽取的5 759名45 ~64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按WHO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分别为44.0%、12.3%、56.3%,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1.3%和45.5%、50.0%和59.7%、8.7%和14.2%,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1);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3.3%、24.8%、68.1%、73.5%,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4.6%和42.5%、18.6%和28.2%、63.2%和70.7%、65.2%和77.9%,男性居民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00),男性和女性居民超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中心性肥胖率为54.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48.1%,低于女性居民的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9,P=0.000);按WHO成人BMI分类标准,不同年龄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女性居民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肥市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于2012年4-12月,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合肥市4个社区8 778名年龄大于40岁的常住汉族居民进行相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测定,描述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及糖、脂代谢紊乱的患病情况,并进行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比较。结果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0%和15.8%。男性肥胖率在4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水平(21.3%),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居民肥胖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在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7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40~岁年龄组女性居民肥胖率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7,P0.05),此后呈赶超趋势,60岁以后年龄组女性肥胖率超过男性。男女居民血压升高患病率分别为46.5%和38.7%,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5)。不同性别人群血压升高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和女性居民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34.9%和31.9%,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P0.05),不同性别人群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和女性居民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分别为57.9%和58.2%,男性居民脂代谢紊乱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而女性居民则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38.23和186.13,P0.05)。结论合肥市社区常住40岁以上居民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和糖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甘肃省城市部分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不同地区的关键膳食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各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各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超重肥胖率及关键膳食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城市不同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244、66.336,P0.01),其中,45~岁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分别为18.6%和41.7%。女性肥胖率(15.5%)超过男性(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7,P0.01)。大城市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7.3%、36.0%)均高于小城市(分别为10.1%、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92、4.814,P0.05);大城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188、98.315,P0.01),其中45~岁年龄组的肥胖率(27.7%)和超重率(50.1%)最高。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脂肪(分别为2 363.35 kcal和95.89 g)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216.86 kcal和85.1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1、2.288,P0.05),超重肥胖人群纯热能食物供能比例(21.99%)高于正常人群(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小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 880.63 kcal和268.93 g)均低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029.25 kcal和296.3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4、-2.965,P0.05,P0.01),而超重肥胖人群动物性食物供能的比例和动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分别为7.17%、13.71%)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5.59%、11.16%),植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86.29%)低于正常人群(8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城市居民应注意控制纯热能食物的摄入量,小城市居民应降低动物性食物而适当增加谷薯类食物的摄入,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城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超重和肥胖现状,为制定肥胖和肥胖相关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某城区10个街道中随机抽取4个街道,将2010-2014年纳入该区慢病管理系统的4 716名5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调查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糖尿病并发症和临床症状、饮食习惯、糖尿病用药及健康教育等信息,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等指标。采用SAS 9.2软件进行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男、女性的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4.70±2.94)、(24.87±3.52)kg/m~2,腰围分别为(89.16±9.02)、(85.37±9.26)cm。男性患者的超重率(45.94%)高于女性(41.70%),而女性肥胖率(16.88%)高于男性(1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中心性肥胖率(49.90%)高于男性(4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5岁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而男性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在不同血压情况和饮食情况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心性肥胖率均随血压等级升高而升高,趋势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海市城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该人群的血压水平,加强饮食干预,降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居民超重及肥胖现状,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点,对调查点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及问卷调查,共完成居民调查1 879人。结果总体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2.91±3.3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8.79%、5.64%和28.10%。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率均存在年龄差异,40岁组超重肥胖率最低。每周运动情况调查表明,每周运动5次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率最高,为38.90%。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病率分别为42.96%、12.06%和12.52%,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结论超重及肥胖在居民中呈流行态势,男性群体的超重及肥胖率较为突出,同时60岁及以上年龄段,相对其他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较高。根据超重及肥胖的不同原因,不同程度和不同危害,应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及努力,方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方法收集2015—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按照体质指数(BMI)判定是否超重/肥胖,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体检者超重/肥胖率。结果共纳入14 313名体检人员,其中男性8 472人,占59.19%;女性5 841人,占40.81%;平均(44.75±12.18)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5.72%。超重/肥胖6 782人,超重/肥胖率为47.38%。男性超重/肥胖率为61.14%,高于女性的27.43%(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1岁最高(55.86%);不同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义乌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问题较突出,尤其是中年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厨师从业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制定这一人群的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北京市昌平区厨师758人(男性579人,女性184人),其中糖尿病患病率为4.09%,高血压患病率为18.1%,超重率为36.15%,肥胖率为20.71%,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0.3%。不同性别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超重肥胖、血脂异常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超重肥胖=9.252,P<0.05;χ2血脂异常=7.224,P<0.01),不同年龄、性别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男=53.79,P<0.01;χ2女=25.59,P<0.01)。结论 厨师这一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率、慢性病患病率和血脂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居民体重监测,掌握成都市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新都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新都区10个街道/镇的居民进行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居民共11366人。结果本次调查人群超重率22.87%,肥胖率6.31%,经2012年新都区人口标化后,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33%和5.96%。男性超重率(25.61%)高于女性超重率(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P<0.01);男性肥胖率(5.69%)低于女性肥胖率(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6,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5,P<0.01;χ2=99.28,P<0.01)。结论新都区居民超重和肥胖人数估计结果接近全区人口的1/4;且超重和肥胖的趋势明显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昆明市官渡区农村居民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现状及与高血压、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按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抽取昆明市官渡区4011名18岁及以上村民进行现场调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资料和超重及中心性肥胖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获得。[结果]该地居民的超重率为34.0%,其中男性为34.8%,女性为33.5%。该地居民的中心性肥胖率为54.0%,其中女性为57.9%,男性为48.0%;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性和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超重者高血压、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39.6%、1.5%和4.1%)均高于不超重者(31.0%、1.1%和2.8%);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41.6%、1.5%和4.2%)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24.9%、0.9%和2.2%)。[结论]加强农村居民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减少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控超重和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8-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保山市8 304名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人口学因素、自然地理特征、饮酒和饮食习惯等相关因素,采用全球体力活动量表(GPAQ量表)调查居民体力活动,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生化测定。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保山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为25.9%;女性超重肥胖率(28.5%)高于男性(23.1%);35~60岁组超重肥胖率(29.6%)最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超重肥胖率最高,且超重肥胖率随文化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城市居民(35.2%)高于农村居民(24.0%);已婚者超重肥胖率(26.9%)较高;农民超重肥胖率较低(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慢性病史、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遗传史、糖尿病遗传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相应疾病特征者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5.5%、72.3%、34.7%、36.8%、37.3%、48.1%和38.3%)均高于无相应病史者(分别为24.0%、10.2%、24.4%、25.6%、22.1%、25.2%和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态时间平均≥6 h/d者的超重肥胖率(31.3%)高于6 h/d者(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485),高血压(OR=1.676),生产运输人员(OR=1.871)、专业技术人员(OR=1.546),高血压遗传史(OR=1.328),中心性肥胖(OR=21.712)和血脂异常(OR=1.65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而农村(OR=0.749)、高年龄(60~80岁组OR=0.393、≥80岁组OR=0.174)是保护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保山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较低,但不容忽视,建议对城市居民,35~59岁,生产运输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有糖尿病、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遗传史的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和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新疆抽取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阜康市、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年龄>35岁样本,统计3个民族间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个地区共调查16 460人.汉族、维族、哈族总超重率标化后为36.1%,男性和女性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39.8%和27.2%.汉族、维族、哈族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41.4%、34.9%和32.8%,3个民族总肥胖患病率标化后为26.9%,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27.2%和25.5%,汉族、维族、哈族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18.4%、28.9%和40.1%.新疆地区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00,P<0.05).不同民族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不同,汉族人群超重率最高,哈族人群肥胖患病率最高(x2=338.232,P<0.05);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超重率在45~54岁达到高峰,肥胖率在55~64岁达到高峰(x=246.80,P<0.05).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是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男性超重率最高,哈萨克族男性肥胖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市昌平区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和分布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的关系,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在北京市昌平区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抽取8 084名18~79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用SAS 9.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男性及女性人群不同BMI及腰围水平下,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变化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结果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6.49%,男性为40.20%,女性为33.48%;肥胖率为21.49%,男性为22.93%,女性为20.31%;中心性肥胖率为45.45%,男性为41.81%,女性为48.40%。不同性别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人群随着BMI及腰围水平的增加,2个及以上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者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其中,男性及女性肥胖者同时伴有血压水平升高、血糖水平升高、甘油三酯水平(TG)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81%和8.05%。男性及女性中心性肥胖者同时伴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TG升高及HDL-C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52%和8.05%。结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在昌平区居民中广泛流行,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密切。应当重现和加强昌平区居民的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汉市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流行情况,为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参加武汉市2012年免费健康体检的365 070名≥65岁老年人的体检资料,通过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对其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率的趋势比较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用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对率进行标化。结果本调查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39%、8.47%和52.50%,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8.77%、8.15%和51.58%。随年龄增长,不论男女,中心城区还是远城区,老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72%、10.01%和59.91%)均高于男性(分别为29.00%、6.69%和43.35%);中心城区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3.86%、10.14%和60.37%)均高于远城区(分别为25.07%、6.86%和4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武汉市≥65岁老年人群的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强老年人尤其是城市和女性老年人口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通过问卷、体格测量的方法,调查分析河北20个区(县)4 192名成人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总体超重率为35.23%,肥胖率为16.34%,向心性肥胖率52.67%,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年男性、中老年女性是超重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超重率、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尤其是女性;无论男性女性,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组人群每周参加锻炼率均高于正常组,并且男性组高于女性组,男性组为27.79%,女性组为24.22%(P<0.01);参加中轻度和剧烈运动人群中的男性,超重率和向心性肥胖率都随锻炼次数增加而上升,而女性只是在参加中轻度运动人群中呈现此规律;在超重、向心性肥胖人群中,超重率与向心性肥胖率随着每天静坐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在超重人群中,选择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人群超重率最低,而基本在家的人超重率最高。结论河北省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而主动参加锻炼的人为数不多。在运动方式上,骑自行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身体好方式,能减轻体重,增进健康,适合大多数人采用。应加强对成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体育减肥健身知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静态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人群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1年武侯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对武侯区12个街道18~108岁居民共16 826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 武侯区超重率26.4%,肥胖率6.5%,男性超重率(28.4%)高于女性(24.1%)(x2=38.997,P<0.01);男女性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69,P=0.549);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x2超重=435.99,P<0.01,x2肥胖=87.852,P<0.01).结论 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形势严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预防与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西不同民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11个世居民族居民共3200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广西居民超重率12.9%,肥胖率3.4%,男性超重率与女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951,P<0.01),男性肥胖率与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28,P>0.05),不同民族居民超重率、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 2=39.829,P<0.01;肥胖 2=33.625,P<0.01).经多因素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体力活动与超重和肥胖关联显著.结论广西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超重、肥胖率均高于2002年广西农村居民营养调查总体水平,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天津市18岁及以上男性居民的身高与其慢性病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探讨身高对于判定中心型肥胖的是否存在局限性。方法根据国家营养监测方案,分别在2010、2011和2012年选取天津市河西区、北辰区和静海县作为监测点,对18岁及以上男性居民1 075人进行调查,并将所有调查人群的身高分成4个层级(矮、较矮、较高、高),回顾性分析调查人群不同身高分级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仅通过一个腰围界值判定中心性肥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结果 4个层次身高分级男性成人的腰围分别为86.77±9.79、90.09±8.97、91.97±9.08、93.22±10.2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身高分级的男性成人的中心性肥胖率:矮为57.4%,较矮为71.9%,较高为79.9%,高为80.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糖尿病外,各组间超重肥胖率、血脂异常率、高血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血脂正常但是被判定为中心性肥胖的率随身高的增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津市成年男性随身高的增高腰围增加;不同身高的男性成人的中心性肥胖率和糖尿病率有明显差别;以确诊的多种慢性病作为标准,发现中心性肥胖的判定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考虑身高因素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