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障碍为常见难治的心理疾病之一。研究显示,焦虑障碍与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及其受体AVPrla、AVPrlb密切相关。中医针灸常以"宁心安神"为抗焦虑治则,临床疗效显著。然而目前尚未见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AVP及受体相关研究。故本文从应激、焦虑障碍与AVP及其受体、针刺抗焦虑作用和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AVP及其受体机理分析,探讨针刺抗焦虑的部分神经内分泌作用机理,为针刺抗焦虑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主要从焦虑障碍与心房利钠肽(ANP)、精氨酸加压素(AVP)和ANP-AVP的关系,以及针刺抗焦虑的ANP-AVP机理这四个方面,探讨针刺"宁心安神"治疗焦虑障碍的ANP-AVP相关机理,拟为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的机制研究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对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Chronic emotional stress,CES)焦虑模型大鼠心脏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及其利钠肽受体-A(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type A,NPR-A)的影响,探讨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的外周作用机理。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针刺组(10只)。模型和针刺组采用CES方法复制焦虑模型。选用具有"宁心安神"作用的"内关"和"神门"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次治疗30min,隔日1次,持续15 d。运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化法观察左、右心房ANP及NPR-A的表达。结果 (1)模型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的次数(open-arms entries,OE)占进入开臂和闭臂总次数的百分比(OE%)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1),针刺组OE%值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5);(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房和右心房ANP及NPR-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较模型组左心房和右心房ANP及NPR-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调节外周左、右心房ANP及NPR-A水平有相关。  相似文献   

4.
随着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的危害日渐加重,各研究对其关注亦甚多。研究表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其受体Y1、Y2与焦虑障碍密切相关。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天然绿色健康疗法,可良性缓解焦虑情绪。但针刺调节焦虑障碍的NPY及其受体异常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尚不清楚。故本文拟从NPY及受体异常与焦虑障碍、针刺调节NPY治疗相关疾病、针刺干预NPY抗焦虑的进展及展望这4方面,分析焦虑障碍的NPY及受体异常及针刺干预相关研究,拟为针刺抗焦虑的深入机制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隶属于利钠肽系统,利钠肽系统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V型利钠肽(VNP)和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NP)五种肽类及其受体组成。人体中以心钠肽、脑钠肽的含量最高。利钠肽家族可与利钠肽受体结合,发挥促进排尿、排钠,舒张血管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能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6.
总结针刺抗焦虑作用的研究进展,发现针刺抗焦虑的临床疗效确切,且运用广泛,抗焦虑机制复杂,与多项神经递质相关。针刺在脑卒中后焦虑障碍这一领域的报道不多,特别是高质量RCT论文还有所欠缺,这也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之一。中医针灸治疗焦虑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常选取"神门""内关"穴为主。然而针刺二穴治疗焦虑障碍的依据及进展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据此,本文拟从理论依据、动物研究、临床观察这3方面,分析针刺神门、内关治疗焦虑障碍的依据及进展概况,拟为临床针刺抗焦虑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慢性情绪应激焦虑大鼠血浆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含量和肾上腺利钠肽A型受体(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type A,NPR-A)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焦虑障碍模型的部分外周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3组。运用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法建立焦虑动物模型,针刺组同时选取"内关""神门"予以治疗。以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 test,EPM)测试大鼠焦虑样行为,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检测血浆ANP和CORT的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上腺皮质部NPR-A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的进入开臂次数(open-arms entries,OE)占入臂总次数的百分比值(OE%)显著下降(P0.01),血浆ANP、CORT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OE%值有升高并接近空白组,血浆CORT显著下降(P0.01);3组肾上腺皮质NPR-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可能通过降低血浆ANP和CORT的含量达到改善焦虑情绪的目的,而肾上腺皮质ANP受体的参与作用未显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的抗焦虑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热板法镇痛ED50,即吗啡2.95mg/kg为基础,按照逐日递增原则进行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模型造模.针刺三阴交后,分别采用荧光法、分光法检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乳酸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脑NE的含量比对照组和迷宫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P<0.01),针刺可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脑内NE的含量(P<0.05);各组之间血乳酸含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用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模型,观察了针刺对吗啡模型小鼠脑内NE和血乳酸的影响作用,为初步揭示针刺抗吗啡戒断后焦虑的作用机理提供依据.结论: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的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双向调节效应是针刺的核心作用之一,刺激原、介质与受体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础,穴位特性与接收刺激信号的受体的多靶点调节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从自稳态机制、应激反应、中枢适应性调节、自主神经调节4个方面探讨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提出认识双向调节作用的局限性、探索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针刺在防治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安全性较高的新型治疗技术,对焦虑障碍也有改善作用,但应用范围尚不广泛、机理研究欠深入。而针刺与经颅磁刺激结合是否具有抗焦虑协同效应尚未见报道,探索两种疗法的协同效应,拟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针刺对慢性情绪应激焦虑大鼠肾上腺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水平及血浆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32只,经7d饲养驯化后,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10只)、模型组(11只)、针刺组(11只)。模型组、针刺组运用不可预知的慢性情绪应激刺激(chronic emotion stress,CES)方法,建立CES焦虑模型,针刺组同时针刺"内关""神门",隔日1次,每次30min,造模和治疗共计15d。空白组相同方法固定,不予处理。运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焦虑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CORT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上腺皮质和髓质ANP、CNP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方面,模型组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滞留的时间(open-arms time,OT)占开臂和闭臂滞留总时间的百分比(OT%值)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OT%值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5);(2)血浆CORT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而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上腺皮质、髓质ANP表达水平降低(P0.01)、CNP水平升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肾上腺髓质ANP水平升高(P0.05)、CNP水平降低(P0.01)。结论:针刺抗焦虑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肾上腺髓质ANP和CNP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CORT的释放、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CGRP与针刺的神经保护、抗缺血、调节血压、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均有密切联系,在针刺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从局部CGRP入手开展针刺作用原理研究,对揭示针刺效应始动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针灸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共性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缺血性心肌损害,但因其操作不便,很少付诸临床。以往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预治疗可以模仿缺血预处理减轻缺血性心肌损害。腺苷受体A 2b激活被证明参与和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针刺镇痛的研究证明腺苷受体可以被针刺激活,有关研究还证明,针刺预治疗可以影响细胞腺苷受体A 2b。因此,腺苷受体A 2b极有可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治疗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讨论缺血预处理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针刺预治疗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相似的保护作用、针刺预治疗保护缺血性心肌的临床应用、心肌缺血性损伤与细胞内钙调节的相关机制、腺苷受体与细胞内钙关系以及针刺与腺苷受体的关系等,提出腺苷受体A 2b极有可能参与介导针刺预治疗减轻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新研究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心肌细胞腺苷受体A 2b及心肌细胞内钙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对针刺预治疗保护缺血性心肌的科学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大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术(fNIRS)是根据不同血氧含量产生近红外光信号差异而成像的动态可视化技术,可无创、可视化地研究脑功能活动。目前fNIRS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多集中在针刺对脑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探讨上,如焦虑、抑郁、轻度认知障碍(MCI)、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研究方向比较局限。在针刺研究中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包括针刺对高级神经活动或内脏功能调节的研究、经络理论的研究、得气的研究、针刺手法的研究等,发挥fNIRS的技术优势,有助于揭示更多针刺理论的科学基础和针刺效应的科学原理。同时,对fNIRS在针刺研究中关注的脑区和数据分析上做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有助于揭示针刺调节脑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现已发现利钠肽系是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及3个类型受体所构成的3个内源性配体系统。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广泛分布。研究脑利钠肽(BNP)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生物化学的特点及分布、释放规律,说明脑利钠肽(BNP)对水盐代谢的中枢调节作用,为阐明颅脑外伤(ACI)时水电解质失衡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可用于ACI预后的判断及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近年来针刺治疗焦虑症疗效影响因素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文献,分别从不同腧穴的选择、针刺深度、针刺方式的选择、得气与非得气、针刺时间和疾病阶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针刺抗焦虑的中枢机制。目前有关针刺治疗焦虑症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较少且分散,而且大多数仅从单一的成像方法来研究探讨,而针刺对广泛性焦虑的“多靶点、多层次”的效应既是优势,也为研究带来了难度,即传统研究方法不足以呈现脑功能的全貌及脑成像的优势。运用机器学习和神经成像技术整合,对系统全面地研究针刺抗焦虑的中枢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能为临床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疼痛是涉及到感觉、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痛苦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镇痛优势显著,一直是针刺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趋化因子调节疼痛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介导针刺镇痛机制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年针刺干预弱视引起视功能重塑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围绕视皮层视神经元形态结构可塑性改变、视觉信号神经编码特征、突触超微结构重塑、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水平变化、特异性针刺响应基因表达以及单个靶分子、蛋白的生物学效应方面展开评述。现阶段研究成果为针刺治疗弱视特异性穴位选择和疗效判定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今后针灸防治弱视的临床推广应用和效应机制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从单个基因、蛋白、小分子的静态变化特征中难以全面反映针灸效应的整体性变化特点。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功能组学研究手段,借助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重点关注特异性针刺响应指标的级联反应通路和集群效应调节特征,这样才能系统全面地揭示针刺对视功能重塑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