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补虚泻实探讨手法实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勇  张翠平  牛志勇 《中国针灸》2003,23(3):155-157
目的:探讨临床施用手法的实质。方法:结合对手法的歧义。阐发《内经》,《难经》针刺补泻手法的奥旨,结论:补虚泻实是手法的实质,迎随是手法的精髓,营卫是补泻的基础。通过探讨复式手法的基础理论,达到灵活临床操作目的;认为平补平泻法亦能调偏,是实现补泻效应的最捷径之法;通过腧穴的特性,配伍体现补泻,是手法的延伸,是补泻手法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几种针灸手法的区别与发展进行论述。平泻法始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中,为泻法;平补法则为补法;平针法出自明·刘纯的《医经小学·卷五》,为候气、行气的结合运用,不属补泻范畴。明代《神应经》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这一术语,为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明·《针灸大成》中之平补平泻为一种概念,指补泻中较小的量;现代诸家对平补平泻法亦有不同的论述。导气法见于《灵枢·五乱》,是一种不属于补泻范畴以得气为度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李平  关卫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药》2002,19(4):51-54
目的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灸法与壮医灸法都属于中医学的外治灸法,都是通过点燃灸物,刺激机体相应部位,以达到祛除邪气、扶助正气效果,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两者在对疾病的认识与诊疗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医与壮医均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医以虚实辨证作为判断邪盛正衰的方法,邪胜为实,正损为虚;壮医仅有阴阳辨证,阴阳偏盛为邪进,阴阳偏衰为正损。中医灸法的补法为较长的施灸时间及较温和的火力,泻法为较短的施灸时间及猛烈的火力;相比之下,壮医灸法补泻手法鲜见。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将经过壮药提取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根据“以轻对轻,以重对重”的手法原则对病人施治。笔者探讨中壮医灸法补泻之异同,认为壮医药线点灸在运用中有补泻手法的体现:轻手法为泻法,重手法为补法;轻手法治疗轻症状,与中医灸法的泻法治疗实证相似;重手法治疗较重症状,与中医灸法补法治疗虚证相似。  相似文献   

6.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关卫 《天津中医》2002,19(4):51-53
目的:阐明捻转补泻手法与泻法的操作是与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率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 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针刺手法的补泻具有调整机体偏虚偏实的作用,以达到补虚泻实之目的。针刺的强弱则是调整失衡的神经功能,即对兴奋者施以强刺激达到阻抑,对抑制者施弱刺激使其振奋。因此,笔者认为把针刺补泻与刺激强弱相提并论是不尽合理的;把补法与弱刺激、泻法与强刺激划等号也欠妥当。现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充分查找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对极泉穴的临床应用记载,较为全面地探究极泉穴的古今应用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古代文献主要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中医古代书籍为检索源,现代文献主要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截至2021年12月24日)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古今文献中所记载的与极泉穴相关的条文进行查阅、收集,最后建立数据库,将与其相关的主治病证、治疗方法、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方法、注意事项等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摘录古籍条文185条,纳入条文31条,其中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种。查阅现代文献502篇,纳入文献309篇,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1种。主治病证多为心系和肢体经络疾病;最常配伍的腧穴为肩髃穴和曲池穴;除针刺外,操作多采用灸法和推拿手法;补泻手法以提插泻法居多;针刺深度多为0.5~2寸。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极泉穴的应用规律,可为临床使用极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儿推拿补泻,是医者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在其经络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的补与泻,达到补虚泻实,治愈疾病的目的。笔者通过教学、医疗10余年的体验,并温习有关推拿文献,将小儿推拿补泻分为手法快慢补泻、方向补泻、轻重补泻、次数补泻、顺逆补泻及平补平泻6个方面作简要介绍。一、快慢补泻法手法的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穴位上操作的速度,也就是频率。一般来说,手法快为泻法,手法慢为补法。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如推三关、揉一窝风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操作为泻,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症,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操作为补,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快而有力的手法作用于穴位、局部,能加快血液、  相似文献   

13.
<正> [补泻] 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本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2.混合补泻法:包括热补法、凉泻法(烧山火、透天凉),浅补深泻、深泻浅  相似文献   

14.
不同手法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家兔作为实热模型,观察了致热后不同手法针刺治疗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结果发现,捻转泻法、电针泻法和综合泻法均有明显的相对阵热作用,尤其表现在针刺后的即时效应和降低发热高峰值的作用,三组中,以捻转泻法和综合泻法的效果更佳。捻转补法除对发热曲线有轻微的影响外,无明显的即时效应和对友热高峰的抑制效应。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清热效应上,手法补泻有明显区别,手法操作与电针操作亦有一定区别,而单、复式泻法间无差异。初步验证了“实则泻之”的补泻规律和不同手法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单纯针刺手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不同年龄组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头项,四项末端的穴位,采用毫针补泻综合手法治疗,年老者重于补法,年轻者重于泻法。结果:三个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疗效与年龄,针刺补泻及治疗次数相关。结论:单纯针刺手法治疗高血压病,补法及泻法均可使用,补泻兼施起到共同降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毅  秦晓光 《中医临床研究》2022,(18):140-141+148
文章总结了关于滞针牵拉改良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认为顽固性面瘫是风邪侵袭头面,致使颜面部经络受累,局部肌肉弛纵不收。滞针牵拉改良针法通过向右单方向搓捻针身,使针尖下组织向针身方向聚集,从而使到局部组织处于紧束状态,改善肌肉松弛无力的症状。从针刺补泻角度来讲,滞针法向右单方向搓捻和提拉的术式结构均以泻法为主,故能起到疏风泻邪,纠偏扶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徐疾补泻与提插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一直强调针刺补泻手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针刺补法和针刺泻法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确实发现 ,施予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于同一病例 ,其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别。徐疾、提插补泻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方法 ,正确理解两种刺法的含义、应用以及它们的关系 ,有利于针灸医师在实践中掌握规律 ,灵活运用 ,提高临床疗效。1 徐疾、提插补泻的内容1 .1 徐疾补泻 徐疾的含义 ,一作动作的快慢 ,一作时间的久暂。《灵枢·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  相似文献   

20.
提插、捻转类针刺手法物理参数分类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对针灸医籍中记载的一些补泻针刺手法进行模拟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提插类手法还是捻转类手法,补法与泻法在波形图和数据结果中都呈现出特异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波形上升段(t1)与下降段(t2)的持续时间上,即t1和t2值的大小决定针刺手法的补泻特征;而决定针刺手法刺激量的参数可能与波幅s、频率f、周期t有关;波形平台段t3t、4及各种参数的方差值则可反映针刺手法操作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医籍中记载的针刺手法进行模拟,也发现:由于经典文献中记载的针刺手法操作过程过于简单,对某些传统手法,我们已经无法重现,这正说明了针刺手法操作客观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