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探寻更有效、更方便、更实用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6例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膀胱三角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6.12%/8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督脉隔姜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隔姜灸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数据,治疗前后均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经治1个疗程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督脉隔姜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71-173
目的:观察护理人员采用膀胱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平均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尿中白细胞数、清洁尿培养细菌数和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锻炼的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减少、残尿量减少、尿中白细胞数及清洁尿培养细菌数降低、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症状评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气方敷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2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 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 2 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CI) 后神经源性膀胱(NB)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 例SCI 后NB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2 组均以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排尿功能相关水平的变化,观察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24 h 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单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 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应用于SCI 后NB 的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排尿情况和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雷火灸结合腹针的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辅助排尿训练法,观察组加用雷火灸结合腹针法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均行膀胱残余尿测定、膀胱容量测定。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减少率、膀胱容量测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腹针对治疗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有一定疗效,有助于膀胱的排尿功能恢复,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8例予膀胱训练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记录2组排尿日记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75%,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日平均排尿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日平均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充盈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生理职能、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电针募穴和下合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能够改善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脊髓损伤护理,治疗组加用脐灸治疗,将茯苓、苍术、炮附片、干姜、炒白芍等中药制成脐灸粉施灸于神阙穴,2或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各1周B超监测两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并进行生存质量评分和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灸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肾气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情况,结合祖国医学温阳化气利水的理论,探讨中医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基本治法。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予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气丸。观察治疗前后排尿24 h记量(单日排尿次数、日单次排尿均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总量,残余尿量、膀胱排尿压力)、并发症(尿路感染和肾积水)发生率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排尿24 h记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肾气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可减少日排尿次数,增加单次排尿量,减少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减少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元、中极、八髎、L1~L5夹脊穴等,以及肢体远端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拔管后依照简易水柱法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确定膀胱类型,予以不同针刺手法,条件允许开始间歇导尿术;拔管后组于拔除尿管后进行针刺干预,其取穴及操作同拔管前组的拔管后操作。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以及生活质量评估(QOL)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拔管前组治疗后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均少于拔管后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患者治疗后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拔管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平衡性膀胱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优于拔管后针刺介入,但不同损伤节段对于平衡膀胱建立的影响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联合电针穴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12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常规组(30例,常规康复训练)、导尿组(30例,间歇性导尿)、电针组(30例,电针穴位)、联合组(30例,导尿联合电针穴位),观察膀胱容量及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高于常规组、导尿组、电针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低于常规组、导尿组、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联合电针穴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膀胱功能,促进排尿功能改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9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排尿情况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日与治疗第30、60、90日尿路感染发生率,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日均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排尿期最大尿流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90日,治疗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改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水平,并且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