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泪液状态的影响。 方法 对65例翼状胬肉患者分别在术前3 d及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作泪膜泪液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Ⅰ试验(SⅠ)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并做对比分析。 结果 BUT及FL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Ⅰ试验结果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有角膜缘上皮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可以有效改善翼状胬肉术后的泪膜泪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且术前伴有轻到中度干眼的患者65例(130眼)纳入研究,手术完成后于当日行术眼下泪小点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植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视疲劳及视力模糊6项症状评分,并于各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S)检查。 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感、视疲劳及视物模糊6项症状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4263.16123.229.8076.815105.19,P=0.000、0.000、0.000、0.002、0.000、0.000)。术后各时间点SIt值及BUT值均有提高,F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9967.8749.01,P=0.000、0.000、0.000)。全部受试者在观察时间内均未发生感染、塞栓溢出或丢失、局部肉芽肿形成等泪道塞栓植入等情况。 结论 应用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塞栓可安全、有效地增加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患者眼表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缓解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联合玻璃酸钠(SH)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泪膜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个月内诊断干眼症的患者96例(10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50眼)与对照组48例(52眼),对纳入患者进行相应检查及症状评分。对照组给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后1个月进行干眼症检查及症状评分。 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基础泪液分泌值、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值、中央泪河高度值、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脂质层分析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泪膜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龄患者白内障手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行白内障手术的高龄(>80岁)患者48例(60眼)作为高龄组,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及180d行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调查。结果①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老年组1周SIt明显增加,1个月BUT明显缩短、FL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1周BUT和SIt,1个月F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两组术后BUT和SIt比较显著缩短(P<0.05),SIt的恢复程度没有显著区别,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结论白内障手术在一段时期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干眼患者及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干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眼科门诊收治的156例患者,分为干眼组和对照组,进行裸眼视力、非接触眼压、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主观症状及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筛查,并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ACA)、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六边形细胞比例进行研究。 结果 干眼组与健康组相比,其ECD较少,ACA较大。干眼组年龄、干眼病程、OSDI指数与ECD呈负相关,与ACA呈正相关,年龄及OSDI指数与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呈正相关,且女性六边形细胞比例较男性低。 结论 干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均有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第1、7、15和30天观察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 结果 术后第1、7、15天,实验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缩短,且实验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第30天,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7、15、30天,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多,且实验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与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对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较小,是更值得在临床推广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一种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及眼底的变化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50例2型糖尿病伴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且需单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眼为手术组,非手术眼为非手术组。术后1、7 d及1、3个月,分别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术后3个月行FFA检查,分析DR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手术组术后1 d~3个月视力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BCVA呈下降趋势。手术组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及DR进展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21.423)、糖尿病病程(OR=9.061)、NPDR程度(OR=2.486)为DR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NPDR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BCVA明显改善,于术后3个月呈轻微下降趋势。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术前DR加重是术后DR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103例OSAHS患者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5)和重度组(n=32),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3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个研究对象组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血脂指标和CRP水平,并分析AHI、SpO2与血糖、血脂指标和CRP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组最低和平均SpO2均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IR)、CRP、甘油三酯(TG)和中、重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随OSAHS严重程度的增加逐渐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减低,且随OSAHS的严重程度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或P<0.01);重度组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升高(P<0.05),4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I与FINS、IR呈正相关(P<0.01);最低SpO2及平均SpO2与FINS、IR无相关性(P>0.05);AHI与HDL-C呈负相关,与TG、CRP呈正相关(P<0.05或P<0.01),最低SpO2及平均SpO2与HDL-C呈正相关,与TG、CRP呈负相关(P<0.05或P<0.01)。 结论 OSAHS对血糖、血脂代谢指标及CRP水平的影响较大,且OSAHS越严重,血糖、血脂代谢指标及CRP水平变化越明显,此外AHI、低SpO2分别是OSAHS严重程度分型依据和病理特征,且AHI、SpO2与FINS、IR、HDL-C、TG、CRP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早期对OSAHS患者上述指标进行筛查,对OSAHS病情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成年人3种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90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分为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组(等离子组)、电刀扁桃体切除术组(电刀组)、常规扁桃体剥离术组(剥离组),各30例,记录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咽痛程度、住院医疗费用等。 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4 d咽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等离子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VAS评分明显少于剥离组(P<0.001),而等离子组与电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术后见原发性出血1例,等离子组及电刀组未见术后出血发生。3组护理及检疗费、术后用药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组及剥离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等离子组(P<0.001),而电刀组与剥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年人扁桃体切除术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根据疾病特点、患者意愿和经济能力、手术者技术水平以及医疗器械等因素选择最恰当的,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65例突聋患者分为耳后注射组(32例)和鼓室给药组(33例),除常规治疗外,两组分别经耳后注射和鼓膜穿刺给予地塞米松0.5 mg,1次/3 d,疗程14 d.结果 耳后注射组和鼓室给药组听力改善分别为(13.2±8.6)dB和(14.6±11.1)d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突聋患者耳后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不良反应低,可作为鼓室给药有禁忌时的备选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可吸收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干眼患者32例(64眼),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人工泪液治疗16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16例患者为试验组,对比评价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主观症状评分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RQOL)评分。 结果 治疗前泪膜破裂时间(P=0.803)、泪液分泌试验(P=0.758)、角膜荧光染色评分(P=0.735)、主观症状评分(P=0.385)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RQOL)评分(P=0.883),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五项指标1个月(P<0.001)、3个月(P<0.001)及5个月(P<0.001),两组间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除治疗后5个月的泪液分泌试验(P=0.141)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治疗后1个月(P<0.001)(<0.001)(<0.001)(0.014)(<0.001)、3个月(P<0.001)(0.007)(<0.001)(<0.001)(<0.001)、5个月(P<0.001)(0.141)(<0.001)(<0.001)(<0.001)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可吸收泪小管塞栓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中重度干眼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咽喉反流病(LPR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咽喉反流体征评分(RFS)和咽喉反流症状指数(RSI)特点,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抽取100例LPRD患者,将其中合并有OSA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39),其余作为对照组(n=61),观察两组RFS、RSI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比较治疗2个月后RSI、RFS评分。 结果 观察组RFS和RSI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RFS体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声门下水肿、喉室消失、杓会厌襞红斑/充血、喉黏膜水肿、后联合肥厚或肿胀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RSI评分中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RSI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在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方面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HI、SaO2、反流总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HI、SaO2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改善显著,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 结论 伴OSAS会加重LPRD患者咽喉反流相关症状,可能是LPRD患者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糖脂代谢和hs-CRP、S100A12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40例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抛硬币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常规保守治疗和NCPAP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各组血糖、血脂水平,hs-CRP、S100A12水平。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1) 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FBG和2 h PB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BG和2 h PB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s-CRP、S100A12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s-CRP、S100A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显著调节OSAHS患者糖脂代谢,降低hs-CRP、S100A12水平,从而减少OSAHS患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对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58例(58眼)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完成OSDI、睑缘形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泪河检查、睑板腺脂质分泌、泪液分泌功能等检查.结果 相比术前,术后患眼的OSDI评分明显上升,睑缘形态明显变差.相比术前,睑板腺脂质分泌在术后1个月时无变化,而3个月时明显变差.术后BUT一直在下降.但是,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泪液分泌功能以及泪河术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白内障手术可以诱发或加重睑板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对慢性鼻-鼻窦炎(CRS)的疗效及对鼻腔分泌物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8例CRS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观察组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鼻腔分泌物IL-6、IL-8、TNF-α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患侧鼻腔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60/64),与对照组71.88%(46/64)相比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两组患侧鼻腔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鼻腔分泌物IL-6、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CRS可显著缓解鼻腔炎症反应,改善鼻腔充血、肿胀等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尿酸(UA)水平的变化,对比分析OSAHS患者心脏功能异常率。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重度OSAHS的患者90例,其中67例为单纯OSAHS组,23例为OSAHS合并高血压组,同时选取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组、20例健康查体人员为对照组,测定四组人群CK、CK-MB、LDH及UA水平,并对两组OSAHS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纯OSAHS组、OSAHS伴高血压组的CK、CK-MB、LDH、SUA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单纯OSAHS组相比,OSAHS伴高血压组的CK、LDH、SUA明显升高(P<0.05),但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伴高血压组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室间隔增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瓣返流、E/A<1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纯OSAHS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CK、LDH、SUA均与AHI呈正相关,且与SpO2呈负相关(P<0.05或P<0.01);CK-MB与AHI、SpO2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重度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及尿酸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若合并高血压则尿酸及部分心肌酶升高更明显;重度OSAHS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异常率,且合并高血压会明显升高此概率;尿酸及CK、LDH与OSAHS病情严重程度及缺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SMILE)术中第二术眼不同保护措施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K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不同保护措施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重庆眼视光眼科医院行SMILE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左眼为观察眼,SMILE术中在右眼行手术时,左眼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点眼、使用眼罩,以及空白对照。并分别在右眼手术前后,使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完成左眼NIKBUTf和NIKBUTav检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5例患者(35左眼)纳入研究,其中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12例,眼罩组11例,空白对照组12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NIKBUTf和NIKBUTav均存在时间效应和分组效应,且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作用(P<0.05)。凝胶组左眼NIKBUTf在右眼手术前和右眼手术后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胶组左眼NIKBUTav在右眼SMILE手术后即刻较右眼手术前延长(P<0.05)。眼罩组和对照组(空白)左眼NIKBUTf和NIKBUTav在右眼手术后即刻均缩短(P<0.05)。对照组NIKBUTf和NIKBUTav缩短最明显(P<0.05)。结论不同保护措施和时间变化均对NIKBUTf和NIKBUTav产生了影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应用于SMILE术中第二术眼的保护措施起到了保护泪膜稳定性的作用。眼罩对第二术眼的泪膜保护作用并不明显,常规手术操作对第二术眼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泪膜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