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减压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0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8个月(5-84个月),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26个月(5-79个月),年龄分组为大于55岁组和小于55岁组;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R=0.544),术后1个月76例前路手术患者,61例有改善;30例后路手术患者27例有改善,最后1次随访前路57例改善,后路21例有改善,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症状时间和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1年 8月以来对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间盘后突压迫颈髓的 12例脊髓型颈椎病 (CSM)病人采用前、后路分期联合手术 ,提高了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7~ 6 9岁。病程 2月~ 4年。均为无明显诱因发病 ,表现为四肢不完全性瘫痪 ,下肢无有效功能 ,不能离床活动 2例 ;可离床活动、步态不稳、双手握力差、生活不能自理 3例 ;可离床活动、步态不稳、但生活可自理6例 ;可独立活动、手部功能稍差、可参加劳动 1例。根据 40分法评定 :13~ 2 0分 2例 ,2 1~ 2 5分 3例 ,2 6~ 30分 7例。术前X线正侧位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105例CSM术后患者,按JOA评分系统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6个月(20~80个月),术后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椎管成型术51例患者中42例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前后路手术对早期CSM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晚期患者脊髓损害时间愈长手术治疗效果愈差。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与术后恢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采用前后手术入路治疗114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疗效按JOA 17分法。结果术前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有明显相关性,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患者,其中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的48例症状均改善显著,而一期前后路手术12例神经功能改善显著。结论脊髓型颈椎病114例分别进行颈椎的前、后路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病程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1 0 6例前后路减压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个月 (5~ 84个月 ) ,平均术前症状时间为 2 6个月 (5~ 79个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5岁组和小于 55岁组 ;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 (R =0 . 544) ,术后 1个月 76例前路手术患者 ,61例有改善 ;30例后路手术患者 2 7例有改善 ,最后 1次随访前路 57例有改善 ,后路 2 1例有改善 ,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症状时间和术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 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好的疗效 ,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 ,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减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外科手术的疗效 ,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  10 6例患者通过信函、电话采访和复诊等方式进行了采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38月 (5~ 79月 ) ,年龄分组为大于 5 5岁和小于 5 5岁组 ;按照 JOA评分系统评价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术前症状时间与恢复率有显著相关性 (R =- 0 .5 4 4 ) ,术后 1月随访时 ,76例前路手术患者 6 1例有改善 ,30例后路手术患者 2 7例有改善 ;最后一次随访时 ,前路 5 7例有改善 ,后路 2 1例有改善 ,年龄组间的症状时间、下肢状症时间和术后 JOA评分显著差异。结论 前后路手术在早期均有好的疗效 ,其疗效在晚期呈进行性下降 ,且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6例60-81岁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4例取自体髂骨移植,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2例用Cage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入。结果 2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优良率7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多器官功能退化,颈部骨质退变,临床表现复杂,多节段发病,诊断及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要选择适当,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23 ~ 78岁,平均57岁.病程6~15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及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4年,平均28个月,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周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神经减压及时、充分、彻底;对改善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不但缩短了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而且节约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殷华符评分标准,对84例“经后路脊髓前外侧减压术”患者的术前病程和术后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病程在一定之内施行手术者,术后达到“基本实现日常生活”者平均为90.7%,而术前病程超过一年者,术后“基本实现日常生活”平均为31.6%。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对7例哈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或颈椎 切除减压术,然后前路行颈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颈椎螺旋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标准1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其中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为76.2%,结论: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颈椎螺旋融合器的应用解决了颈椎间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邢维平  李再学 《中国骨伤》2008,21(8):634-635
自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前后侧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35例,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9.3岁;病程9个月~8年,平均53个月。  相似文献   

12.
陈哲  林列  曹根洪  吴建民 《中国骨伤》2009,22(5):394-395
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需同时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等压迫物,才能使脊髓和神经根得到有效减压,达到治疗目的。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我们采用颈椎前路扩大式开槽减压加自体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前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后前联合手术入路Ⅰ期或分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0月应用Ⅰ期或分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及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3岁.均先后路再前路,Ⅰ期联合5例,分期联合40例.均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前路减压植骨后均行钛板固定.术后3个月、1年采用JOA评分对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44例获随访,时间13~62个月,平均30个月;1例术后21 d死于肺部感染.C5神经麻痹3例,发音嘶哑1例,轴性症状14例,髂骨供区并发症2例.钛板螺钉均无断裂、退出,无骨块、钛网移位及沉陷,无"再关门"及颈椎畸形发生.44例前路植骨及后方门轴均获骨性愈合.按JOA评分标准:术前平均(9.36±2.24)分,术后3个月平均(12.34±2.64)分,术后1年平均(12.77±2.61)分;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4例中,优16例,良19例,好转6例,无效3例.结论:后前联合手术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及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方法,应依据患者及手术条件选择一期或分期联合,前路钛板固定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预防植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compar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levels,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quality of life and cost effectiveness. Methods: The authors studied 116 CSM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ecompressive surgery by either an anterior or a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instrumentation. In the anterior group, 1–3 levels subtotal vertebrectomy was followed by bone graft and Orion anterior cervical locking plate fixation. In the posterior group, multilevel laminectomy with posterior screw‐rod fixation was performed. Follow‐up, which include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length of any hospitalization and cost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performed 1 day before discharge, 6 months after leaving hospital, and at final follow‐up.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The anterior group showed greater satisfaction but lower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than the posterior group, whereas SF‐36 emotional role and mental health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anterior group. There was no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ost of the costs of treating CSM, however treatment and examination fe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osterior group. Conclusions: Both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ecompressions (with instrumentation) are effective procedures for improving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SM. However, although the two approaches have similar health care costs,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instrumentation) seems to be subjectively assessed by patients as bett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疗效及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9~80岁,平均(60.07±10.77)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7.14±38.97)个月;病变累及椎间隙为C3,4-C6,7。分别测量颈椎弧度改善值和融合节段椎体高度的增加值,以及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和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改变。按JOA评分(17分制)法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手术方式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JOA评分改善率与可能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弧度改善值为-9.1°~16.6°,平均(1.30±5.77)°。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为-0.3~12.3mm,平均(4.23±3.08)mm。术前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的矢径为1.6~7.2mm,平均(4.01±1.25)mm。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改变者29例,无变化者15例。手术出血量50~700ml,平均(242.05±148.22)ml。手术时间90~250min,平均(153.75±34.54)min。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18±7.41)个月(6~31个月)。JOA评分术前(12.73±2.23)分,末次随访(15.09±1.91)分,术后平均改善率(60.01±26.98)%,优16例,良12例,可15例,差1例。经统计学分析,手术疗效与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颈髓最大受压部位矢径和T2加权像颈髓信号强度改变密切相关,而与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弧度改善值及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增加值无关。结论: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前路手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颈髓受压程度可作为脊柱外科医师预判手术疗效最为直观可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5年第7期),Pub Med(1966年至2015年12月),EMbase(1966年至2015年12月),OVID(1950年至2015年12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5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5年12月),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相关杂志,收集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试验、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个对照试验,共1 1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2.19,95%CI(1.50,3.19),P0.000 1]和神经功能改善率[WMD=11.04,95%CI(0.60,21.47),P=0.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WMD=39.43,95%CI(-5.92,84.78),P=0.09],术中出血量[WMD=5.46,95%CI(-96.65,107.58),P=0.92],术前JOA评分[WMD=0.13,95%CI(-0.20,0.46),P=0.44],术后JOA评分[WMD=0.45,95%CI(-0.10,1.00),P=0.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后路手术在减少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13.6±8.0)m L,B组为(93.7±5.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占颈椎病总人数的8%~10%~([1]),表现为≥3个节段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椎间盘退行性变,多伴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等,致脊髓在多层面受压、失稳,涉及节段多,损伤可互相叠加,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及神经根受损。临床症状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通常需要行手术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CSM手术治疗的术式有较多的探索,主要包括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每种术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颈前路手术治疗并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1例,手术单节段55例,双节段31例,3节段5例。术前及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前柱高度,JOA(17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术后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75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改善率为51.30%±16.10%,优良率为70.33%。术后改善率与年龄、病程、术前功能评分、颈椎曲度增加值、颈前柱前缘高度增加率有关。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有效,一经确诊即需手术处理,改善颈椎曲度、增加颈前柱前缘高度可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董亮 《中国骨伤》2013,26(6):460-46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