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它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别道奇行,故名奇经。奇有奇异、零余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之余,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十四经发挥》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又其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故亦可认为“奇”为“奇偶”之“奇”,如《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木…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3.
红为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5):204-204
奇经八脉探析——论经脉的功能作用红为辽宁省政府机关门诊部(沈阳110001)王品山指导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奇经八脉考》:“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其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  相似文献   

4.
曲泽穴刺络疗法是流传于甘肃民间的治疗急症方法。刺络疗法,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所记载:“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的注文中,亦详细描述了  相似文献   

5.
络病辨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小青 《中医杂志》1997,38(10):584-585
中医诊断学所述经络辨证,内容包括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而络脉病证论述较少。现将络病辨证的内容,研究整理于次。1 辨层次络病,或络脉之病,是指经络之“络”受邪而其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病证。从病变层次讲,有浅有深,这是因为络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  相似文献   

6.
<正> 叶天士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担任,带脉为约束,刚维(足乔)脉之拥 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任、督、冲、带、阴阳维(足乔)各司其职,调节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奇经八脉沟通内外经络,贯穿上下,把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关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调节、滋润、温养十二经,“冲为血海”,脏腑之血皆归冲  相似文献   

7.
<正>《灵枢.脉度》谓:"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汉代张仲景则研制出大黄蟅虫丸、抵挡汤等通络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痛久入血络",主张辛香、辛润通络。历代医家阐述血络较多,但阐述气络很少。只有《类经》、《证治准绳》等书  相似文献   

8.
王静 《河南中医》2004,24(2):15-16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  相似文献   

9.
奇经八脉,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循行、主病有所发挥.明末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总其大成,但治法并未完备.清叶天士详论治法,疗效卓著,多有建树.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无奇经八脉专篇,而治法则散见于各类病证中,所涉甚广,笔者仅就叶氏关于补肝肾以调奇经八脉之典型治案分析如下.一、滋养精血调和冲脉法 冲为血海,若肝肾精血久亏,则冲脉必损;或月经不调,或产育过多,或难产损伤,或房室过度,或积损劳伤等,其病始在冲任,久必累及肝肾,以致精血不足.在男子则精气不藏,在女子则精血亏乏,演成不育不孕,阴虚火旺,冲气上逆之证,种种不一,故滋养精血为调和冲脉之第一要法.案中有“程姓者,三十七岁,十三年不孕育,其中幻病非一,病人述经期迟至,来期预先三日,周身筋骨脉络牵掣酸楚,不得舒展.凡女人月水,诸经之血,必汇集血海而下,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不孕、  相似文献   

10.
肛肠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痔瘘”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这是中医的基本病机,肛肠疾病也不例外。《东方宝鉴》中说:“疾病之因,小肠有热必痔,大肠有热必便血。”可见由热邪致病,会导致各种痔疾。《仁斋直指方》中“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运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人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热为火之渐,  相似文献   

11.
肛肠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痔瘘”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这是中医的基本病机,肛肠疾病也不例外。《东方宝鉴》中说:“疾病之因,小肠有热必痔,大肠有热必便血。”可见由热邪致病,会导致各种痔疾。《仁斋直指方》中“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运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人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热为火之渐,  相似文献   

12.
谈谈奇经八脉之“奇”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杨秀娟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十二正经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宋·杨玄操说:“奇(音:旗),也。此之八脉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别...  相似文献   

13.
从“正虚络痹”治疗中风偏瘫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古人又称为“偏枯”。《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医述》引余博山论曰:“中风偏枯之疾,一边不知痛痒而不死者,以其孙络、大络为邪变塞,血气不能用流故也。然十二经中之元气,犹周流不息,是以久延不死”。由此可见,中风偏瘫的病机总由正虚络痹、肢体失养所致。由于邪气痹阻于孙络、大络,而十四经循环无碍,故只发生偏瘫;若邪气痹阻于大经,十四经循环中止,则断无生机可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偏瘫的发病一般是…  相似文献   

14.
刺络放血是《内经》时代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所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内经》甚至认为刺络放血是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第一选择,如《素问·血气形志》云:“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可见,那时选择“先去其血”以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5.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此语出自清代温病大师叶桂的名著《外感温热篇》第三十二节:“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在温病中,验齿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齿、龈的变化,可反映出胃肾津液亏损存亡及热邪之浅深轻重。其生理基础是肾主  相似文献   

16.
论叶天士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发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徐大椿在《临证指南医案》的批语中说:“奇经乃十二经之余气,治十二经则奇经之治药正在内,并无别有治奇经之药也。此老好为立异,故其说如此,但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耳。”徐氏之意本欲贬之,然毕竟无法否定叶氏,故不得不以“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的话了结,并为其评说留下了一定的余地。事实上,徐氏之语了而未了,如何对叶天士的奇经论治作正确评价,并认真探讨和总结其证治用药规律,应该是一件很有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工作。一、奇经八脉源流奇经八脉即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其说最早见…  相似文献   

17.
吴门医派叶天士首创络病理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1]之说广泛用之于临床,"治经千百,历有明验".吴瑭认为,"肝主血,络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提出"治肝必治络"的主张.吴门医派络病理论对后世临床实践、尤其是慢性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始载于《内经》。《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相似文献   

19.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历经发展,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明确了"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提出了要"讲究络病功夫",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孙松生  孙梅生 《中医研究》2009,22(6):61-62,F0003
阴维脉的循行路线,《难经》仅说明起于诸阴之交,并没有明确阐述它的具体起止部位及循行的路线。迨至明代,李时珍才在《奇经八脉考》中把阴维脉的起止部位、循行路线及与各经交会的穴位,作了明确的说明。1《奇经八脉考》中阴维脉的循行《奇经八脉考》云:“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