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监测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方法:对临床分离的48株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进行RAPD基因分型,绘制亲缘关系树状图,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确证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院内流行。结果:48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得10个型别,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医院感染的院内流行。结论:RAPD技术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医院不同病区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属耐药性变迁及基因同源性,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8年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株23株,采用Kirby—Bauer(K—B)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2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3种或以上抗茵药耐药有22株;ERIC—PCR谱型表现为7种基因型,其中来源于不同的2个克隆株A型和B型,共占79.3%,且2个克隆株的相似度为72.7%。结论来自多个病区的多重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具有基因同源性,存在院内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3.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情况。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蛋白(OMP),直接荧光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PCR法扩增gyrA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 3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20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外膜蛋白在约29Ku条带处消失,在26Ku条带处明显增强。耐药菌株药物积累量不及敏感菌株,经叠氮钠处理后,积累量上升并接近敏感菌株,对PCR扩增产物gyrA测序未发现有突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和主动外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重症监护室(ICU)一起疑似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感染暴发的情况,研究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防控的集束化策略,指导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施。方法通过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018年2月-2018年4月ICU住院患者鲍氏不动杆菌分离与感染情况展开调查,对疑似污染的环境与物品进行微生物学采样、鉴定和药敏试验。患者和环境中PDR-AB克隆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8年3月ICU PDR-AB院内定植或感染患者7例,患者新发感染率10.14%;PDR-AB定植或感染患者的头部垫巾,病床床尾板、床栏,护士站台面及医务人员护理服和清洗消毒后的纤支镜中分离出PDR-AB存在;ICU患者与环境分离的27株PDR-AB耐药谱基本一致;PFGE结果显示患者、环境、纤支镜PDR-AB克隆菌株来自于同一亚型。结论 PDR-AB克隆菌株在患者、环境及纤支镜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克隆传播,通过强化医务人员无菌观念,患者隔离,环境及医疗器械的严格清洁消毒,暴发流行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检测62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对其中对20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检测ESBLs、AmpC酶、VIM、IMP、OXA-23和OXA-24产生及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血平协同抑制试验检测膜外排机制。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41%;对20株耐亚胺培南菌株中,ESBLs和AmpC酶阳性率分别50%和100%,VIMI、MP、OXA-24均阴性,OXA-23阳性率为95%;部分菌株存在22×103、29×103、33×103的外膜蛋白缺失;利血平不能降低亚胺培南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值。结论产OXA-23型β-内酰胺酶是本院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产AmpC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与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医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鲍氏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的主要特征.方法 筛选2009-2011年老年COPD患者中分离的57株鲍氏不动杆菌为试验菌株;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药敏结果;应用基于序列分型的多重PCR方法鉴定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流行克隆谱系;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paI对试验菌株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应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10种耐药相关基因,分析并命名相应的耐药基因谱.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除了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8.8%外,对其他15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为70.2%~98.2%;主要克隆谱系以RGP1序列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高达59.6%;在87.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大致分为18种PFGE图谱,其中主要型别为A型;共发现存在有15种耐药基因谱,其中多药耐药谱RGP1所占的比例高达52.63%.结论 在老年COPD患者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主要的流行克降谱系与欧洲克隆谱系Ⅱ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在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鲍氏不动杆菌中存在有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院2001年8月~2002年3月显著增多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之间的同源性。方法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7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型,明确其是否为同一菌株的克隆。结果 7株不动杆菌分为:A型2株,A1型2株,A2型1株。A1型与A2型之间的相似系数达94.6%,它们与A型的相似系数达84.9%,其余两株各有独特的PFGE分型。结论 其中5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有高度同源性,第5号株极可能是此次院内感染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3年间于我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时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03例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痰培养,共分离菌株297株,分析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并统计所选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另外选取103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呼吸内科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差异,对引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菌株297株,革兰氏阴性菌156例、革兰氏阳性菌121例、真菌20例.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三种病原微生物,分别占总菌株的25.59%、22.56%和36.70%.对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时发现,激素、呼吸机等治疗方式的使用以及多人病房、抗生素滥用等,都是引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激素、呼吸机等治疗方式,人员复杂环境以及抗生素滥用,都可能引起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基因型分布和传播途径,为有效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级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自住院患者痰标本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212株;采用PFGE和MLST方法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149株获得PFGE可分析结果,184株获得MLST可分析性结果。结果经PFGE方法获得的结果显示,B型菌株为优势菌株,102株占68.46%,B型菌株中的67株分布在ICU;MLST分型结果显示,ST195占优势(32.6%),其次为ST208(23.4%)和ST643(17.9%),并发现15株新的ST克隆株型别(8.2%)。结论 PFGE是区域内分析细菌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院内流行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ICU;MLST是全球范围内比对细菌克隆菌株差异的好工具,全球鲍氏不动杆菌的克隆菌株分布差异较大,新的克隆菌株不断出现,提示其变异和演变的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某医院不同科室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同源性,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情况。方法 应用重复片段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基因分型方法,对53株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3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8个基因型,其中C型15株,分别分离自重症中心、心胸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整形外科、干部病房心内科、创伤手外科、呼吸内科、泌尿内科、儿科ICU、放疗科和血液科;E型和N型各4株,J型3株,O型、Q型和S型各2株,其余均为1株。从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不同时期分离出了不同基因型菌株。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以C型菌株为主要的流行株;同一患者存在不同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