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是无菌的,但约2 h 后,细菌迅速从口腔及肛门侵入肠道,肠道内很快就可检出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菌种。随着新生儿开始进食,肠道内有更多其他菌群植入,约3 d 左右达到高峰。这些定植在宿主消化道,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菌群大致分为3类: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具有肠道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肠球菌和肠杆菌)。在某些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低下、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放化疗等,这些细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新的优势菌群,导致肠道疾病;③病原菌,大多为过路菌,数量少,长期定植的机会少,一般不足以致病,一旦数量超出正常则致病。正常成年人胃肠道内细菌总重量达1 kg 左右,目前已认识的种群至少包括40个菌属的400~500个菌种,各菌群按一定数量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依存,与人体和外部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肠菌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则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相似文献   

4.
人是由90%的共生微生物组成的超级生物体。肠道微生态中的细菌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细菌与宿主细胞是共生关系,参与新陈代谢、免疫调节、防御反应和食物分解等重要生理过程。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在疾病,尤其是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寻找人类肿瘤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妮  杨卓  李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8):121-12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诸多研究已证实IBS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内脏敏感性的增高和黏膜屏障的破坏可介导IBS的发展,各种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系统。IBS的传统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困扰着内科医生。研究表明,特定的微生物可驱动或抑制炎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当前微生态疗法的研究热点,是恢复肠道菌群结构、重建肠道内环境稳态的最佳方式,在治疗IBS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S的关系、FMT对IBS的疗效及FMT治疗IBS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重度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以及生物系统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胃肠道生态系统共生的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及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与宿主存在共生关系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可影响宿主的生理、免疫、营养状况等,环境和母体遗传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1-4])。人肠道中约存活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健康成人肠道的优势菌主要为螺菌、消化链球菌、拟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和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5])。中医药阴阳平衡的治疗疾病原则与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学说相一致,而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调控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共生关系、肠道稳态以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不易消化的膳食性纤维产生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尽管短链脂肪酸主要在肠道中高度富集,众多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参与调控包括肠炎、糖尿病、脂肪肝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近研究报道发现,短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张立涛  赵静  韩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2-330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最新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以及其他远端黏膜部位(如肺)的免疫适应和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在健康胃肠道和呼吸道中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疾病中的失调以及与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等方面均密切相关,但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目前无菌动物已成为探索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多项研究使用无菌动物模型探讨肠道菌群在宿主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包括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然而其因果关系未明。本文将对使用无菌动物探讨肠道微生物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发现,人们意识到肠道微生物群对IB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提示,从调节肠道微生物角度出发,可能是治疗IBD的新策略。鼠李糖乳杆菌(LGG)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益生菌菌株之一,其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焦虑抑郁状态等途径达到缓解IBD的目的。因此,本文就LGG对IBD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艾佳  黄奇  缪应雷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6):167-173,180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全世界约有2 500 000人患有此病.其病因可能是基因易感人群对肠道菌群的免疫应答失调.传统糖皮质激素能有效诱导活动期疾病缓解,但同时伴有诸多全身副作用.新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和倍氯米松,粘膜吸收、灭活迅速,起效快,抗炎作用强且全身副作用少.这些新型制剂口服后被小肠的吸收,特异地释放于肠道粘膜,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就新型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简要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道内复杂、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生理条件下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平衡的共生关系。然而,在慢性肝病和肝癌等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通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进入肝脏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另一方面进入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共同促使慢性肝病和肝癌恶化进展。目前,针对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癌的策略包括合理运用抗生素、益生菌或益生元,粪便微生物移植。本文就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和肝癌中的潜在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GM)在宿主细胞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M早已被发现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很多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菌群涉及影响骨骼健康的各种机制,例如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打破骨形成之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调节钙的吸收、免疫系统以及肠道激素等影响骨代谢,从而影响人体骨骼健康。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代谢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A massive depletion of CD4+ T lymphocytes has been described in early and acut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leading to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human microbiome and immune responses. In recent years,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in HIV infection has led to many studies; however, only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oral microbiome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Evidence has indicated the dysbiosis of oral microbiota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WH). Potential mechanism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immunodeficiency in the oral cavity of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including changes in secretory components such as reduced levels of enzymes and proteins in saliva and altered cellular components involved in the reduction and dysfun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cells. As a result, disrupted oral immunity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leads to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oral microbiome and local immune response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V-related diseases and HIV-associated non-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comorbidities. Alth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occurrence of the opportunistic oral infections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the dysbiosis in oral microbiome persists. Furthermore, several studies with th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probiotics to regulate the dysbiosis of oral microbiota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re ongo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ART and probiotics on oral microbiome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remain unclear.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ral microbiome in healthy and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nd the possible effect of oral microbiome on HIV-associated oral diseases. We also discuss how ART and probiotics influence the oral microbiome in HIV infection. We believe tha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oral microbiome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HI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肠道菌群失调对颈动脉的影响,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肠道菌群失调组(n=15)。肠道菌群失调组小鼠予头孢曲松钠(0.1 g/mL,2 mL)灌胃,对照组小鼠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次/d,共持续6周。灌胃结束后禁食12 h,行肠道细菌培养及计数,观察颈动脉苏木素伊红(HE)染色图片,测颈动脉内膜横截面积和狭窄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颈动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使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在肠道菌群组成(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上存在差异(t=2.72、2.27、2.56, 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组小鼠颈动脉内膜增厚[(0.14±0.01)mm2 vs. (0.45±0.08)mm2,P<0.05],管腔狭窄率升高[(2.15±0.92)% vs.(18.31±6.82)%,P<0.05],炎症细胞浸润较多,IL-6、TNF-α、TGF-β1 mRNA以及NF-κB p65蛋白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2.67、3.16、6.95,均P<0.05)。结论: 肠道菌群调节炎症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