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空气灌肠整复儿童肠套叠时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 选取885例可疑肠套叠患儿,均行空气灌肠整复术,分析术中、术后患儿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 885例可疑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确诊肠套叠758例(85.65%);复位成功686例,失败72例,复发71例.X线表现:(1)套叠头可位于结肠任何位置,呈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2)复位成功:套叠头包块退至回盲部后完全消失,气体顺利进入小肠;或回盲部仍可见小团片状高密度影,但有较多气体进入小肠.(3)回盲部肠管水肿:758例肠套叠出现回盲部肠管水肿145例,复发的71例患儿中出现回盲部肠管水肿58例;回盲部区域见团片状软组织高密度影,其位置及形态相对固定.结论 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安全、有效;熟悉肠套叠X线表现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GE公司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 0~5 5MHz和6 0~10 0MHz高频线阵探头常规扫查腹腔实质性脏器,探查肝前、盆腔明确有无腹腔积气、积液,多切面沿结肠走向重点探查回盲部、肝曲、中上腹部及脾曲处肠管,发现套叠部位后取长轴切面,观察、测量套入部长度、内容,取短轴切面测量鞘部及套入部直径,观察套入部肠壁水肿状况,利用CDFI观察肠壁及肠系膜血运状况,并测量肠系膜动脉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结果 120例中有95例(79 2%)横断面呈"同心圆"征,轴切面呈多层高低相间的回声带,呈"套筒样",肠腔含气可呈"假肾"征,CDFI检查85例(占70 8%)套入部肠壁及肠系膜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PD为动脉频谱.12例(10 0%)套入部肠壁及肠系膜探及少量血流信号,70例鞘部肠壁血流信号均正常.18例(15 0%)于盆腔或两侧髂窝探及少量积液.结论 小儿肠套叠典型病例依靠临床表现及症状即可诊断,发病早期或症状不典型者可采用超声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超声高低频对肠套叠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方法对76例经空气灌肠或/和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6例肠套叠患者中,超声诊断74例,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97.4%,与行X线下空气灌肠相比,二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回盲型60例,结肠12例,小肠型2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横切呈"同心圆"征,纵切呈"套筒"征,斜切呈"假肾"征。结论超声的高低频探头对肠套叠的诊断符合率高,对临床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术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于该院行空气灌肠复位术的12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98例和失败组22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总结复位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性别、血便、发热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年龄<1岁、病程>24 h、肠套叠类型为回盲型、伴有脱水、套头位置为左半结肠、套头形态为不规则形、肠管血运障碍占比均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病程>24 h、肠套叠类型为回盲型、脱水、套头位置为左半结肠、套头形态为不规则形、有肠管血运障碍均为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术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1岁、病程>24 h、肠套叠类型为回盲型、脱水、套头位置为左半结肠、套头形态为不规则形、有肠管血运障碍均为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术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人肠套叠的的MD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资料共48例。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肠套叠部位、数目、套叠类型及CT征象、套叠处肠壁是否增厚或肿块形成、肠壁是否水肿与坏死等。结果本组48例50处肠套叠均为顺行套入,单处肠套叠46例(位于回盲部22例、回肠10例、空肠8例、升结肠4例、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降结肠型及直肠各2例),多处肠套叠2例。MDCT示肠套叠3层肠壁结构及肠管内脂肪48例50处、杯口征及靶形征42例44处,彗星尾征32例34处,漩涡征24例26处。肠壁均匀增厚并水肿12例,其中考虑合并肠壁坏死4例;肠壁不均匀增厚或和肿块形成、不均匀强化14例;肠壁均匀增厚并轻中度均匀强化6例。套叠处见多发囊状低密度灶并囊壁均匀强化4例;套入远端圆形脂肪瘤合并肠壁坏死2例;小肠冗长2例;肠壁正常8例;其中合并肠梗阻12例,合并腹壁疝2例。结论成人肠套叠MD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其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7.
杨秀录  金伟敏  杨松玉  虞希祥 《浙江医学》2017,39(22):2037-203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肠套叠患儿71例,对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当肠套叠诊断明确且有治疗指征时,行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71例肠套叠患儿中,高频超声诊断肠套叠69例,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7.2%。超声诊断肠套叠的69例患儿中,均表现为横切面“同心圆征”、纵切面“套筒征”,部分患儿有病变近端肠管扩张的肠梗阻征象、低回声肠壁增厚的肠黏膜水肿征象,2例多普勒超声示套入部肠管无血流信号。67例于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65例,成功率97.0%,2例因多次灌肠复位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2例因多普勒超声示套入部肠管无血流而直接行手术治疗;余2例超声未能准确诊断,结合临床行外科手术,术中证实肠套叠伴肠管坏死。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训  余大惠  瑚爱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5):1141-1142
目的总结肠套叠超声检查方法及非肿瘤型与肿瘤型声像图特征,为临床提供科学有效的诊断依据。方法 55例肠套叠患者常规行腹部扫查,重点观察,再用高低频探头对照检查加CDFI综合分析图像特征。结果非肿瘤型36例,肠套叠处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为"套筒征",肠壁表面光滑,走行自然平直。肿瘤型19例,横切面同心圆结构偏心,内环移位,平行线之间分离抬高或受压,有实性肿块回声。结论肠套叠有其特殊的声像图特征,非肿瘤型图像比较典型、规则,肿瘤型其特征性图像有改变并可见肿块回声。探查时应注意多观察区别,并采用高低频探头对比观察综合分析,B超检查肠套叠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肠套叠与病理、灌肠可复性、肠管缺血的相关性及其价值。方法:20只兔通过外科手术产生肠套叠,活体上进行超声扫查并与病理改变相比较;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空气灌肠证实的25例儿童肠套叠的声像图结果。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明显肠壁血供障碍的情况下,横断扫查肠套叠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和低回声相间排列的"同心圆"或"靶环"征,在肠管发生缺血时,超声表现为"炸面圈"征;肠管的生机、肠套叠的灌肠治疗可复性与肠套叠"炸面圈"征外圈低回声厚度、肠套叠间的彩色血流有明显的相关性,肠套叠间未测及彩色血流时,其肠壁坏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P〈0.01),"炸面圈"征外圈低回声越厚,肠套叠部肠管缺血就越明显。儿童肠套叠声像图结果,当低回声厚度〉9 mm时,其空气灌肠的可复性明显降低(P〈0.01);当低回声厚度〉12 mm时,发生肠管坏死的可能性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声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于预测肠套叠灌肠可复性或肠管生机是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甘露醇肠系声学造影在超声诊断肠道肿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广东医学》2000,21(10):867-868
目的 探讨甘露醇肠系声学造影在超声诊断肠道肿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诊断肠道肿块的新方法。方法 被检查者口服20%甘露醇250ml进行肠系肠学造影,不同时间段B超观察各段肠管,重点观察肠壁结构,病变区有无肠内液体流入及病变与肠系关系。结果甘露醇肠系声学造影能鉴别肠内外包块,能显示肠肿块的大小、形态及部位。尤其对回盲部、结肠瓣及小肠的观察效果更好,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甘露醇肠系声学造影贯  相似文献   

11.
刘杰锋  何志国  陈澍   《中国医学工程》2013,(3):16-16,19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诊疗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结肠癌16例,直肠癌5例,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套叠4例,回盲部炎性病变4例,其它2例。CT检查特异性为66.7%,敏感性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经手术均治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CT检查可对急性肠梗阻病因及症状作出诊断,依据结果选择手术等合适方式治疗,可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量小肠切除后,保留回肠末端回盲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以来13例大量小肠切除后,仅能保留10 cm以内回肠末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表现。结论对于肠绞窄、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切除大量病变肠管后,保留回盲瓣对于预防短肠综合征有重要临床意义,保留回盲瓣对于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防止结肠内细菌向小肠迁移寄生有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CT三维成像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长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PJS患者18例,男女各9例,所有病例均行小肠CT三维检查,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有皮肤色素沉着,18例均以反复腹痛为首发症状,8例有黑便,6例有肠梗阻病史,5例有肠套叠病史,2例肠镜后出现肠穿孔。1例伴发左乳纤维腺瘤。错构瘤性息肉12例(66.7%),炎性息肉3例(16.7%),绒毛-管状腺瘤2例(11.1%),增生性息肉1例(5.5%)。息肉累及胃9例,小肠18例,结肠16例。息肉大小(1.0-4.5)cm,有或无蒂,类圆形或分叶状,增强后见条状小血管由肠壁进入息肉内。肠套叠可见典型的"靶征"、"双肠管征"。结论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现特异,小肠CT三维成像诊断胃肠道息肉及有无肠套叠准确性高,同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利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4.
对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29例进行分析,结果:其特点如下:(1)40岁以下占724%,以中青年见多,不同于以中老年多见的大肠恶性淋巴瘤;(2)三大主症为腹痛、腹胀和腹块,发热、恶心呕吐、肠出血,贫血亦为重要表现;(3)以回肠大肠多见(55.2%)且易合并穿孔、梗阻和套叠等并发症;(4)3年内死亡者(58.6%)高于大肠恶性淋巴瘤,5年生存者(24.1%)比大肠者低;(5)病变部位:浆膜受累、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和穿孔梗阻、套叠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杨建红  黄洪君  李炳花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01-101,103,F0003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肠套叠患者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超声对肠套叠有极高的诊断价值,敏感性强,声像图具有典型的同心圆征、靶环征和套筒征。结论 超声诊断肠套叠尤其小儿肠套叠具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圆 《当代医学》2010,16(26):6-7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1月绞窄性肠梗阻患者6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和仪器检查结果。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粘连松解术22例次,肠扭转复位术9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7例,疝内容物还纳联合疝高位结扎术14例,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结肠切除术3例,肠套叠复位术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治愈51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17.7%,其中死于感染性休克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2例,急性肾衰2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对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其中CT检查对早期确诊有重要辅助作用,而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需严密观察进行综合分析争取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CT资料的回盲部肿块病例,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32例,以阑尾周围脓肿为多见;恶性病变22例,以盲肠、升结肠癌为多见。2组良恶性CT征象比较,囊性肿块、实性肿块、肠腔狭窄、不规则肠壁增厚、分层样肠壁增厚、肠旁脂肪浑浊、肠梗阻、远处转移、末端回肠受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周围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水、邻近肌肉累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鉴别回盲部肿块的良恶性和确定病变范围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云 《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24-225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肠梗阻病因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48例低位肠梗阻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结肠镜检查对非肿瘤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结果  48例中有 47例完成了检查 ,其中肿瘤 13例 ,粘连性梗阻 6例 ,肠套叠 2例 ,肠结核 1例 ,全大肠未见梗阻 2 5例中有 2 3例通过结肠镜检查 ,症状缓解 ;有 1例肠套叠得以整复。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肠梗阻兼有病因诊断及辅助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应用于克罗恩病临床评估的价值。方法48例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行腹部CT能谱成像。原始图像经信号-噪声比(CNR)分析获得最佳成像Kev值,重建单能量图像。观察指标包括病变肠管位置、肠壁厚度、肠管狭窄程度、肠管强化程度、肠壁周围表现(浆膜层、脂肪间隙、系膜血管)、淋巴结肿大及相关并发症;计算正常肠壁与病变肠管动、静脉期强化率△A%与△V%。所有患者行内镜(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金标准为活检病理。结果 (1)能谱CT单能量成像结合物质分离功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范围,病变肠段共132处,肠壁厚度3.1-26mm。病变累及空肠9例,回肠39例,回盲部42例,结直肠29例;25例显示肠壁水肿、增强同心圆样或分层样改变,39例浆膜层毛糙,18例显示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6例显示肠系膜血管增多征象,其中24例有明显的"梳齿"征表现。22例显示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大小约3.5-14.5mm。1例出现肠管穿孔,腹腔脓肿形成;3例肛瘘,4例不全小肠梗阻,2例有肠管狭窄伴胶囊内镜滞留。(2)平扫CD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静脉期CD病变肠壁强化程度及强化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节段肠壁(P0.01);病变节段肠壁动脉期与静脉期肠壁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临床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C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