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骨-黄韧带瓣重建在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7年8月收治59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3/48例,L4/534例,L5/S1 17例。行常规腰椎后路开窗减压髓核切除术时.在椎间盘突出间隙的下位椎板头端约3-4mm处将椎板切断.将骨与黄韧带的复合体向上椎板卷曲剥离成内、外、下三面游离的骨-黄韧带瓣结构.进入椎间隙切除髓核,再将骨-黄韧带瓣原位张力缝合到下椎板。术后复查CT观察黄韧带有无变形、塌陷及椎管外瘢痕情况。按Nakai分级法评定术后疗效。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80ml。随访6~32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疗效评定:优37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为93.2%。21例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CT显示相应黄韧带无变形或塌陷,椎管外瘢痕组织于黄韧带处终止,硬膜囊无受压及变形,椎管内结构较清晰。结论:在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中采用骨-黄韧带瓣重建,可有效减少椎管内瘢痕粘连,减少腰椎间盘术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步云  陈轼 《颈腰痛杂志》2008,29(4):340-341
目的探索一种后路椎间盘镜(MDE)手术更安全、更微创的手术入路。方法将病变椎间隙的黄韧带修整变薄,将其从椎板深面附着点剥离,将黄韧带在侧方小关节处用刮匙轻轻纵行分开,向外侧或者内侧翻转,显露椎管,即可完成手术。必要时在显露了部分椎管后,直视下将上位椎板切除少许,协助进一步显露。结果56例手术顺利完成,48例完整保留椎板,8例椎板下缘深面部分切除3~5mm。全部病例黄韧带保留完整,其中6例黄韧带纵向分开处没有在侧方靠小关节的理想位置,导致黄韧带与椎管小关节之间留有约3~5m m的间隙。术后5天CT显示黄韧带形状正常,无塌陷及外翻(52/52,100%)。黄韧带将椎管完整封闭,椎管内可见少量的小血肿、积气(21/52,41%)。术后3~12月CT显示所有病例黄韧带形状正常(36/36,100%),厚度、CT值与术后5d CT比较没有明显改变(36/36,100%),硬膜外脂肪显示清晰(32/36,89%)、神经根显示清晰(26/36,72%),椎管外瘢痕在黄韧带处终止(34/36,94%)。少数病例椎管内神经根附近显示欠清晰(10/36,28%),黄韧带开口处瘢痕向椎管内延伸(2/36,6%)。随访3~26个月,平均12月,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学组疗效标准(1994年),优5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8%。结论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可以不切除或有效的减少椎板的切除,并最大限度的保留黄韧带,保持了脊柱解剖学的完整性,使手术的创伤进一步减少。椎管结构的完整保留,有效的减少了椎管内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2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入,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3采用椎板棘突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技术治疗的6例椎管内肿瘤。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6~200 min,平均150.6 min;术中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60 ml。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后方韧带复合体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X线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显示椎管骨瓣复位良好,固定确切,无骨质缺损;MRI扫描显示椎管通畅,脊髓无受压情况,钛连接片及配套螺钉无伪影。结论采用保留棘突、椎板和后方韧带复合体,建立椎管骨瓣的方式打开椎管,完成椎管内病灶切除后将椎管骨瓣原位复位成形并固定,能较好地重建椎管的完整和脊柱的稳定性,并防止因硬脊膜与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对脊髓的影响,可避免后期医源性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与医用防粘连膜在预防脊柱后路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手术治疗的20例L_2椎体爆裂骨折,术中均切除L_2椎板减压,观察组(10例)术中置入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对照组(10例)术中置入医用防粘连膜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结果 2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并且获得至少24周有效随访。术后第1周CT显示所有患者L_(1~3)椎管面积及L_2椎管矢状径均已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24周,观察组L_(1~3)椎管面积及L_2椎管矢状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术中观察组未发现瘢痕组织与硬膜囊粘连,对照组6例出现不同程度瘢痕增生(Rydell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1例)。结论 n-HA/PA66复合人工椎板预防椎板切除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效果比医用防粘连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带血运的黄韧带后路搭棚式屏蔽加玻璃酸钠隔离保护对椎板间开窗、椎间盘纤维环损伤后硬膜周围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6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L3-4、L5-6水平左侧椎板开窗1.0×0.5 cm,椎间隙处用限制性环刀和磨钻制造约2×2×0.2 mm纤维环损伤,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玻璃酸钠组(B组)、棚式黄韧带组(C组)及棚式黄韧带加玻璃酸钠组(D组)4组.术后2、4、8、12周对硬膜外瘢痕形成及粘连做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脊髓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玻璃酸钠早期可减轻硬膜外瘢痕粘连,但后期瘢痕粘连有所加重,P物质的含量也有相应改变;棚式黄韧带及其合用玻璃酸钠组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明显减轻,P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两者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意义.结论 棚式黄韧带可减轻硬膜外的瘢痕形成及相应脊髓中的P物质的含量,有助于减少术后腰腿痛;玻璃酸钠术后早期有一定的预防硬膜周围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劈开截骨,以黄韧带为轴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行椎板回植,重建完整椎管后部结构和硬膜外腔的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技术,并评价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6~77岁,平均49.6岁。病变椎体为L3、4~L5S15例,L4、5~L5S418例,L4、511例,L5S15例;病程3个月~16年,平均40.3个月。术中纵行劈开棘突,将上位椎板的下1/2梯形截断后,连同黄韧带浅层向尾侧翻开,切除深层黄韧带、两侧侧隐窝椎板的内层和增生的关节突,椎管扩大后,原位缝合截开的椎板。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行CT检查,并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9例术后均获18~36个月随访。术后1周CT示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CT示87.2%(34/39)椎板和棘突已达骨性融合,术后1年CT示所有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黄韧带愈合,无再狭窄。按标准量化评分,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3%(36/39)。结论 此术式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椎板和黄韧带的连续性,重建完整的硬膜外腔和椎管的后部结构,阻挡了肌肉与神经组织的瘢痕粘连。截骨范围小、保留血液供给、固定方法简便、术后骨愈合时间短及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聚乙交酯(PGA)膜对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粘连的作用.方法在新西兰兔L3、L5部位切除椎板1.0cm×0.5cm,一缺损处在硬膜外放置PGA膜,另一缺损部放置明胶海绵或空白对照,于术后3、6、9、12周作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形态观察PGA膜3周时开始降解,6周时分解成较大碎片,9周时吸收60%~80%,12周时仅残留部分小碎片,硬膜外无瘢痕粘连.明胶海绵和空白对照组瘢痕粘连发生率为88%和100%.组织学检查PGA膜组各时点均未见硬膜外纤维组织产生,硬膜与背侧组织无粘连,明胶海绵组(除3周外)和空白对照组均产生明显的粘连.结论PGA膜能有效防止椎管术后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椎板切开椎板关闭成形术后椎板愈合、椎管内纤维瘢痕增生和硬膜外粘连情况。方法采用山羊14只制作动物模型,切开两个节段腰椎椎板,分别采用原位椎板关闭和椎板部分后移关闭两种手术方式,观察术后2、4、6、8、12、16、24周,椎板愈合和椎管内粘连情况。临床上采用腰椎板切开椎板原位关闭成形术处理椎管内病变患者46例,通过X线和CT检查观察椎板愈合和椎管内粘连情况。结果术后12周与16周,关闭的椎板均骨性连接;24周,关闭的椎板完全骨性愈合。后移椎板连接处较原位关闭椎板明显增厚;椎管内壁连接处轻微隆起。椎管内少量瘢痕增生粘连,可锐性分离。临床病例术后半年X线提示椎板截骨线消失。CT提示椎板截骨线骨质愈合,未见椎板连接处大量骨痂生成,椎管完整,硬膜囊无变形移位,硬膜同椎板间隙清楚。结论椎板原位关闭较椎板部分后移关闭骨质愈合速度快、愈合质量高。腰椎板切开椎板关闭成形术能有效地防止椎管内纤维瘢痕增生和硬膜外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颈椎后伸过程中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各节段黄韧带突入椎管的距离与后伸角度的关系,探讨颈椎后伸过程中黄韧带突入椎管的动态变化。方法:离体正常C2~T1节段成人脊柱标本14具,去除椎管内脊髓及硬膜,在各节段黄韧带内壁处放置自行研制的电阻应变式位移传感器探针并将输出信号连接于自动应变仪,在逐渐增大颈椎后伸角度的过程中读取各节段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的数据,经统计处理描记出各节段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与颈椎后伸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过伸位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C5-6>C4-5>C6-7>C3-4>C7-T1>C2-3;C2-3至C7-T1六个节段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与颈椎后伸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均为“S”形;曲线上升过程中斜率由小变大的一点所对应的角度约为15°~33°,随黄韧带节段下降角度逐渐增大。结论:过伸位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以C5-6为最大,其上、下方节段突入距离逐渐变小;用各节段黄韧带突入椎管距离与颈椎后伸角度关系的“S”形曲线解释了黄韧带在颈椎后伸过程中形态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 ,切除范围较大 ,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 ,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 1 995年 9月~2 0 0 1年 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6 1例 ,其中 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 ,男 2 8例 ,女 33例。年龄 4 1~70岁 ,平均 5 6岁。有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者 32例 ,单纯间歇性…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硬膜或神经根的粘连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原因之一.有报道[1]保留黄韧带能有效预防椎管内粘连.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我们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时保留黄韧带摘除髓核,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胸腰段椎管狭窄症资料21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6例、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12例、前路手术+内固定3例;分析其病理类型及术后疗效.[结果]胸腰段椎管狭窄病理类型包括关节突关节内聚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Scheuermann病或非典型Scheuermann病伴椎间盘突出.术后随访1~3年,平均2.1年,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优9例,良7例,一般3例,差2例,优良率76.2%.[结论]胸腰段椎管狭窄症神经压迫症状较重,应尽早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针对的进行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黄韧带防止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黄韧带在脊柱椎板切除后防止硬膜粘连的作用。方法 :实验对象为大鼠 ,分 3组 :(1 )黄韧带完整保留组 ;(2 )黄韧带部分切除组 ;(3)黄韧带完全切除组。术后采用Nussbaum组织学评分标准分别于 4、8周对硬膜粘连程度评分。结果 :术后 4周黄韧带完整组粘连积分明显低于其它 2组 (P <0 .0 5) ,8周时椎板闭合。结论 :完整的黄韧带有防止硬膜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切除范围较大,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1995年9月~2001年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其中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导致胸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特点,探讨改良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6—73岁,平均45.7岁。术前均行MR、CT检查以明确诊断。合并颈椎管狭窄3例、腰椎管狭窄5例,颈胸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者2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症9例。单节段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以上5例。局限型6例,连续型17例,跳跃型8例。共94个病变节段,其中上胸段(T1~T4)23个节段、中胸段(T5~T8)19个节段、下胸段(T9-T12)52个节段。手术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对9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椎间盘突出者,在后方减压的同时,行切除椎管前方突出椎间盘的环脊髓减压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结果24例患者随访6—6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疗效优1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7.5%。1例因术后停用脱水药物过早引起下肢瘫痪症状加重;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硬脊膜撕裂。结论MR结合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有效的手段,全椎板截骨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避免椎板切除术后产生腰椎不稳和瘢痕粘连,作者采用带蒂复合体回植成形术治疗严重腰椎狭窄症36例。方法是把椎板,棘突及其间的韧带作为复合体掀起显露椎管,复合体两侧植骨或劈开棘突后回植成形扩大椎管。随访8个月以上者33例,优27例,良5例,差1例。术后腰椎后部结构得到重建,有利于腰椎稳定和正常活动,避免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18.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同时使用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全椎板切除加双侧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颈椎MRI显示有5例颈椎椎间盘水平病变合并同节段黄韧带肥厚突入椎管,2例同时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结果随访5个月~3年4个月。按JOA评分:优1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从后方扩大椎管容积对脊髓进行减压,辅以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对减压后的颈椎行即时的稳定的固定,增加了后方植骨融合成功率,减少了颈椎术后后凸畸形和术后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改良经椎板间隙入路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腰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经改良行椎板间隙法突出骨块及髓核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7年,平均53个月。按中华骨科学会腰背痛组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评定,优3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4%。31例行腰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手术及相邻节段水平移位及角移位,仅1例有腰椎不稳。23例术后3个月复查CT,椎板、小关节及黄韧带保留完整。突出骨块及髓核完全切除20例,骨质大部分切除,但有绿豆大小骨块残留3例。椎管内神经根显示清晰11例,较清晰5例,不清晰7例。黄韧带深面硬膜外脂肪存在18例,椎管外瘢痕中止于黄韧带者20例。结论改良经椎板间隙法在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结构的同时,完全可以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避免了切除腰椎后缘离断骨块后可能出现的脊柱稳定性的进一步破坏。椎板及黄韧带的保留,有效阻止了椎管外瘢痕的侵入,有效减少了椎管内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蔡强  刘明轩  卢朝黎  晏雄伟 《骨科》2024,15(2):179-181
报告一例腰椎黄韧带钙化导致椎管严重狭窄的病例。该病人在入院前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下肢疼痛麻木感无明显缓解,最终选择全身麻醉下L3~5钉棒内固定+全椎板减压+椎板间植骨手术,术后症状立即缓解,术后2个月复查的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结果显示椎管狭窄解除,脑脊液较通畅。腰椎黄韧带钙化导致椎管狭窄引起症状者较为少见,发病机理复杂,治疗方式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