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25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所有入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出血A组(162例)与无出血A组(195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常规以及TEG。筛选出血小板(PLT)计数3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临床有无出血症状将他们分为出血B组(51例)与无出血B组(27例)。结果 1出血A组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A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PLT计数显著低于无出血A组(P0.05)。2出血B组血凝块生成时间显著高于无出血B组(P0.05),凝固角、最大振幅显著低于无出血B组(P0.05),出血B组与无出血B组凝血凝血反应时间、PLT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ROC曲线分析,凝固角筛查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症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生成时间(P0.05),但同时又显著低于最大振幅、PLT计数(P0.05),凝血反应时间与血凝块生成时间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振幅与PLT计数的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可以有效地预测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风险,其中以最大振幅指标的临床意义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及诊断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2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共272组有效统计数据),将所有数据按临床有无出血分组(出血组、无出血组),比较两组T EG的4项指标[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角、最大振幅(MA)]和血小板(PLT)计数。对PLT<30×109个/L者,按有无出血分组(有出血组、无出血组)并比较T EG的4项指标。通过ROC曲线,比较T EG不同指标与PL T计数评估出血风险的准确性与特异性。结果所有272组数据比较,出血组K值、R值大于无出血组,α角、M A值、PL T 计数小于无出血组( P<0.05);PL T<30×109个/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组K值大于无出血组,α角、M A小于无出血组( P<0.05),两组R值、PL 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A值、α角诊断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分别为0.750、0.740、0.653)。结论 TEG能够预测急性白血病出血风险,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4.
出血是白血病病儿常见的症状,严重而大量的出血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给予白血病病儿及时有效的护理,使其顺利渡过出血关,对稳定病情、提高白血病病儿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在FAB分型中属M3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APL归为AML伴有特征性染色体改变t(15;17)(q22;q21),(PML-RARα)及变异型[1]。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0~800人诊断为APL[2]。10岁以下儿童,APL患者少见,在少年期发病率升高,早期成年期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60岁发病率开始下降[2]。在临床开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前,出血一直是APL患者在诱导治疗中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例如,GIMEMA研究小组回顾性研究了268名APL患者,开始治疗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2例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观察,总结了对皮肤粘膜、颅内、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出血的观察内容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AL合并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2例A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患者血浆D-D、vWF∶Ag、GMP-140含量明显增高(P〈0.01),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AL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 病案举例1 热毒炽盛王某,男,24岁.近月以来,发热37.6℃左右,朝轻暮重,夜有盗汗,口苦口臭,全身肌肤出现呈片紫癜,以及耳、鼻、眼、口、二便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色深红,心烦少寐、舌质红绛,苔焦黄腻,脉数.经检查骨髓象为  相似文献   

9.
周芳燕 《重庆医学》2013,(29):3562-3564
血栓栓塞症包括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有效的抗栓治疗是防治血栓栓塞症致残、致死的重要手段。抗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严重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综合评估血栓与出血风险,制定抗栓治疗个体化方案,对血栓栓塞症的防治至关重要。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总结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模型(RAM)和出血的临床预测规则(CPR)来权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与临床危险因素相比,血栓与止血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出血与血小板计数(BPC)的数量关系。方法232例次A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按BPC≤10×10^9/L、11×10^9/L~20×10^9/L、〉20×10^9/L分成3组。回顾性分析AL患者临床出血情况及与BPC的数量关系,以及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BPC≤10×10^9/L、11~20×10^9/L和20×10^9/L以上组出血率分别为49.19%、52.50%和32.35%,≤10×10^9/L组出血明显增加(P〈0.05)。3组均以轻度出血表现为主;总出血天数分别为232d、97d和50d;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4.05d、29.39d、24.89d(P〈0.05)。AL初发、复发难治、缓解阶段的出血率分别为53.13%、41.86%、30.34%,未增加出血危险。发热时出血危险增加。年龄〉60岁和抗真菌药物使用出血危险无增加。结论AL患者出血与血小板计数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BPC≤10×10^9/L时,出血危险明显增加。发热是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白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白血病十分罕见。至今报道甚少。本文报告三例经骨髓及病理确诊的先天性白血病病例,通过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等的分析,对先天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细胞遗传学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进行了探讨。先天性白血病以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为多见,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少见,本组2例为急粒(AML)、1例为急淋(ALL)。本病以起病急、进展快、病程凶险,皮肤结节,出血倾向明显,肝脾肿大明显为特征,对化疗反应差。预后极为不良。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差,不能耐受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成为新的治疗选择。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收治并应用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的中高危MDS和老年AML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地西他滨单药20 mg•(m2)-1•d-1×5 d治疗。从地西他滨第1疗程开始随访,每28 d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10-13。结果 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10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1例、死亡2例,疾病控制率85.0%(17/20),总有效率80.0%(16/20)。18例老年患者中CR 6例、PR 8例、SD 1例、疾病控制率83.3%(15/18),总有效率77.8%(14/18)。其中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6例,5例达到CR,1例SD。不同诊断、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COG)评分、白细胞计数、是否高危、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患者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总生存时间2~27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30.0%(6/20)、2年生存率为20.0%(4/2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4.1±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4±2.5)个月。15例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15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血流感染。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疾病控制率高,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3.
邓扬嘉  娄世锋 《医学综述》2006,12(2):116-119
白血病的传统治疗通常是采用细胞毒药物联合化疗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抗体工程技术的兴起,只杀伤肿瘤细胞而正常细胞不受到损害的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发展,本文总结了近来研究较多的靶向治疗,有的已进入了Ⅰ、Ⅱ期临床试验,这些方法对于研究针对白血病细胞特异性靶点的新药,开发新的治疗模式,有选择性地去除白血病细胞、克服耐药,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宝连  魏克民 《医学综述》2007,13(6):413-415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展,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手段不断增多。免疫治疗近年来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显示出良好前景。本文就白血病的免疫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对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诊断、连续缓解和复发的整个过程应用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监测。结果该患儿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以及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为APL,缓解期间PML/RARα融合基因始终阳性;完全缓解30个月后复发,而此时染色体恢复正常、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示转型为AML-M5,转型后经再诱导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为特殊复发形式,耐药性强,治疗效果差。其原因可能与白血病次级克隆扩增或药物诱导的克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磷脂抗体(APA)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相关性,进一步探讨APL-T血栓发生机制。方法:采用 ELISA检测ACA(IgG,M,A),PTT-LA检测LA,APTT /-APC检测APC-R。结果:20例患者符合 APL-T诊断。根据病因分类:14/100例SLE为继发性 APL-T;6/16例“原因不明”血栓与习惯性流产为原发性APL-T。根据抗体分类:12/20例LA阳性为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LA-T);12/20例ACA阳性为抗心磷脂抗体血栓综合征(ACA-T)。根据临床症状分类:7/20例静脉血栓为Ⅰ型,3/20例脑梗塞为Ⅱ型;1/20例静脉血栓合并脑梗塞,习惯性流产为Ⅳ型(混全型);9/20例习惯性流产为Ⅴ型APL-T。APL-T患者LA阳性率(12/20,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C组0/20,0%)。患者ACA-IgG,M与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PCR在APL-T患者中阳性率(14/20,70%)明显高于NC组(l/20,5%);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10/11,90.9%)明显高于LA阴性组(l/11,9%),ACA阳性组的APCR阳性率(7/11,63.3%)与ACA阴性组(4/11,36.3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PA与APCR密切相关,APL-T中血栓发生率与APA以及APCR存在明显相关性,说明APA对PC途径的抑制引起获得性APCR可能是APL-T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可将APA作为血栓危险性增加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鄢爱红  万伍卿 《医学综述》2008,14(4):575-577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现代实验方法的进步,人类对其发病机制有了逐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萍  阮林海 《医学综述》2009,15(22):3412-3414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族分泌型的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惟一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作用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ng家族在血清中的表达,从而预测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研究表明,Ang/Tie-2不仅在白血病中有较高的表达,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白血病的血管新生,影响白血病的预后。因此,Ang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白血病血管新生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19.
四妙勇安提取物对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进行了小鼠毛细玻管法 ,尾出血凝血时间法 ,大鼠动 -静脉血栓形成法 ,体外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研究 ,结果表明四妙勇安提取物灌胃给药可非常显著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 ( P<0 .0 1) ,可明显延长小鼠毛细玻管凝血时间 ( P<0 .0 1) ,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栓形成 ( P<0 .0 1) ,四妙勇安提取物体外给药可明显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 P<0 .0 1,P<0 .0 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白血病患者表达炎症因子IL-6、IL-8、IL-10与VEGF的水平与意义。方法以ELISA方法观察30例正常人和47例白血病患者血清IL-6、IL-8、IL-10、VEGF水平。结果初治患者血清IL-6、IL-8、IL-10、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部分缓解组IL-6、IL.8、IL-10、VEG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完全缓解时渐趋正常。结论炎症因子与VEGF在白血病不同病期变化,除了肿瘤性病因所致,也与肿瘤性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导致肿瘤性易栓状态。这些因子可作为观察白血病患者合并高凝状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