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组配柄对骨缺损情况下全髋股骨翻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股骨头置换312例,全髋关节置换313例。总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26例(4.2%)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伤151浅层感染1例(0.2%),脱位3例(0.5%),股骨假体周围骨折5例(0.8%),下肢深静脉栓塞11例(1.8%),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0.48%),坐骨神经损伤1例(0.2%),假体松动2例(0.3%)。2例死亡。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正确手术操作、强调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9例(193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单侧置换185髋、双侧置换8髋;分析术后早期腹股沟疼痛常见的原因。结果9.3%(18/193)的髋关节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腹股沟区疼痛,其中深部感染1.6%(3例),切口感染1.6%(3例),髋关节后脱位1%(2例).患肢过长4.1%(8例),局部血肿1%(2例)。结论详尽的病史采集、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对腹股沟区疼痛做出正确的诊断。而术前适应证的掌握、X线片分析测量、术中外科技术标准化训练、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才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情况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THA治疗单侧需要进行初次置换的髋部疾病138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90例;年龄45-71岁,平均62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495±105)ml,术后引流量(121±29)ml,其中116例术后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以提高血色素水平,输红细胞悬液量(600±225)ml.本组总失血量(1521±156)ml,隐性失血量(822±9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57.2%.各指标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性失血是影响进行TH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此类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应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围术期安全度过,以利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随访2007—2011年在我科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58例患者,分析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发生早期并发症者共18例,其中感染1例,髋关节脱位6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神经损伤2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部分与手术技术有关,对此应提高认识,严格围术期风险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实施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无菌性并发症和感染性并发症的鉴别对于合理的手术计划和及时的抗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翻修术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菌性机械松动、肉芽肿病和假体周围感染应用价值.方法:8年内共83例疑似假体周围并发症患者接受翻修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两位肌骨放射科医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水平,评价X线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股骨柄无菌松动49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假体松动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股骨头脱位11 例,X线10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1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X线平片检查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方法.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以假体松动最常见.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细菌学特点、翻修策略、翻修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方法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1~86岁,平均62.5岁。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1个月~4年,平均为术后7个月。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坏死11例,骨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行Ⅰ期翻修术12例,Ⅱ期翻修术18例。结果翻修术前24例明确诊断为感染,其中细菌学明确诊断18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他细菌9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23例阳性,7例阴性。Ⅰ期翻修12例中10例患者得到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2例感染复发;Ⅱ期翻修中13例得到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1例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4分,随访截止时评分平均为84分。结论(1)耐药葡萄球菌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术后感染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3)术后感染采用Ⅰ期或Ⅱ期翻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Ⅱ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较低;(4)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疗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5)术后科学的康复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人工髓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简称THA)后异位骨化的发病情况及其X线表现。方法对333例(352个髋关节)接受THA的病例作了术后X线随访,时间最短者1年,最长者12年。按Brooker分级法加以分级记录,并与性别、年龄、手术原因等作了比较。结果在随访X线片上共发现异位骨化69例,检出率20.7%,男性较女性检出率高7.2%,但与年龄关系不大。85.5%(59例)的异位骨化出现在术后1年内,但也有迟至术后8年者(1例)。按Brooker分级方法,85.0%均属Ⅰ-Ⅲ级,Ⅳ级者仅15%。因强直性脊柱炎手术而发生严重异位骨化者要较其他病因为多。在X线片上早期的骨化皆位于髋关节外侧,以后在内侧也逐渐出现,形态各异以条片状为多,即使在Ⅳ期时仍以髓关节外侧骨化数量为多。结论异位骨化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最简便经济的方法,也是临床确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等并发症是患者术后不适的主要原因。在正确判断并发症方面,传统的影像手段各有利弊。SPECT/CT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同机融合,可以明确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金属假体与邻近骨质情况,判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笔者对CT三维影像测量在髋关节数据测量精确性方面的优势、方法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组织细胞反应、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内衬磨损、异位骨化、假体周围假瘤形成等SPECT/CT影像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方法 1995—2005年收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54—78岁,平均62.1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4例,病理性股骨颈骨折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5例,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人工关节翻修术后3例。8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3—6周,1例在闭合复位时死亡,10例在闭合复位失败后或有明确脱位原因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结果 8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3—6周后获得成功。2例患者经闭合复位后再次失败,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获得成功。8例闭合复位不成功直接手术切开复位获得成功。术后随诊2年,未再出现脱位现象。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2分(72—96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脱位由多种因素造成,强调以预防为主,全面分析和研究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使关节周围组织张力、关节位置和头臼间的匹配关系达到最佳,并选用合适的假体,才能彻底避免髋关节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行全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1.5~5年随访(平均3年2个月)。结果全髋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8.1%,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临床效果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病因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并通过与手术对照以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诊断股骨柄无菌松动34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和(或)髋臼假体松动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股骨头脱位6例,X线2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2例表现为股骨头中心型移位,2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透亮带和假体移位是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透亮带的形态和窦道的形成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髋臼内股骨头位置的不对称或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外为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资料,根据髋关节置换术后1周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9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1周发生切口感染7例(7.29%),设为感染组;未发生切口感染89例(92.71%),设为未感染组。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呈显著负相关性(r=-0.247,P=0.01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特异度为71.4%,敏感度为75.3%。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及效果. 方法 2004 -2009年收治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8~84岁,平均75.7岁.骨折初次治疗包括动力髋螺钉(DHS)固定3例,动力髁螺钉(DCS)固定1例,股骨近端重建钉固定3例,保守治疗无内固定3例.治疗失败包括股骨头坏死4例,内固定切割3例,骨折不愈合2例,畸形愈合合并骨关节炎1例.术前检查除外感染,行髋关节置换术.随访时记录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 结果 全髋置换术6例,其中髋臼骨水泥固定3例,非骨水泥固定3例;股骨头置换4例.股骨假体使用加长柄5例,普通柄5例.手术中失血量平均764 ml,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术中发现股骨距缺损3例,大转子尖骨质阻挡髓腔入点7例;安放假体复位后,转子与髋臼存在撞击3例;术后发现骨水泥从既往内固定钉孔内侧渗漏3例.随访2~7年,Harris 评分由术前37分改善为85分.无血栓、感染、骨折、脱位发生,其中1例2年后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缩短卧床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应该注意其骨质疏松、骨质缺损、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既往内固定物影响等特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文平 《西南军医》2010,12(5):853-85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09年3月于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30例,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及Harris评分、Cham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恢复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及Cham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的效果较佳,对于改善患者的综合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