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献血者心理问题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血工作中应用医学心理分析观察献血者,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使采血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对献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对我市2012年2228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历、性别、年龄在献血时不同反应做出精心护理,研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机采献血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俊英  张新华  张燕 《河北医药》2003,25(6):471-471
采血护士的服务对象即有患者又有健康者 ,是一种双向服务性的工作。采血护士要不断提高献血者护理水平 ,以保证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安全与健康。1 提高采血护士的自身素质做为一名采血护士 ,首先要端正医德医风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有熟练的采血技术 ,还要把心理护理学知识应用到献血护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会给献血者带来一个良好的心理反应和安全可信感 ,也是关系到献血者能否再次愉快地前来献血的问题。2 机采前的护理由于机采在国内开展时间较短 ,部分人存有不同程度恐惧心理 ,如怕采血量大 ,怕献血感染疾病 ,怕穿刺疼痛。因此 ,…  相似文献   

4.
张新华  张燕 《河北医药》2003,25(7):541-541
采血过程中一针率是检验采血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标准 ,同时一针率又与血液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相关 ,因此 ,做为采血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采血技术 ,提高一次成功率。1 献血者因素1 1 献血者的心理因素 献血者在献血时 ,容易精神紧张 ,尤其初次献血者 ,采血护士应针对不同原因 ,做好心理护理 ,对献血者和蔼、亲切、耐心 ,让献血者感到安全愉快 ,使其精神放松。1 2 献血者的身体素质 献血者献血时 ,尽量不要空腹 ,不要过度疲劳 ,鼓励献血者在献血前适量饮水 ,献血时取合适体位。1 3 静脉的选择 采血一般选择肘部弹性好、压力高不易…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避免或减少连锁性献血反应的发生,应对献血者做好心理护理和宣传疏导。方法观察血站街头无偿献血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献血反应[1]。结论经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宣传教育疏导,连锁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心理护理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血环境、服务态度等客观因素,对献血者的心理有最为直接的影响。为保护献血者的积极性,需要采血者具备亲切幽默的语言技巧、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娴熟高超的专业技能、体贴周到的献血后护理,建立献血者与采血者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偿献血的70298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献血前、采血过程中、献血后及献血反应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结果70298献血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22例,发生率为0.17%(122/70298),随机选择100例献血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99.00%(99/100);92例表示愿意再次献血(95.00%,95/100)。结论无偿献血过程中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和减轻献血者心理反应而引起的精神过度紧张对献血者健康的保护作用。方法:从对无偿献血者精神方面的预防与护理、医务人员对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和采血环境对献血反应的护理三个侧面的干预,观察献血者心理变化。结果:患者对献血的信心显著增加,对献血不再产生恐惧心理。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运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物、护理知识、心理知识,服务与献血者,不仅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也使无偿献血工作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使无偿献血队伍稳定扩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几年以来,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日益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及社会背景,对献血的认识、心理反应不同,其中少部分人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多见于首次献血者,主要是由于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缺乏更深的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而使采血中断,为此我站医护人员加强对献血者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55-556
目的探讨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的全程护理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献血站10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最后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采血顺利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程度等。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顺利采血率、护理差错率、护理满意程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过程给予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提高顺利采血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护理差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采血车上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582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首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4%)高于多次献血者,分析原因主要为精神紧张、恐惧及受他人影响。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及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降低献血反应的对策.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采血车发生献血反应的环境设施及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采血车献血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1,P< 0.01),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献血者心理因素为44.27%,其次是环境因素为22.29%.结论 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服务质量和采血技术,选择合适的献血体位等,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马振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1):F0003-F0003
心理护理在献血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不仅关系到血液质量.同时也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无偿献血者由于其性别的不同、背景的不同及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其心理状态差别很大。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的关键是要对每一位献血者做好心理分析。要从填写健康征询表入手,对献血者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时间给予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使每一位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完成献血。现将我们几年来积累的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做好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献血不同阶段,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通过宣传招募、捐献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结论 加强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实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在无偿献血的工作中,献血者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献血行为。因此,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献血者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对无偿献血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提供优质的采血服务,发展低危无偿献血者。不断建立和扩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保证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就心理咨询技能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体会作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瑞安市初次献血者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瑞安市血站无偿献血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组161例和重复献血组37例,对比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献血者男女比例、献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睡眠时间、饮食及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年龄、献血时血糖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重复献血者高,可能与睡眠时间不足、心理紧张及饮食习惯改变有关。采血人员在献血工作中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让献血者充分了解献血过程,并提高采血技术及水平,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陈虹 《中国医药指南》2023,(9):183-185+189
目的 探讨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观察对象,30例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30例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护理满意度及心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81,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67,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等负面情绪评分分别为(24.11±1.36)分、(23.78±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6.45±2.33)分、(36.93±1.72)分(t=5.828、28.513,P <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再次自愿献血概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5.455,P <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干预中,不仅...  相似文献   

18.
葛建明 《重庆医药》2009,38(16):2135-2135
采血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献血反应,但是在献血后30多分钟而出现的迟发性献血反应很少见,特别是已多次献血的献血者更是极少发生。作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迟发性献血反应而且是反复出现2次不适症状,经对症处理及心理护理后恢复正常,未造成意外伤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护理前后献血者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献血者再次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注意事项的认知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