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决云南边境无天然和人工屏障而造成的有边难防局面,完善国境口岸传染病防控新模式。〔方法〕云南检验检疫局经过长期实践和积极探索,提出了《云南边境地区传染病及动植物疫情疫病联防联控"3+1"防线机制建设》理论。〔结果〕通过"3+1"防线的构筑,科学、有效的做好云南口岸卫生检疫查验及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结论〕"3+1"防线,是对云南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05年辽宁各口岸传染病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工作情况,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方法〕对2005年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全国其他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结果,对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传染病监测工作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检验检疫系统传染病监测病例检出率为5.1‰,传染病监测工作及传染病检出率仍有提高的潜力;口岸传染病监测病例检出数占总检出数的3%,口岸传染病监测率及检出率(非出境人员传染病体检监测)亟待提高。〔结论〕通过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提高口岸传染病监测及检出率是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传染病监测工作的重点;国家质检总局应加强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的管理,统一传染病上报、诊断标准,制定全国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人们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探讨我国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机制、模式的转变,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要求的口岸卫生检疫监管体系。〔方法〕通过对《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对口岸卫生控制核心能力的要求、对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物品等卫生控制的规定,以及我国口岸卫生检疫监管工作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完善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新机制、新模式的建议。〔结果〕①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由口岸卫生安全维持系统和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2部分组成,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有赖于口岸卫生检疫监测预警应对机制的建立;②口岸卫生检疫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包括科学决策的组织指挥体系、快速获悉疫情的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不同应对的响应系统、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系统。〔结论〕适应《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承担国际条约的义务,提高口岸应对国际关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核心能力,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温州空港口岸(永强机场)发展概况,探讨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发展思路,提升温州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方法〕通过对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发展历史、以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面临严俊的挑战,国际传染病流行态势复杂多变,外来医学媒介生物入侵隐患不容忽视。《国际卫生条件(2005)》对卫生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并对检疫查验,卫生监督、疾病监测、卫生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卫生检疫工作进行改革。〔结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温州空港口岸卫生检疫事业发展,加强卫生检疫专业队伍的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水平,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确保温州空港口岸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广东口岸发现并有效控制输入性基孔肯亚热病例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新模式。〔方法〕2008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在国境口岸实施检疫查验制度改革的要求,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东口岸探索建立了“口岸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新模式。〔结果〕2008年3月4日、10月3日、10月10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运用新模式,在国境口岸发现并成功处置3起5例中国内地输入性基孔肯亚热病例。〔结论〕3起基孔肯亚热病例的成功处置对在口岸阻断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有着现实的示范作用,填补了我国在基孔肯亚热的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空白,充分体现了广东口岸卫生主管当局核心能力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黄岛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船员的传染病筛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对船舶和船员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检疫监督管理措施,降低传染病传人风险。方法依托口岸快速检测实验室,对国际航行船舶船员进行HIV抗体、梅毒、HCV抗体、HBsAg快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对携带传染病的船员进行防治宣传、行为干预,防止传染病进一步传播。[结论]通过口岸检疫查验、卫生监督与传染病筛查“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黄岛海港口岸传染病监测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传染病进行合理的分类,以利于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方法〕将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监测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包括1997年后发生的新传染病)合并同类后确定100种为研究对象。将传染病的医学本质、流行病学原则、传入风险和国境口岸检疫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监测、检疫等处理检验的有效性等影响因素进行等级评估,通过赋值加权法、危险因素聚类分析,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结果〕100种传染病被分成3类:1类(重点监测传染病)44种;2类(建议监测传染病)43种;3类(一般监测传染病)13种。〔结论〕制定和发布我国口岸监测传染病名录对于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作用及合理进行传染病控制资源的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进境集装箱空箱的检验检疫监管力度,在严格把关的同时加快通关速度。〔方法〕通过对青岛前湾港进境集装箱空箱检验检疫工作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空箱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对进境集装箱空箱的检验检疫模式,建立进境集装箱空箱"协检"新模式。〔结果〕通过进境集装箱空箱"协检"新模式的建立,解决了数量大,时间缺,把关难的问题,充分提高了口岸进境空箱检验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结论〕新模式的建立,能适应口岸"大通关"的要求,筑起提速、增效、减负、严密监管的对外贸易大通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深圳机场自创建"国际卫生机场"以来,在建设卫生机场长效机制方面的经验,为提升口岸疾病防控综合能力提供参考。〔方法〕在检验检疫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深圳机场从完善口岸疾病防控网络、加强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疾病检测体系、提升基层检疫队伍技术水平等8个方面采取了各项举措。〔结果〕深圳机场发热病人检出率逐年上升、传染病检出例数逐年增加,2009年4月25日—12月31日,成功截获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结论〕建设国际卫生机场长效机制是强化口岸疾病防控能力、提升口岸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某大型豪华邮轮一起诺如病毒性肠胃炎疫情处置,关注国际间疫情变化,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提供对策依据。〔方法〕对来沪某大型豪华邮轮发生旅客不明原因腹泻的情况开展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实施卫生检疫措施。探讨口岸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对策。〔结果〕经过对邮轮患者标本和食品样品的细菌学和病毒学检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诺如病毒引起的群发性腹泻,采取了以传染源控制和管理为重点,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卫生检疫措施后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结论〕国境卫生检疫应在排除检疫传染病的情况下,扩大疾病的监测范围,以控制常见的、多发的、易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作为重点。根据新的《国际卫生条例》,调整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策略,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为防止疾病的国际传播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应对突发疫情快速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今后该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连云港口岸2000~2001年12226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连云港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以劳务输出人员最多,占体检总人数的77.64%。检出传染性疾病334例,总患病率为2.73%。传染病患者其中HB_sAg阳性300例;梅毒17例;活动性肺结核15例;疟疾2例。〔结论〕HBsAg阳性是连云港口岸影响出入境人员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劳务人员、交通员工、口岸饮食服务人员及归国人员是重点监测人群。  相似文献   

12.
深圳罗湖口岸出入境人员热成像仪体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口岸传染病检出率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进一步完善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方法〕对2006年1~12月罗湖口岸出入境发热旅客的基本情况、医学检查和检疫处理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检出发热旅客2250例;以婴幼儿(≤3岁)和儿童(4~12岁)多见,两者占61.33%;港澳居民占88.53%;时间分布以6月份为高峰期;体温以中热以下(≤38℃)为主,诊断结果以"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为主,占81.60%;发现9例肺结核病例。多数发热旅客可以现场排除传染病,予以放行;不能排除者通过"120"送医院或返港诊治。〔结论〕罗湖口岸启用红外线热成像仪体温监测系统后,发热旅客检出率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健全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某大型邮轮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处置,关注国际间疫情变化,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提供对策依据。〔方法〕通过对来沪某大型邮轮的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卫生检疫措施的实施,探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对策。〔结果〕经过对邮轮上患者样本和食品样本的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采取了以传染源控制和管理为重点、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卫生检疫措施后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结论〕国境卫生检疫应在排除检疫传染病的情况下,扩大疾病监测范围,以控制常见的、多发的、易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为重点。根据新的《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定,调整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策略,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体系的新机制,为防止疾病的国际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探讨热带病卫生检疫联防联控体系在国境口岸热带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全面回顾热带病联防组成立12年来在国境口岸热带病防控中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结果〕联防联控体系在口岸传染病防控、媒介生物监测、检疫查验模式创新、科研攻关等方面成绩显著,共在入境人群中检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97例、疟疾病例96例、基孔肯雅热病例7例。〔结论〕热带病联防联控体系适合我国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实际情况,其工作模式行之有效;在国境口岸热带病卫生检疫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保卫祖国南大门的卫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防控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国境口岸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措施,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监测结果与携带病原体检测研究情况以及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法律政策规定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需要,提出了我国口岸今后有效防止输入性蚊类及蚊媒传染病自境外传入应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结论〕为保障口岸卫生安全,今后应切实加强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的防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规范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建设,进一步推广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设计、建设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配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及常用检查仪器设备,制定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相关使用规程;评估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运行,检测各项功能是否有效运作。〔结果〕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建成后运行良好,在快速处置口岸登革热、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染疫嫌疑人中,能够发挥采样、快速检测、排查、隔离、转运等作用。〔结论〕可移动式传染病检疫隔离室具有整体性、规范性、可移动性等优点,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快速运至事发地点并对染疫嫌疑人开展采样、快速检测、暂时隔离、留验、转运等工作,对于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扩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的快速反应、处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蛋白芯片技术与口岸卫生检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技术应用于口岸卫生检疫的前景。〔方法〕对蛋白芯片原理、制备、技术特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对蛋白芯片应用于口岸卫生检疫的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蛋白芯片具有操作简便、通量高、信息量大等技术特点,有利于“大通关”建设。蛋白芯片技术在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及传染病的监测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结论〕蛋白芯片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在许多领域得到研究应用,口岸卫生检疫应积极引进并开发适用于自身特点的蛋白芯片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在应用于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分析影响其测温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提出建议,指导实际应用。〔方法〕对2008年福田口岸入境人员检疫数据及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被测物与探头的距离、高度、角度及温度因素变化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现象。〔结果〕体温监测是目前口岸现场发现疑似传染病人的主要途径,在口岸现场以体温检测手段快速筛查以发热为初起症状传染病的检疫措施是科学有效的。被监测物所处位置距探头和黑体的相对距离、角度对测温准确性有影响,且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物体高度对测温的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低热温度测量准确性明显偏低,此外,影响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仪准确性的因素还有很多。〔结论〕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有便捷、覆盖面广、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人流量的旅检口岸,能显著提高卫生检疫效率,值得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建议继续探索、研究、完善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目前转诊病人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卫生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 ̄2005年5月期间经拱北口岸出入境的165名转诊病人的卫生检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65名病人中,位居前3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肿瘤,分别占病人总数的34.55%、25.45%、20.00%。年龄以60岁以上者居多,占病人总数的54.55%。入境病人中发现3例发热者,经医学诊断,排除传染病。〔结论〕对于转诊病人的出入境,缺乏相应的卫生检疫程序,应尽快制定对此类旅客的卫生检疫操作规程和建立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山东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的现况。〔方法〕设计山东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评估调查表,并对山东10个口岸的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在科学评估山东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水平基础上,找出目前面临的薄弱环节,在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提出核心能力建设新模式。〔结论〕结合山东口岸实际,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协作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口岸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