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分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解某农村单采浆供血员人群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构成,并对两种分型方法进行比较,本工作以HCVC区型特异性多肽对抗-HCV进行血清学分型,对已确定血清型的血清进行5′非编码区(NCR)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确定基因型,并对6份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140份抗-HCV阳性血清中,血清Ⅰ型和Ⅱ型分别为44份(31.43%)和12份(8.57%),余84份未能分型。44株已知血清型的HCV中,1b、2a和3b等3种基因型分别为34株(77.27%)、9株(20.45%)和1株(2.27%)。两种分型方法一致率为93.18%(41/44)。对6株HCV5′NCR的序列分析证实了RFLP分型的正确性。结论认为该人群HCV感染以血清Ⅰ型或基因1b型为主;C区型特异性多肽血清学分型法与RFLP基因分型法符合率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在肝细胞肝癌组织内的定位分布情况。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C、E、NS3、NS4区四种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39例肝细胞肝癌(HCC)的肝脏标本,结果总的阳性率为15.1%。21例阳性标本中,C区单抗检测阳性占80.9%(17/21),E区占33.3%(7/21),NS3、NS4区均占57.1%(12/21),表明应用多区段单抗有助于提高HCV抗原的检出率。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胞浆中,呈细、粗颗粒及块状,3例出现膜及膜下型,1例核内有阳性反应。HCV感染与HC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四例丙肝患者系列血清标本分析HCV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人系列血清标本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变化及HCV膜区基因变异和“准种”现象。方法 对4例因献血感染HCV病人的系列血标本,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检测,5’-NCR和核心区测序确定HCV基因莳工对标本膜区基因进行克隆重,每个标本随机选择5~9个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存在HCV基因型的转换现象。在2种HCV基因型转换期存在混合感染。所有测定序列均为1b或  相似文献   

4.
线探针核酸杂交分析贵州地区HCV感染株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贵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株的基因型。方法 用第二代线探针核酸杂交方法,对98 例HC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2 例献血员血清,均为HCV1b 型;15 例血液病患者中,14 例(93-3% )为HCV1b ,1 例(6-7% )为HCV1b + 2 型。慢性丙肝患者37 例中,HCV1b 型34例(91-9% ) ,混合感染基因型3 例(HCV1a + 1b 、HCV1b + 2 、HCV1a .1b + 2a2c 各1 例)。静脉药瘾者34 例,其中HCV1b 感染13 例(38-2% ) ,HCV6a10 例(29-4% ) ,HCV3b4 例(11-8% ) ,HCV3a1 例(2-9 %) ,混合感染6 例(17-6 %) ,大多为HCV2 复合其他基因型。结论 贵州地区HCV感染者中,以HCV1b 基因型为主,其次为HCV6a ,尚存在HCV3a 和HCV3b 。其中HCV3a、3b 、6a ,在本地区系首次报告,但主要存在于静脉药瘾者中。虽然有混合感染基因型的存在,但其基因基础需测序分析  相似文献   

5.
沈阳地区各型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沈阳地区84例血清抗-HCV及HCVRNA均阳性的各临床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84例丙型肝炎中,HCV-Ⅱ型45例(53.6%),HCV-Ⅲ型26例(30.9%),Ⅱ/Ⅲ混合型13例(15.5%);HCV不同基因型在各型丙型肝炎中总体分布不一致,经统计学处理,P<0.05;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中,HCV-Ⅱ型感染分别占55.6%,36.2%,75.0%,85.7%及88.9%;HCV-Ⅲ型感染分别占22.2%,46.8%,8.3%,0%骸11.1%。结论沈阳地区HCV感染以Ⅱ型为主,其次为Ⅲ型及Ⅱ/Ⅲ混合型;HCV基因型与丙型肝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产和美国Ortho公司第2代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试剂对100例维持性血透及肾移植患者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比检测。阳性标本用聚合酶键反应(PCR)法检测HCVRNA并采用型特异的HCV亚基因探针对其非结构蛋白NSS区扩增产物进行了杂交基因分型。结果表明,这组病人中抗-HCV阳性率为41%,肾移植术后再透析者达56.52%,且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受血量成正相关;国产抗-HCV试剂同美国Ortho公司试剂比较阳性符合率达91.43%;抗-HCV阳性患者中有31.43%(11/32)血清HCVRNANS5阳性;透析患者中,HCV基因型各型均有,以混合型为主,占63.64%。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酶切分型及其在干扰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广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其与对干扰素应答效果的关系,应用逆转录-聚会酶链反应(RT-PCR)对133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进行HCV5’端非编码区基因片段扩增,对116例阳性PCR产物进行酶切分型。并观察了国产基因工程干扰素对其中51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结果,HCVⅡ型感染101例(87.1%),D型感染15例(12.9%),在干扰素治疗的病例中,Ⅱ型感染(41例)的应答率为43.9%(18例),其中完全应答与部分应答分别为26.8%(11例)和17.1%(7例);Ⅲ型感染(10例)的应答率为80%(8例),其中完全应答与部分应答分别为60%(6例)和20%(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HCVⅡ型感染是广州地区的优势株,Ⅲ型感染对干扰素应答较Ⅱ型敏感。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预示价值。方法用HCV5’NC区酶切分型方法对94例丙型肝炎病人进行基因分型,并观察其中45例患者对干扰素α1b治疗的应答。结果显示HCVⅠ组(Ⅰ、Ⅱ型)感染80例(851%),HCVⅡ组(Ⅲ、Ⅳ型)感染12例(128%),HCVⅠ/Ⅱ组混合感染2例(21%)。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病例中,HCVⅠ组感染(35例)的应答率为371%,持续应答率为171%,而Ⅱ组感染(10例)的应答率为80%,持续应答率为6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25)。结论表明山西省以HCVⅠ组感染为主,干扰素对HCVⅡ组感染的疗效优于HCVⅠ组感染,HCV基因型有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三种不同分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酶切分型法(酶切法)、型特异引物分型PCR法及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型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测定法(EIA),对120例抗-HCV阳性患者血清进行HCV分型检测,比较其分型结果。结果显示酶切法与PCR法均成功地对96例(80%)进行分型,其中Ⅱ型86例(89.6%),Ⅲ型8例(8.3%),Ⅱ/Ⅲ型混合感染2例(2.1%),且两种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EIA法检测出型特异性抗体78例(65%),其中血清1型(相当于基因Ⅰ、Ⅱ型)68例(87.2%),血清2型(相当于基因Ⅲ、Ⅳ)6例(7.7%),血清1、2型双阳性者4例(5.1%)。对三种方法均阳性的66例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EIA法与酶切法和PCR法的符合率达97.0%。表明三种分型方法的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五种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重组抗原斑点酶免疫反应检测血清抗-HCV谭德明刘双虎胡国龄刘安国刘国珍应用五种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重组抗原,包括HCV核心蛋白(Core),包膜蛋白1(E1)、包膜蛋白2(E2/NS1)、NS3和NS5抗原〔1,2...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组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区(HCVNS5)抗原建立了酶免疫试验(EIA),对2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进行了不同区抗体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动态研究,同时对1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CVRNA和抗-NS5平行检测,两者符合率为64.1%。抗-NS5抗体首次检出时间为30~575天(182.9±168.5),晚于ALT异常和其他区抗体的出现时间。在感染后1,3,6,12和24个月后抗-NS5的阳性率分别为28%,40%,52%,68%和76%。抗-NS5的动态变化类型为四种:一过性阳性、间歇性阳性、持续性阳性和2年内持续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血清HCVRN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荧光PCR(Amplisensor-PCR)技术检测了135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另对其中77例进行干扰素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HCV-Ⅱ型感染血清HCVRNA水平(107.8±3.4拷贝/ml)显著高于HCV-Ⅲ型感染(106.3±2.5拷贝/ml)(P<0.01),Ⅲ型感染的应答率(7/13,53.8%)显著高于Ⅱ型感染(20/64,31.3%)(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RNA含量(106.8±2.7拷贝/ml)显著低于无应答组(108.3±3.2拷贝/ml)(P<0.01)。HCVRNA含量低于106.5拷贝/ml者,无论何种型别HCV感染均应答较好,而HCVRNA高于108.0拷贝/ml者则应答极差。结论HCV基因型及病毒血症水平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意义更大。Ⅱ型感染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NS3~5区序列合成了四组套式引物,建立了灵敏、特异的庚型肝炎病毒RNA双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用此方法检测了10份庚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血清及10份阴性的健康人血清。前者不同组引物的检出率为NS3(1)引物9份阳性,NS3(2)引物8份阳性,NS4引物4份阳性,NS5(1)引物5份阳性,NS5(2)引物9份阳性;后者各组引物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庚型肝炎病毒不同区域引物用于RT-PCR检出率差异较大。NS3(1)及NS5(2)这两组引物检出率最高,更适合用于RT-PCR检测庚型肝炎病毒RNA。  相似文献   

14.
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自深圳、长春、杭州等地41份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获得28株HEVcDNA,对其中3株HEVcDNA的ORF2基因片段,用荧光法直接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并与戊型肝炎病毒墨西哥株(M)、缅甸株(B)和新疆流行株(CH1·1)进行了比较,结果该3株散发性HEV与M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2%、79.9%和79.4%;与B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5.5%、93.9%和95.1%;与散发株的同源性为93.4%、92.3%和93.8%;与CH1·1的同源性为97.0%、96.5%和95.9;表明该3株散发性HEV与HEV(B)和CH1·1的核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可能属同一亚型。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论断疱疹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疱疹病毒科病毒DNA多聚酶基因高保守区中的1对引物,1次聚合酶链式反应可同时扩增疱疹病毒科的4种病毒相应的DNA片段。根据扩增产物的分子量大小及对扩增产物酶切分析,可将标本中的4种病毒准确分型。用该法检测临床疑为病毒性脑炎患者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脑炎组CSF阳性率30%,对照组CSF阳性率6.7%;其中8例为HSV1阳性,2例为HCMV阳性,1例为HSV2阳性。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基因5b的变异及与干扰素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合酶链反应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了4例无症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与9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非结构基因5b(NS5b)cDNA的序列。发现,与已发表的Ⅱ/1b型HCV序列相比,无症状慢性HCV感染者的HCV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高于干扰素治疗有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5.65%±2.61%比94.35%±2.29%),后者又高于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2.70%±1.90%)。还发现在干扰素治疗后,治疗无效者血清中HCVNS5bcDNA序列发生明显变化,在所测定的380个核苷酸中有9~48个发生碱基替换,从而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中有6~20个发生突变。结果提示,HCVNS5b基因变异与病情及干扰素治疗有一定关系。变异较大者常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且干扰素治疗可能趋势于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HCV)E2/NS1相对保守区多肽抗原在检测抗-HCV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HCVE2/NS1基因编码的膜区糖蛋白合成E2/NS1相对保守区多肽抗原,建立酶免疫试验(EIA),对96例HCV感染者及40例正常献血员进行HCVE2/NS1抗体的检测,同时平行检测HCVRNA肝炎为13.55%,慢性丙型肝炎为25.04%,无症状感染者为2.08%;正常献血员中发现3例抗HCVE2/NS1抗体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和单克隆抗HCV-NS3-HRP建立直接酶标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52例肝炎患者肝组织HCVRNA和HCAg-NS3。结果抗HCV阳性组HCVRNA检出率57.1%(16/28),HCAg-NS3检出率53.6%(15/28);抗HCV阴性组其两项检出率均为12.5%(3/24)。肝组织中HCVRNA阳性物呈蓝紫色细小颗粒存在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其在肝小叶中的分布可分为3型,即弥漫型、局灶型、散在型。肝组织中HCAg-NS3阳性物呈棕黄色细小颗粒分布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以单个或数个阳性细胞散布于肝小叶中。23例HCVRNA或/和HCAg-NS3阳性病例以肝炎后肝硬化(LC)病例占多数(14/23),其次为慢性重型肝炎(CSH)和中度慢性肝炎(CAH)。此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符合率(90.4%,47/52),表明病毒核酸及其表达产物均存在于肝细胞内,与HCV感染密切相关。这为HCV感染诊断提供了直接依据,有利于研究HCV感染中病毒复制、慢性化进程、抗病毒治疗监测及重叠感染时病毒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广东地区血红蛋白H病基因型分析及高危胎儿基因诊断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为了解广东地区血红蛋白H病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各基因型频率,对广东地区105例血红蛋白H(HbH)病患者采用α珠蛋白基因探针-限制性内切酶谱直接分析法,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检出非缺失型HbH病14例(13.3%);缺失型HbH病91例(86.7%).其中右缺失型59例,占缺失型HbH64.8%;左缺失型32型,占35.2%。对17例HbH病高危胎儿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有5例为α地贫2杂合子,3例HbH病,5例α地贫1杂合于或正常,1例HbBart's水肿胎,其余3例由于双亲一方为非缺失型α地贫,故对胎儿的基因型不能作出准确判断。还对缺失型和非缺失型HbH病的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H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非缺失型HbH病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缺失型HbH病(P<0.001),而血红蛋白H相对含量则显著高于缺失型HbH病(P<0.005).为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合成寡肽的酶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丙型肝炎分型方法。方法采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及NS4区合成寡肽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进行分型。用此方法对某地个体供血者及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测定。首先使用美国AbbotIMx试剂测定抗-HCV,阳性者再测定其血清型。为验证血清分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对HCVRNA阳性的标本用型特异性引物的分型PCR方法测定其基因型。结果70例已往单采血浆供血者中HCVRNA阳性为30%,抗-HCV阳性率68.6%,其中血清分型阳性率为72.9%。血清1型与基因Ⅱ(1b)型相对应;血清2型与基因Ⅲ(2a)型相对应。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强特异性,基本能满足国内临床需要,对丙型肝炎发病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