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09-01~2011-01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参考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分为轻型脑梗死组108例,中型脑梗死组72例,重型脑梗死组28例,另设对照组100例。观察hs-CRP检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脑梗死组hs-CRP检测值与体检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颈动脉斑块207例,发生颈动脉斑块率94.95%;正常颈动脉11例,正常率5.05%,正常颈动脉组hs-CRP值与颈动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检测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程度和预后进行早期判断;并且随颈动脉斑块变化hs-CRP值明显增高,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2012-08—2014-08本院诊治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内63例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研究组患者斑块不同分布的hs-CRP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研究组患者中斑块不稳定组hs-CRP水平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临床科学检测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对急性脑梗死诊治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以2015-04-2016-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并对所有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查,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结果观察组hs-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比较,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随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变化其hs-CRP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以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2组均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前瞻性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升高,颈动脉狭窄及斑块与血管炎性反应有关。为此,本研究通过检测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探讨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12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关系.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112例CI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结果 急性期CI血清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CI(P均<0.01),恢复期CI血清hs-CRP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可作为急性CI病情发展变化重要指标之一,hs-CRP可能参与急性CI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与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脑梗死患者与4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应用彩超对2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有斑块形成,利用定量检测法测定患者血液中CRP的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中CRP浓度超过正常值3 mg/L的患者38例(95%),出现颈动脉斑块35例(87.5%),非脑梗死组患者中CRP浓度高于正常值3mg/L为3例(7.5%),出现颈动脉斑块仅为1例(2.5%)结论 血清中CRP浓度的增高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脱落及病情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测定血液中CRP的浓度能有效预测脑梗死发展的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生成的大小,有利于临床上对脑梗死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稳定斑块更危险的因素。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的相关性[1]。炎症反应因子在不稳定斑块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对2009-01—2010-12我院体检中心发现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患者对比分析,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 (HDI 5 0 0 0型 )检查 12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 ,用散射浊度计法检测血清CRP。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 (IMT≥ 1 2mm)与非斑块组 (IMT <1 2mm)。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0 1) ,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P <0 0 5 )。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非斑块组 (P <0 0 5 )。结论 血CRP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颈动脉斑块(CAS)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不稳定斑块组64例,观察在脑梗死急性期(2d)及恢复期(15d)血清中IL-18、ICAM1、MMP-9、Lp-PLA、hsCRP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无CAS组、稳定CAS组、不稳定CAS组中血清hsCRP、IL-18、ICAM1、MMP-9、Lp-PLA2水平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不稳定斑块组的各炎性因子水平仍高于其他2组(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ICAM1、MMP-9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IL-18、ICAM1、MMP-9、Lp-PLA2与颈动脉粥样斑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因子hsCRP、IL-18、Lp-PLA2可能参与的炎性作用较ICAM1、MMP-9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抽取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分别检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彩超,了解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硬化程度,比较3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进展组、非进展组、健康体检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依次降低(P〈0.01),进展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D-二聚体水平有升高趋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时均有明显差异(P〈0.01),第14天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结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更进一步预测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个亚组,即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3例,不稳定斑块组56例,抽取上述3组患者发病急性期2d和恢复期14d时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的水平,并与4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脑梗死急性期2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无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7.46,P<0.05).(2)脑梗死恢复期14 d不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稳定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1,P<0.05),无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的水平与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7例及有斑块组118例两组,根据患者性质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47例、稳定斑块组7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尿酸、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异。结果(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轻度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有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3)及直接胆红素(P=0.001)明显低于无斑块组。(2)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6±179.2)~mol/L、(287.8±152.2)~mol/L、(331.2±177)~mol/L,不稳定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3);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8±14.0)μmol/L、(15.0±13.9)μmol/L、(13.8±10.0)μmol/L,三组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6.2±5.2)μmol/L、(5.0±4.2)μmol/L、(4.8±3.4)μmol/L,不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8)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27)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总胆红素及血直接胆红素低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低血总胆红素及低血直接胆红素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35例ACI患者(ACI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98例健康者为对照(对照组); 通过采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斑块,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采用酶偶联测定法测定血清UA水平; 根据超声学检查,分为无斑块组(69例)、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在ACI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与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关系密切(OR=2.318,95% CI=0.007~0.721)。结论 高海拔地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很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并且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闭塞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Ⅰ及(Apo)B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严重程度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LDL-C、LP(a)、ApoB、ApoA-Ⅰ及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LP(a)、ApoB、ApoB/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15,P<0.05,r=0.24,r=0.29,r=0.37,r=0.50,P<0.01),血清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1,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ApoB/ApoA-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TC、ApoB/ApoA-Ⅰ水平密切相关。ApoB/ApoA-Ⅰ水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 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 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 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 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 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 hs-CRP:rs=0.381,0.320;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最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