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用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来概括胃的生理特点。言及胃气之升,多认为是病理性的胃气上逆。治疗胃病往往只虑降之不及,较少言升。笔者认为,对于胃气只言其降尚不全面,胃气降中实亦寓升,只有其升降协调方能称之为和,升降协调之和降才是胃的生理特点。治疗胃病不应只重降之一端,而应注意恢复其升降协调之和。一、在生理上,降中有升、升降协调  相似文献   

2.
我市已故名老中医秦启波,行医五十余载,擅治内科杂证,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秦老认为,脾升胃降,胃降是关键,胃气不降则受纳不得,胃气不降则水谷不化,胃气不降则脾无所升,胃气不降则三焦不利。脾胃病无论实证虚证,气机升降均受到障碍,胃气实则壅滞,胃气弱则无力和降。临床多以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疼痛为主症,以脐上一寸处按之不适或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升降药对七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南 《新中医》1991,23(4):56-56,45
药对是二种中药特殊的配伍方法,有力专功宏之优。升降药对又是用升提药、沉降药配伍,有调节升降气机之作用。笔者临床运用以下七组药对,有得心应手之妙。现介绍于下,以求正于同道。一、葛根、大黄治痢疾葛根甘辛平,性升,为升发脾胃清阳之要药,《用药法象》载“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大黄苦寒,性降,以荡涤肠胃,通降胃气而称著,《药品化义》载“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此药对功擅调理脾胃气机。治湿热或食滞之痢疾,效果颇佳。适用于:腹部胀痛拒按,下痢赤白,一日几次或数十次  相似文献   

4.
王振华 《河南中医》2016,(11):1902-1903
赵教授针对眩晕的病机衍变,遵仲景"脾旺不受邪"之旨,以调理中焦脾胃,复其升降为主。赵教授认为胃气健旺,清升浊降则通畅无阻,故健中土,助升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僵蚕、蝉蜕升阳中之阳,大黄、姜黄降浊中之浊,助升助降,进而胃气充盛,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升降相因,气机通调,眩晕自除。脾胃居中宫,转运之枢,通上达下,脾升胃降,升降之常矣。若伤及脾胃,升降乖戾,气机阻滞,赵教授常从调中州,健脾运,助脾升切入,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白扁豆、山药益气健脾,葛根、桔梗助其升提,进而脾运得健,清阳得升,脑髓得养,眩晕即除。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平衡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应用升降理论,调理脾胃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调理脾胃升降的四种治疗大法。针对寒热错杂、中气阻滞成痞之脾胃升降不及,则宜辛开苦降,使脾升胃降。脾胃虚寒、升降无权之脾胃升降失调,则宜升清降浊,以调脾胃升降。中气虚下陷之脾升不及、升之反作,则益气升阳举陷。中气虚、胃气上逆之降之反作,则降逆和胃,以降胃气。  相似文献   

6.
旋复代赭石汤为仲景方。《伤寒论》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该方由旋复花、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胃反呕吐等证。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则清阳上升,胃气降则浊气下降,一升一降而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本方以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助脾升;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和胃以助胃降,升降配合,气机  相似文献   

7.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这一当今普遍认同的观念并不能尽然地概括出胃的生理功能,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脾胃论》中对胃的生理病理描述,可以看出胃气不仅有降,其生发作用也很重要,要判断胃气是升或降首先需要明确胃气的概念。胃降主要是对水谷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胃升主要体现在胃中清气的升举,故胃气的升降相司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胃气的升降失常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相应不同的病理表现,本文按胃升降失常在人体上中下三焦三个部位列举出相应的病理表现和参考临床用药,以期完善胃气升降理论。  相似文献   

8.
张锡纯认为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导致胃痞发生,而胃气不降之关键在于五脏功能失常,即心肺阳虚、肝脾失调、肾虚冲逆皆可引起胃气不降而致胃痞。据此,张锡纯认为应从五脏论治胃痞,提出通降胃气、宣通心肺、行气利湿、升肝扶脾、纳肾降冲等治法,并自拟理饮汤、升降汤、理痰汤等方,灵活运用生赭石、厚朴、清半夏、桂枝、茵陈、生麦芽、白术等药物,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10.
曹毅 《国医论坛》2002,17(6):18-19
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病。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以气郁为先。《金匮钩玄》曰 :“郁者 ,诸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证治汇补·郁证》云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 ,气滞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异常反映于肺则为咳为喘。《医源》云 :“咳嗽虽说有五脏六腑之分 ,内伤外感之别 ,而咳嗽之因 ,大要有三 :一由气之滞而不宣 ;一由气之逆而不顺 ;一由气之虚而…  相似文献   

11.
胃下垂,尽管以气陷为基础,但胃浊不降也是妨碍脾升的重要因素。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在脾则表现有不升和不升反降两类,在胃则表现在不降和不降反升两类。在慢性疾病中,由于脾胃的损伤,功能的衰退、升降不及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仅只有主次缓急之分,不可能出现单一的脾升失常而胃降正常,或胃降失常脾升正常的病理变化。而对胃下垂的病机认识,多只重视脾气虚损而下陷,即脾气不升反降这一病理现象,强调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及类属方剂治疗,忽略了脾气虚易致胃气不足,和降失职食糜不得下传而留滞中阻这一病理变化。笔者认为,只用补气升提法治胃下垂。特别是胃潴留或有梗阻者,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2.
病案一、通降胃气治顽呕马××,女,56岁,扬州玩具厂工人。1978年10月16日初诊。患者宿有溃疡病出血史及胆囊炎病史,年余来上腹部痞胀,右侧为甚,不能饮食,食入即吐,时作时休。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曾服中药多剂未效。刻诊呕吐仍作,脘痞作胀,食少口苦,舌边红、苔薄黄微腻,脉细弦。此乃湿热中阻,胃气不和。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克,川连3克,炒黄芩6克,太  相似文献   

13.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14.
脾胃升降与功能性胃肠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荣莱 《北京中医》2007,26(2):90-92
人生阴阳二气应调和,升、降、出、入应协调。若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就会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不失其常则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功能性胃肠病,多有脾胃升降失常表现。清气不升反降为泄,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浊气不降反逆,为胀,为吐,为哕,为便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呕吐、功能性便秘。若“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咽膈之间,气不出入,胸膈满闷,甚或噎塞者,为食管病;气结两胁胀痛,为胆胰病;若腹满胀痛,为功能性腹痛、腹胀。提出升脾、降胃、通利气机、顺气和中、通降镇逆等法;对阳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不行、湿浊阻滞脘腹胀满难已者,推荐升清阳、行气滞、化湿泄浊法;对胃阴不足、胃气不降者,养胃阴,即所谓“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相似文献   

15.
<正> 脾胃升降学说是前贤根据《内经》有关理论不断充实完善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其内容就是专论脾胃气机升降出入。也是专指脾胃功能变化而言的。《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同居中焦,乃是人身升降之枢纽,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为脏,主运化而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肺朝百脉而内充脏腑,外溉经络以滋养全身。胃为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使糟粕秽浊之物下降肠道而排出体外。故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  相似文献   

16.
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种升降运动,在人体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黄坤载《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属"反酸""呕吐""呃逆"等范畴,为气机升降失调,病在胃,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气机升降异常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应和胃降逆,辅以疏肝、健脾、宣肺、补肾、养心之法,标本同治。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同居中焦,升降相依,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升发之性可促进胃气之和降,情绪畅达,则不易发病,治疗疏肝气以降胃气之柴胡疏肝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关系密切,脾气虚弱,无力布散水谷精微时易导致病理产物瘀滞中焦,加重胃气阻滞导致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肺气不宣,胃气不降:全身气机通过肺的运动维持动态平衡,调节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对于通降胃气可起到提壶揭盖之功。肾失摄纳,胃失和降:胃为水谷之海,肾为气之根,肾火不暖胃土则致胃气虚寒,治疗以和胃降逆,酌加枸杞、山药、杜仲等补肾之品,以达到补先天以养后天的功效。火不暖土,心胃同病:心胃毗邻,心为气血之大主,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心气亢盛,心火上炎而不能下降以暖胃土,水谷不化,胃气失于和降临床上可借鉴"调心以治胃"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脱垂是指胃窦部的粘膜过于松驰,甚则下垂于幽门管中,从而引起上腹部疼痛、幽门梗阻或上消化道出血等症,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反胃、痞满等病的范畴。本病是由于中气虚陷,升举无力,导致胃体的下垂,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其特点是本虚而标实。临床表现既有胃痛、噯气、泛恶、呕吐等胃气上逆之症,又有痞满、纳呆、乏力、便溏等脾气不足之象,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根据“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笔者拟升陷降逆汤,以升降并调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效果。升陷降逆汤组成;黄芪、枳实、乌梅、党参、白术、升  相似文献   

19.
欧××,男,35岁,1971年5月14日诊。患者于一个多月前出现右腹剧痛,恶心欲吐,头昏眼花,面目浮肿。西医诊为“胰岛细胞功能瘤”。经治未效,转中医治疗。现症:右胸胀疼,痛剧时卧地打滚,恶心不欲食,头晕甚,难坐卧。颜面浮肿,苔舌薄白,脉涩滞。证属中土虚寒,脾气郁陷,肝木不得升发,胃气上逆,阻碍肺气之下降,以致气壅血阻,升降失司,胸腹疼痛。  相似文献   

20.
今观夫后世学者多简单援用"胃气通降""脾升胃降"等理论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演绎推导,恐有先入为主之见和主观臆测之嫌,而对于诸多理论亦难以诠释精当,故我们遍考其李东垣著述提出"胃气升发"说。基于李东垣的观点我们溯源经典,指出"胃气升发"一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生理方面,胃气平而上行以游溢精气、化生气血、充实经隧,为五脏六腑之本;病理上胃虚而不能转运升发则诸窍不利、五脏气皆乱矣。故从经络走行、阴阳升降、脏腑关系、处方用药、脾胃调护等5个方面对胃气升发论进行阐发,试对李东垣的"胃气升发"说机理及其临证运用予以总结,以期丰富其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