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雷诺氏病等疾病,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血管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也不理想[1],往往导致患者肢体坏死而被迫行截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治疗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了APBSCT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应用于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肿瘤的治疗在国内进展较快.2003年至2004年,作者对4例恶性血液病及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APOBSCT及后续免疫调节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以累及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重症患者治疗困难,生活质量低下,1年死亡率为20%,5年死亡率为35%,10年死亡率为45%。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重建患者正常免疫系统,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难治、重症SLE的有效手段。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改良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uto-PBSCT)治疗重症SLE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对象为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抽取骨髓液后在血管外科专属干细胞工作室分离单个核细胞,细胞总量达到1×109 L-1以上.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移植后1 d起服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评分、踝肱指数(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患者肢体疼痛评分及冷感评分明显下降,2周时又有回升,术后1月再下降.ABI在术后逐渐升高,术后1月平均升高0.23.3例有溃疡的患者创面明显缩小,2例有严重坏死者术后1月行截趾,创面1期愈合.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合用中药可以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血管重建或介入的方法来达到恢复缺血肢体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是,当肢体的远端动脉呈弥漫性闭塞无法进行上述方法治疗时,将面临截肢的可能。我科2006年3月~5月间用自体骨髓血干细胞(marrow blood stem cells, MBSC)移植对3例此类病人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0)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具有造血及免疫重建快、瘤细胞污染少 ,采集时不需全麻等的优点已得到公认。干细胞的有效采集是移植的重要关键。1997年始我们使用细胞分离机COBESpectra采集患者经动员的PBSC。1 资料和方法1.1 例 1、例 2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例 1动员方案为阿糖胞苷 3.5g·d- 1 × 2d ,rhG -CSF 30 0ug·d- 1 × 8d ,rhGM-CSF 30 0ug·d- 1 × 9d,于化疗第 19天采集 (详见表 1)。例 2采用CHOPE +rhGM-CSF (VCR2mg ,ADR80mg ,CTX 1.0 ,Pred6 0mg·d- 1 × 5d ,VP1 6 10 0mg·d- 1 × 5d ,VP1 610 0m…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6例,其中糖尿病足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2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5.6岁。6例患者均为自愿接受自体干移植治疗。其中合并足部溃疡或坏疽4例,累及双下肢病变5例,共移植8条下肢。6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外周血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下肢缺血肌肉局部注射联合经缺血肢体动脉导管注射的方法进行。术后第1天至6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干细胞移植术后6例患者患肢疼痛、冷感、溃疡或足趾坏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4例患者踝肱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增加。全部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下肢动脉严重病变患者,可使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部分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丽菲  夏宁  梁瑜祯 《医学综述》2006,12(9):544-546
干细胞具有多重分化活性及高度自我更新潜能。在特定微环境下,能定向分化为具有成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没有流出道的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在手术室外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时,对气道采用不同管
理方法的全麻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拟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术的神经外科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30人,采用
全身麻醉,根据对患者气道管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3组:不插管静脉麻醉组(MAC组, 10例,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静脉应
用丙泊酚麻醉),喉罩置入组(LMA组, 10例,常规全麻诱导,置入喉罩)和气管内插管组(ETT组,10例,常规全麻诱导,气
管内插管)。记录3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治疗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体动呛咳等不良反
应,及麻醉后5 min、1 h、麻醉结束时和结束后1 h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① MAC 组与LMA、ETT 组相比:丙泊酚用量
[g/(kg·min)]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6.07±5.41;35.83±5.80;34.61±3.68,P<0.05);患者发生体动、呛咳反应次数(次)有显著
差异(9.90±3.07;2.51±1.50;0.82±0.93,P<0.05);苏醒时间(min)有显著差异(16.82±7.60;4.31±1.32;3.73±1.33,P<0.05);
② 血气分析结果:3组患者麻醉后5 min和结束后1 h的PH、PaCO2 、HCO3
-无显著差异;MAC组麻醉后1 h及麻醉结束前
的血气分析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较,PH降低,PaCO2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手术室外精神发
育迟滞患者的麻醉应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与不插管镇静组和喉罩置入组相比,循环更加稳定,体动反应明显减少,苏醒更
加完善,是更安全的手术室外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萍 《医学综述》2007,13(10):775-777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 YQ  Guo L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6):2536-2537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其一出现就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就应用这一新技术的注意事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或坏疽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却难尽人意,尤其是对于闭塞远端无流出道,末端闭塞或节段性多发性闭塞而又缺乏侧支血管替代者,常规的药物、血管搭桥或腔内介入等治疗方法疗效均欠佳,患者往往被迫行截肢(趾)手术,这是许多国家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北京宣武医院于2003年在我国率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这一国际先进技术。5年来,共医治病人300多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现已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或正筹备开展。本院自2007开展该项技术以来,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对其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现综述如下。1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1.1干细胞的自身特性有高度分化和增殖功能的相对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14.
孙爱华  杨长英  刘林  陈幸华  张萍  张曦  孔佩艳 《重庆医学》2003,32(10):1330-1331
目的:分析总结13例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2001年3月~2003年5月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和淋巴瘤13例,进入层流室后实施心理护理,预处理阶段护理,化疗的毒副作用护理及严格无菌护理操作外,对急性反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结果:全部患儿均安全渡过移植极期,均成功重建造血功能,无1例因护理原因中断治疗或治疗失败。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方法,预处理后的护理是APBSCT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以往的治疗方法不尽人意,尤其对于病情较重、动脉远端流出道不理想的患者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我市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PSC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义刚  尹小建  赵斌 《医学争鸣》2005,26(11):1002-100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7,10和14dCD34+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CD34+CD38-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后3dCD34+CD38-细胞水平上升,10d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P<0.01).脑梗死早期CD34+CD38-细胞水平与Fugl-Meyer量表评分负相关(r=-0.281,P<0.05).神经功能恢复越好,CD34+CD38-细胞水平越高(P<0.05).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参与脑梗死急性期神经的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长期血糖增高导致下肢血管的病变,表现为下肢发冷、疼痛、溃疡及坏疽。药物治疗效果差,治疗非常棘手。增加下肢血管的侧支循环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项新的治疗理念。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5月开展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1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为1例糖尿病患施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手术疗效良好。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萍  王红梅  赵微微  杨耀国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42-143,146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痛和冷感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静息痛发生率(27.9%)和冷感发生率(36.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7%和55.0%(P〈0.05)。移植后两组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有较显著改善,实验组有效率为80.9%,对照组有效率为61.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踝肱指数(ABI)为(6.74±2.72),心踝血管指数(CAVI)为(0.85±0.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7±2.43)、(0.70±0.24)](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显著低于对照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综合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移植成功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11例病人,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双表型1例。均采用APBSCT配合益气养血为主中药治疗,预处理选用MAC(Melphalan:140-180mg/m^2×1d,口服;Ara-c:1.0-2.0 mg/m^2×2 d,静脉滴注;CTX:60mg/kg×2d)方案。结果移植后患者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快,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法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