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和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MSCT完整的病例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管腔壁的厚度、强化的程度和扩张度的改变等.结果 26例患者共26处淋巴瘤,发生部位依次为,食道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2例、回肠3例和结直肠5例(其中回盲部3例).食道病变管壁CT平扫示均匀增厚,增强后为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胃部淋巴瘤CT表现呈弥漫浸润型、局限性浸润型和局限性溃疡型,增强后病变为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部分合并腹腔和(或)腹膜后淋巴结的肿大,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小肠和大肠淋巴瘤、肠壁增厚,部分合并肠腔呈"瘤样"扩张,少数合并肠套叠,增强后病变肠壁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绝大部分不合并肠梗阻,部分合并腹腔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SCT能显示消化道淋巴瘤的特点,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郝新民  王菁 《现代实用医学》2014,(1):84-86,F000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15例CT及MRI资料.结果 病灶单发9例,多发6例,幕上13例,幕下2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均见肿瘤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多为等长T1,等长T2信号,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灶周水肿轻,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他颅内病变有时较难鉴别,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整理CT和MR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和MRI诊断均能够清晰显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范围、部位以及周围淋巴结情况,3例近累及胃体,7例累及胃体和胃窦,6例累及胃底,3例同时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3例累及贲门和胃底,所有患者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CT诊断3例患者浆膜面模糊,MRI诊断6例患者浆膜面模糊。CT扫描20例患者均匀轻度强化,2例患者重度不均匀强化,MRI诊断11例患者增强,其中9例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DWI信号出现高信号,突出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对比明显。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点,联合使用对诊断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原发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增强及MPR、MIP资料.结果 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GIST患者的CT表现.17例行平扫,13例增强扫描.结果: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肿瘤发生在胃1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3例,结肠及肠系膜3例;内生性生长3例,外生性生长14例.肿块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3例;增强后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0例.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76.47%(13/17).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GIST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睾丸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0例为单侧睾丸病变,1例为双侧睾丸病变,CT表现肿块边缘基本清楚,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MRI表现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其中1例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均匀强化.11例伴有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受累,2例肿瘤浸润附睾,2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肝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相关临床资料证实的11例肝淋巴瘤的CT表现,原发性肝淋巴瘤1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0例,采用螺旋CT平扫与增强(动脉期及实质期)检查。结果 1例原发性肝淋巴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稍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10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例为单发肿块,9例为肝内多发结节或肿块。所有病例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边界较清:增强后8例无明显强化,2例实质期出现轻微环状强化。结论 多数肝淋巴瘤表现为肝弥漫性侵润,CT不能发现,少部分病例表现为肝结节或肿块,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韦家幸 《四川医学》2013,34(5):748-749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MSCT)的影像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39例经手术病理和内镜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患者行多排螺旋CT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变部位、强化程度和管壁扩张度的改变以及管壁的厚度。结果消化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消化道管壁的弥漫性增厚,管腔狭窄;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多见于胃部;39例患者共计39处淋巴瘤,其中胃部17例,小肠9例,食道较罕见;胃部淋巴瘤CT表现呈弥漫浸润型、局限性浸润型、溃疡型,增强后病变为轻度到中度的均匀强化。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进行扫描,其诊断特点明显,可以对PGIL病变进行准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探讨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已经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特点,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等。其中28例病灶单发,10例病灶多发。全脑都有发生,33例幕上,5例幕下。病灶平均大小为(2.7×2.4×2.2)cm。38例均为B细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果 CT图像:断层多为圆形或者近圆形,大小一般为半径1 cm左右,边界清晰,容易分辨,对患者颅内进行平扫显示大多是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高密度27例,进一步增强扫描结果显示,38例全部强化,34例均匀而明显强化,4例环形明显强化,;MRI图像:病灶具有清晰的边界,均匀的信号,T1W1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1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时多表现为均匀,只有4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例硬膜尾征。结论 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较难确诊,依然需要依靠手术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粘膜改变.结果 18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呈弥漫浸润型11例,肿块型5例和节段溃疡型2例.16层CT平扫示肿瘤密度均匀14例,不均匀4例,16层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  相似文献   

12.
朱厚明  王小英  向华 《中外医疗》2011,30(7):171-17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 16例肿瘤中发生于胃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14例为外生性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性生长。恶性11例,良性5例。恶性者密度不均,肿块较大则可伴有液化坏死,增强实质部分可有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良性者密度均匀,增强呈轻度至中度较均匀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135-3137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方法:回顾21例经胃镜活检(7例)、肠镜(3例)、手术(8例)或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3例)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和病灶内积气是回肠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多见于胃部,且病变厚度较其他类型淋巴瘤略薄。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手段,对病变分期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CT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例、小肠5例、食管1例、肠系膜2例,结肠及直肠2例.2例为多发,1例发生在胃和小肠,另1例发生在小肠和乙状结肠;良性12例(46%),恶性9例(34%),交界性5例(19%),肿瘤直径2~l3cm,平均6.5cm.≤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均匀强化;>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点状钙化2例,伴有远处转移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9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3例;14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完整,4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1例,浆膜面清晰15例; 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黄树刚  顾荣 《宁夏医学杂志》2022,(11):974-976+96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总结诊断价值高的影像特征,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影像特征。结果 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CT表现为胃壁增厚:其中胃壁弥漫性增厚14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均为多部位受累。胃壁轻-中度均匀性强化:11例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4例见血管漂浮征,1例见轨道征。1例胃黏膜破坏中断,2例胃浆膜面毛糙,9例胃周、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结论 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中,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较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9/6~49/6。其中胃约占50%,小肠约占20%~549/6,结肠约占4%~6%,发生于食道及直肠者罕见。笔者就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或内镜证实的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1例。14例中恶性7例,交界性4例,良性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最大径范围1~23cm,<5cm者5例,≥5cm者9例,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